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際交往中,讀錯别人的姓,無疑十分尴尬。在用作姓氏時,“查”不讀chá而讀zhā,“單”不讀dān而讀shàn,“種”不讀zhòng而讀chóng……這些你都能搞清楚嗎?有沒有出過糗?
尴尬經曆:讀錯姓氏,讓老師尴尬
馬女士是鄭州一所中學的老師,每接手一個新的班級,她都會先看看學生名單裡有沒有生僻字、多音字,拿不準的就查字典,做好準備。
盡管如此,她還是遭遇過不少尴尬。“有個學生姓‘員’,我直接喊成了yuán。沒想到這個字作姓時讀yùn,當時别提多尴尬了。”她說,這種尴尬,把她硬生生逼成了“姓氏專家”。她專門整理了不少異讀姓氏的讀法,還将這份資料分享給同事。
“整理時才發現,異讀姓氏多着呢!”馬老師說,比如用作姓氏時,“句”不讀jù而讀gōu,“區”不讀qū而讀ōu,“繁”不讀fán而讀pó,等等。
然而,最讓馬老師頭疼的,是某些字用作姓氏時,還有不同的讀音。
“比如‘蓋’既讀gě也讀gài,‘郇’既讀xún也讀huán,‘贲’既讀bēn也讀féi……”她說,整理了這些異讀姓氏之後,她才知道自己喜歡的歌手那英,不是“nà英”,而是“nā英”。
異讀趣聞:古時有個人叫樂樂樂,你會讀嗎
姓氏異讀造成的尴尬,古已有之,有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古時候,一位名叫樂樂樂的書生中了狀元,皇帝要接見他,就讓小太監傳旨。
小太監傳旨:“宣lè-lè-lè上殿。”過了片刻,沒有動靜。太監想到“樂”還讀yuè,便又傳旨:“宣yuè-yuè-yuè上殿。”等了半天,還是沒人上來。
旁邊一位老太監自恃學識淵博,小聲說:“‘樂’還能念成yào。”小太監恍然大悟,忙改口喊道:“宣yào-yào-yào上殿。”但仍然不見人上來。
皇帝龍顔不悅,問:“怎麼回事?”這時,主考官忍不住笑道:“新科狀元的名字應讀成yuè-lè-yào。”太監照此傳旨。果然,話音剛落,新科狀元就樂颠颠跑了過來。
同姓異源:異讀姓氏的五種類型
河南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河南大學教授魏清源解釋,這種“姓氏異讀”産生的原因,一是漢字古音、今音本來不同,姓氏可能保留了這個字的古音;二是各地方言、聲調不同;三是民族習俗的遺存。
魏清源說,異讀姓氏大緻有5種類型。馬老師說,她總結的異讀姓氏,也都可以歸在這5個類型裡。
1.一個字作單姓時和作複姓時,有不同的讀音。比如,“尉”作單姓時,讀wèi;用作複姓“尉遲”時,讀yù,如唐初名将尉遲敬德。
2.一個字作一般的用法時和作姓時,有不同的讀音。這種情況最多,如蓋、仇、查、樸、單、種、員、解、缪、陸等,都屬于這種情況,且這類異讀姓氏一般較為常見。
3.一個字作姓時可以有兩個讀音,兩個讀音都對。比如,“樂”作姓時可讀lè,也可讀yuè;“覃”作姓時可讀qín,也可讀tán。專家解釋,它們雖然用同一個漢字,但可能代表兩個源流不同的姓,不能認為這是同一姓氏在不同地區、不同族屬的不同讀法。
4.兩個字都作姓時,讀音相同,寫法卻不同,也不能互用。如“歐”和“區”作姓時都讀ōu,“邵”和“召”作姓時都讀shào。
5.一個字作一般用法時和作姓時讀音相近,聲母韻母相同,隻有聲調不同。如“那”原本讀nà,但用作姓時讀nā。另外,這類異讀姓氏還有燕、任、甯、葛等。
姓氏發音:有些異讀姓氏的發音,字典上查不到
“有些異讀姓氏,字典上根本查不到這個音。”對姓氏頗有研究的田先生說,在他江蘇鎮江老家,有一部分眭姓人自稱姓xǔ。眭氏世代相傳,保留了這一姓氏的古音,但在字典上查不到。
同樣的情況還有佴姓。江蘇江都市一個有着1000多年曆史的古老村落裡,佴姓人都自稱姓nǐ。他們稱自己的祖先是從蘇州遷來的,而在蘇州話裡,“耳朵”的發音為nǐ-duǒ。
魏清源介紹,異讀姓氏與其他異讀漢字也有聯系,都是為了“變音别義”。不過,他認為,上述字典上查不到的姓氏讀音,一般都是某地的方言音,應以普通話讀音為準。(姬中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