王勇是天津人,對他來說,臨港早已成為了“第二家鄉”。他在這片熱土上,拼搏奮鬥15年,親身參與、親眼見證了臨港從灘塗水域到現代新城的蛻變。在臨港,王勇得到了學術的洗禮、收獲了情感的歸屬、明确了追求的方向,演繹出人生的“幸福三重奏”。
工作在臨港,幹勁十足
我和我的臨港
2004年,上海海事大學組織學生參觀新校區時,王勇就曾來過臨港。那時,這座位于東海之濱的灘塗荒地,還處于“半夜海潮入耳鳴,日照海鷗追帆行”的“原始狀态”。這片陌生的土地過于安靜甚至有些荒涼,用王勇的原話表述,“荒得連棵草都沒有,一眼望到天際線都是泥地。”那時,這位即将跨出大學校門的小夥不會想到,自己将紮根于此,結婚、買房、生子、工作,成為一位“臨港人”。
見到王勇是在臨港新片區管理委員會的辦公室裡,他正和同事讨論産業項目的推進事宜。王勇告訴記者,自臨港新片區揭牌以來,工作節奏加快了,加班加點成為了常态。“臨港新片區的定位是特殊經濟功能區,要對标國際上公認的競争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繪好的藍圖落實下來,就需要依靠開發建設者們的努力。”雖然連軸轉的狀态使得身體有些疲憊,但王勇心裡覺得很高興,“一生之中能有機會,參與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建設,我覺得非常榮幸。”
11月18日,臨港新片區管委會完成機構設置的調整和人事變動,王勇被調往臨港新片區企業服務局,在新的崗位上開啟了一段新征程。他說,臨港有種特殊的氣質,讓身在其中的人會産生一種使命感,想要見證它的發展,參與它的建設。“有次去市中心開會到很晚,還需要緊急趕回臨港加班,的士司機把我送到後問,你們怎麼這麼忙呀?我笑了笑回答,新片區開始就是決戰,起跑就是沖刺,作為‘ 店小二’可不就得忙嘛!”
生活在臨港,舒适惬意
我和我的臨港
王勇住的地方離單位不遠,開車10分鐘就可到達。2009年,他太太作為中國航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申請到了首批雙定雙限房,夫妻倆結束了兩地奔波的生活,把家安在了臨港。“入住宜浩家園時,整棟樓裡就我們一戶人家,晚上回來的時候還有點害怕,當時就想着,什麼時候這個地方能夠萬家燈火就好了。”
如今,王勇的希望成真了,臨港的人氣越來越旺,不僅小區裡的停車位停滿了,每逢節假日,去附近的港城新天地吃飯時,餐廳還需要排隊。“臨港正變得越來越好。以前從市中心趕來上班要倒兩個多小時的龍港快線,現在有了軌道交通16号線,運能逐步提升、時間逐漸縮短。兩港大道還在進行快速化改造,S2輔道的建設也在推進中,交通越來越便利,過來方便多了。”
陳夢澤 攝
2014年,王勇的女兒出生了,小家夥的到來讓生活變得更忙碌、也更幸福。“我家寶寶是個‘臨二代’,現在就讀于冰廠田滴水湖幼兒園,和家隻隔一條馬路。”工作之餘,王勇就帶着女兒到上海海事大學的圖書館看書,乏了就去滴水湖邊散步。他說,在臨港養娃最大的好處,就是這裡的PM2.5常年維持在25左右,晴天還會擁有專屬的“臨港藍”。
成為臨港人,倍感榮幸
我和我的臨港
雖然剛來的時候,王勇也曾有過搬回市區的念頭,但在臨港呆久了,便不由自主地會對這片土地産生一種眷戀和寄托。現在他逢人就介紹生活在臨港的好處,“晨起跑步時呼吸着新鮮空氣,你會愛上生态宜居的臨港;和家人漫步在滴水湖畔,你會愛上舒适惬意的臨港;分秒必争地加班工作時,你會愛上奮力拼搏的臨港……”
劉歆 攝
愛上臨港的理由實在太多,王勇感慨,“未來已來,臨港可期,拭目以待吧。”
“我和我的臨港”系列報道
“超級機器”公司女高管,開車上下班裡程可繞地球14圈!
他的人生像一部勵志片,他的産品像一部科幻片
這裡曾帶給他300年一遇的驚喜,今天又成為夢開始的地方
從一片魚塘建起衛星研制基地,他也真正愛上了這片土地
從癡迷觀鳥到守護濕地,他喜歡臨港的理由很特别
十年,她給臨港的孩子造了三個“安樂窩”
新民眼工作室
文字 | 楊歡
視頻攝制 | 劉歆 向袁媛(見習)
編輯 | 木白 李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