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下來總覺得時間被各種事情占據着,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自己很想學習,卻發現要做的事很多,根本沒有空閑時間學習。
為什麼同樣是24小時,有些人可以在同樣的時間裡遊刃有餘,而我們卻忙成一團亂麻呢?
有沒有什麼方法在繁雜的事情中輕松完成呢?
接下來,我就用兩個思維模型輕松地幫你解決時間不夠用的問題。
要事第一思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有個要事第一原則,簡單地講就是:将自己要做的事列出來,并且将他們按照:緊急且重要的事、不緊急但重要的事、緊急卻不重要的事、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進行歸類。
比如:
重要且緊急的事:領導安排的緊急工作(其實緊急且重要的事并不多)。
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學習(這裡有個原則:那就是長期對自己有利的事)
緊急卻不重要的事:聚會、玩樂(有朋友相約,但是如果試着拖延,會發現并不那麼重要,因為他對于成長并沒有幫助)
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做家務
以上是按照個人觀點來做的比方,每個人都有自己認為什麼是重要的原則。
★判斷是否重要原則:如果不知道想做的事是否重要,可以試着延遲去做,如果沒有産生不良影響,那麼就說明他并沒有想象中重要。
我們可以将自己的時間分為四部分:
按照要事第一的原則,将緊急并且重要的事先做完(比如:工作)。
之後将大量時間用在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學習增長個人知識儲備)
其次将少部分時間用在那些緊急不重要的事以及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上(吃喝玩樂、朋友聚會、做家務)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将自己的時間分配清楚,不至于什麼都想做,但最後時間不夠用來分配。
這樣一來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到,并且不至于混亂無序。
不均衡發展策略模型很多時候在做重要的事情,我們常常走神,想着也也需要做,那也需要做,導緻做重要的事情時,效率低下。
我在《直擊本質》一書中看到這樣一個案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印度的輕工業和重工業都不發達,他們想迅速提升自己的經濟實力,但因為不資源有限,無法實現全面提升,于是,他們采取了這樣一個策略,先集中力量發展較為容易的輕工業,當輕工業發到一個程度後,再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因為輕工業較為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效果,同時輕工業的發展能為重工業打下基礎。
這個不均衡發展策略模型的本質是:當時間緊迫、資源有限、目标很多的情況下,為了高效完成多項任務,應先集結所以資源去實現相對容易的目标,之後再将所有資源用在較難得目标上。
我們可以将不均衡發展策略用在時間管理上,我們可以在工作完成以後,将時間先用在做家務,與朋友聚會這些輕松,簡單的事情上,但是前提是,不能用太多時間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
最後為了讓我們在有限的時間内遊刃有餘,我們可以将我們要做的事情分為四類:緊急重要的事、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再根據這樣的分類,将我們的緊急并且重要的事(工作),做完以後,剩下的時間根據是否重要來分配我們的時間,将重要的事情分多一些時間,不重要的事,分配少一些時間。
再根據事情是否容易做來進行區分,将簡單的事(家務、聚會)先完成,等簡單的事完成之後再将注意力全全放在重要的事情(因為學習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至于因為其他事情分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