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最好的教育是效法自然

最好的教育是效法自然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30 09:20:27

  

  其實孩子越是幼小,成長就越要接近自然法則,需要混齡的環境。

  口述者:翁凡哲

  年齡:38歲

  身份:台灣劍聲幼教集團總經理

  文 ✎ 劉潇然

  編輯 ✎ 蔔昌炯

  我38歲,接觸幼兒教育也有38年,因為我就成長在自家的幼兒園裡。

  我外公熊恢是清朝時的中國第一屆留學生。1923年,他從京都帝國大學回到家鄉江西南昌,籌辦創聲中學,再後來跟随國民政府到台灣做教育。臨終前,他對我母親說:教育要從小做起。他認為,在初高中階段,人的人格已經定型,很多隻是抱着養家糊口的态度來求學,若要真正提高國民素質,還得從幼教抓起。此後,我母親陸續在台灣開設了6家幼兒園。

  ▵熊恢(1894~1974):号琢如,晚号竹如,江西豐城人,教育實業家,1924年創立劍聲中學,是當時江西省規模最大的中等學校

  大學時,我念的法律系,但并不是paperwork型人才,對親身教育孩子非常感興趣,于是就接了家裡的班。現在,我們在内地的托嬰中心已經營業剛好一年,幼兒園在2017年8月也即将開張。

  我們進行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由意大利幼兒教育思想家瑪麗亞·蒙特梭利創立的幼兒教育法),蒙氏很注重效法自然,注重孩子跟環境的關系。

  在人類過去的部落時期,爸爸出去打獵時,媽媽不會把孩子放在單獨的洞穴裡,而是會帶孩子走進部落廣場,和其他媽媽互動,如果自己今天要去腌肉,會把孩子托給别人。這就是當時的小小托育中心。後來的鄉村,北京四合院,也都是類似的情形。

  但是現在大都市裡,孩子周圍永遠隻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再加一個從鄉下來的阿姨。尤其是獨生子女家庭,孩子在原生家庭不知道什麼是兄弟姐妹,一進到幼兒園,也是各個年齡段被分隔開的。

  其實孩子越是幼小,成長就越要接近自然法則,需要混齡的環境。我們面對0—3歲小孩的托嬰中心,是分齡的,因為這個年齡段跨一年就差别很大,但到了幼兒園就不一樣了,3歲跟6歲的同處一個班級。

  分齡的托嬰中心,1歲以下一個教室,1—2歲一個教室。每個房間裡的教具布置,都緻力于讓對應年齡的孩子得到自我滿足,可以拿取。老師的任務隻是關注孩子,然後提供應有的需求,比如寶寶在家習慣喝飲料,為了讓他喝水,就和他做遊戲,跟他碰一下杯,他喝一口,老師也喝一口。

  在混齡的幼兒園,很多人會害怕大孩子欺負小孩子。其實這到了社會也無法避免,如果長大才悟到不能欺負的道理就晚了。在幼兒園,至少會有老師像天使一樣幹預雙方,發現之後,給他們講道理,孩子是聽得懂的。然後抱抱,休息一下。老師會觀察欺負者的需求,有時候小男孩欺負小女孩,其實是喜歡她,那這個時候就可以讓他幫她做些事情,通過這個方式達到互動。

  

  ▵瑪麗亞·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女性教育家,強調以兒童為中心,提供充分的教具,反對填鴨式教育

  統一進度的傳統教學法起源于18世紀的普魯士教育,當時在德國掃了大批文盲,對從弱到強的發展型國家很有幫助。但個性化的教育不是這麼做的。現在西方有蒙台梭利小學,6—9歲混齡,9—12歲混齡。你可以在班上看到哥哥在研究地理曆史,講故事給弟弟妹妹。一個9歲的孩子可以看到大哥哥做很高深的實驗,等自己12歲時再做,就會更容易上手。

  蒙氏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元素是教具。蒙台梭利和福祿貝爾先生在百年前已經設計好了教具和教案,現今的老師隻需要因材施教,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教具,指導孩子學會教具,就像健身教練指導成年人使用器材一樣。

  以前在台灣,用這些教具,我曾發現過兩三個天才。

  比如福祿貝爾的一個教案“中間容積量”,用一些同等體積的小正方體圍成一個空間,問孩子“這中間能容納多少個小正方體”。對小班的孩子隻要問“能容納多少”就可以了;對中班的孩子會讓他打散了重做;對大班的孩子就會要求他自己擺一個“容納3個的”,然後問“容納3個的還能怎麼擺”,再問“容納4個的呢”。有的小孩會去偷看、模仿,這也沒關系,創新就從模仿開始。

  有一次,我測試一個小班的孩子,看他反應很快,就給他出中班大班的難題,沒想到都做出來了。于是我就和他媽媽講,幼兒園已經測出這個孩子空間感和數量感很強,你應該讓他多玩玩樂高積木,學學雕塑。後來,他長大後到了MIT(麻省理工學院)念建築碩士。

  我們東方就是太注重齊頭并進式的教育,而西方很注重天才教育,惟有天才才能改變這個世界。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我隻要教出3個改變世界的天才來,這就夠了。

  當然也有相對弱的孩子。有的大班孩子,小班的問題都解不出。其實他不是不會,而是連問題都聽不懂,因為完全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語句理解能力沒跟上。

  我們還有一個教案,叫做短文造型。對應的教具叫做“七八九十”,由一堆長短方圓不一的彩色塑料圈、棒組成。自從福祿貝爾博士在1858年過世到現在,這都是無人能更動的經典教具。

  

  ▵福祿貝爾(1782~1852):德國教育家,設計的一套經典教學材料被稱為“恩物”,著有《人性教育》

  比如用這套教具,擺出“爸爸坐闆凳看報紙吃包子”的圖案。過程中,孩子們可以一邊學習“bo”的韻文,一邊用圖形創作。擺好之後我會問,爸爸的身材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這樣坐着?報紙是什麼報紙?包子是什麼口味?……一連串問下來,還能知道孩子在家裡的情況。這套教具對内向的孩子很管事,以我的教學經驗,他們通常都是藝術感最強的,既會擺,也願意說。

  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小男孩擺出了爸爸吃包子,自己在旁邊跪着,“因為吃飯的時候太吵”。我趕緊跟男孩家裡溝通,結果發現那位爸爸是軍人出身,和他交流時,他也很激動,說自己從小也沒感受過什麼父愛。于是我勸他多把握父子相處的機會,把報紙和包子放下來,抱着孩子講一個故事,畢竟時光短暫。

  其實在大陸的幼兒園,有的也有這個“七八九十”教學設計,實施效果卻不一樣。每次想到這個,我就有千言萬語想講。

  像“爸爸坐闆凳看報紙吃包子”這個韻文,在内地的統一教案中,連老師的引導詞都寫好了,考核目标也是定死的。這樣的缺點是,老師會覺得讓孩子擺好圖形,自己就及格了,之後也不用再問了。其實之後的那個階段才是最重要的,但是沒法考核。

  原因可能跟内地幼兒園的體量有關。人數太多,不得不統一考核。在台灣很少有300人以上的幼兒園,但在内地,千人以上的都有。這就不得不很注重管理,層層級級都要審批。

  其實管理大人就是管理小孩子。内地的幼兒園日程表規定得特别細,一天到晚做什麼事情清清楚楚。

  我理解教育是政策的延伸,但還是堅持認為,幼兒階段應該回歸自然。

  相對台灣,内地的集體主義比較重,目标導向比較明顯。家長常常問我,你對我孩子的教育目标是什麼,未來能成為什麼?我隻好說,現在讓我預測孩子10年後的樣子,并不現實,我隻能給他一定的學習基礎,讓他知道怎麼做兄弟姐妹,至于未來發展成什麼樣,那要看他的興趣和特長。有時候刻意制定目标、規定幾歲要學到什麼程度,反而是揠苗助長。

  發達國家把幼兒送到托育機構的比例是50%,台灣從15年前9%發展到現在有20%,而内地隻有1%。一方面大陸的托育機構還太少,另一方面家長沒有這個概念。

  有些媽媽二十七八歲,自己還是孩子,怕教養不得法,也不放心老人帶。她很希望朝九晚五照常工作,6點鐘來這裡接回寶寶,快樂地度過兩三個小時,抱着寶寶安然入睡。否則,對全職媽媽來說,一兩歲的孩子會榨幹成人的精力,使她整個神經繃得很緊,這就是都市産後憂郁症的由來。現在有心理學家說太小的孩子不能離開媽媽,但孩子需要一個24小時情緒不好的媽媽,還是3個小時情緒好的媽媽呢?我覺得這個值得深思。

  閱讀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微信公衆号“博客天下”:bktx2012。放心地把你每天十分鐘的閱讀時間交給我們,你選擇的是一群很酷的家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