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我們的社區工作者。
這些天,見證了太多太多故事,想表達的情緒千百種,雜糅心頭,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
“早看窗簾晚看燈”,365天你們日夜堅守,是真的不容易。首遇“奧密克戎”阻擊戰考驗着所有人。好在,因你們、我們、他們的拼搏應戰,迎來了新的曙光。一座城,一群人,為了同一個目标戮力前行。
四篩全部陰性,朋友圈迎來了一場比較等候時長的“凡爾賽”;衆人齊心共克難關,《希望》的歌聲傳遍每個角落;市場井然、社會穩定,“宅男宅女”安心窩在家練起了廚藝;區級媒體捷報頻傳的推送,一條條暖心留言讓人淚濕眼眶……每一寸精緻歲月的背後,是無數人的堅守。
你們的背影,藏着這座城最“柔軟”的故事。傳遞出的感動,縱有千言萬語,又何能表我心迹。“故鄉也叫血地”,作家賈平凹這樣定義故鄉。我曾想,究竟是怎樣的深情,才能将這片熱土融入血液。曆經此番考驗,恍然大悟,“靜海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我們就是靜海”。
“一切,為了人民!”無怨亦無悔。
見過夜裡11點,蹲在台階上休息的社區工作者,護目鏡上滿是汗水,蜷縮着、低垂着,像被壓癟的“白氣球”。最累最累的時候,怎麼撐得下去?很多社區工作者說,“大家都這樣,老百姓的“燈”,總得有人守啊。”
“本命年穿紅秋衣,我給你買!”
1月15日淩晨3點,劉梅一家準備迎戰第三輪“大篩”,抹了把臉就匆匆出門。可能因為疲憊,一路上,三人都沒說話。丈夫開車,劉梅和女兒章治程閉着眼,直到一陣亮光和嘈雜聲,一家人都打起了精神……
48歲的劉梅是朝陽街道衆泰欣苑的社區工作者,平常敲門入戶,總能聽見口袋裡“簌簌”的藥盒聲,她的心髒不好,“救心丸”之類的常用藥随身攜帶。有的居民囑咐好幾遍,“大冷天,别來了,擱家歇歇。”但劉梅和同事們一趟也沒落過。
“誰家沒個老人,都不放心。”疫情發生後,平日裡需要特别關注的老人孩子,就更得悉心照看。入戶做完核酸篩查,劉梅都會再去社區裡轉轉,看誰家有事能幫上忙。
當天夜裡,奔波了一天的劉梅回到家。讓她意外的是,女兒還沒睡,做了疙瘩湯等她回來吃。
這段時間,章治程成了家裡的頂梁柱,照顧爺爺奶奶的重擔落在了她的肩上。但在劉梅眼裡,女兒一直長不大,三番五次囑咐她,要記得給奶奶吃藥,要注意保暖,要把窗戶關好。這些話,劉梅一天要唠叨好多遍。
“媽,今年是你本命年,給你買了身紅秋衣,有空試試?”女兒突然冒出的暖心話,讓不善言辭的劉梅有些意外。
“疫情過去再說,爺爺奶奶今天沒不舒服吧?”
“沒有,挺好的。”
甯靜的深夜,已經沒了白天的喧嚣,娘兒倆窩在沙發上,享受着隻屬于她們的時光。以前,劉梅每年過年都會給章治程買件紅秋衣,一晃十幾年,女兒也學會反過來疼媽媽了。看着同樣疲憊的女兒,劉梅的眼眶濕潤了,她第一次覺得女兒真的長大了。
1月16日,劉梅和100多名社區工作者支援津南,臨走時隻帶了兩件衣服,作為“逆行者”裡年齡最大的老大姐,劉梅擔負起照顧好身邊“戰友”的責任。
工作間隙,劉梅翻看着手機裡一家三口穿着防護服的合照。照片是11日淩晨照的,那時候首輪“大篩”剛剛結束,章治程提議說,“咱們一起合個影吧。”劉梅和丈夫起初有些不好意思。這兩年,一家人沒怎麼照過相,對于家人的愛,也都融化在生活的細枝末節。
“中國式父母”的愛無聲無息,卻又如此深沉。
到津南的第二天,帶隊領導告訴每名隊員讓家屬準備些生活用品,區裡組織專人統一送。當天下午,劉梅就收到了女兒送來的一行李箱東西,有維生素C、藥、毛巾,還有一身疊得整整齊齊的紅秋衣。
衣服裡夾着一張紙條,是章治程的字迹,“媽,記得穿上我送你的紅秋衣,平平安安,我和爸等你回家。”劉梅的眼睛漸漸模糊,淚珠像斷了線的珠子,止不住的掉。
“媽媽,你能不能和老師請假回家?”
這個稚嫩的問題來自6歲女孩馬若曦。“能”或者“不能”,馬銥濛回答不上來。
馬銥濛是朝陽街道益農裡的社區工作者,每輪“大篩”都得早早進場準備。為了能随叫随到,她和同事就住在居委會,兩張桌子鋪張墊子,就算睡不着,也能解解乏。到社區工作前,馬銥濛當過5年兵,這些苦對她來說,咬咬牙就過去了,可就是孩子,她一直放心不下。
若曦從小和姥姥姥爺住在大邱莊鎮,平日裡就算再忙,馬銥濛也會回家,和女兒待上一整個下午。她和女兒躺在靠近窗戶的床,陽光撒在臉上,倆人眯着眼。若曦有時會突然跳起來說,“我和媽媽,住在媽媽的媽媽家!”“對,若曦要照顧好媽媽的媽媽。”這暖暖的下午,是娘兒倆最幸福的時光。
其實,早在若曦4歲時,馬銥濛和若曦的爸爸就分開了。若曦好像能明白,從來沒有問過,對于因疫情很長時間沒回家的媽媽,若曦經常和同學說,“我媽媽去做很‘酷’的事,所以才沒來接我放學,過幾天就回來了。”
馬銥濛一直這麼答應,可也一直沒有兌現。第三輪“大篩”的時候,舅媽抱着若曦,坐了半個鐘頭的車,來益農裡核酸檢測點找馬銥濛。站在隔離線外,若曦分不清這些“大白”裡哪一個是日思夜想的媽媽。“看看那個‘大白’衣服上寫的什麼啊?”順着舅媽手指的方向看,若曦看到了媽媽的名字。
“媽媽!”若曦想要掙脫懷抱,跑過去抱住媽媽,對于年幼的若曦,馬銥濛代表着整個世界。看到女兒,馬銥濛愣住了,一直以來,她把“堅硬面”給了生活,“柔軟面”給了家人,當它們在同一時空出現時,馬銥濛不知所措。
人來人往中,摯愛近在咫尺。馬銥濛招了招手,告訴倆人“快回去吧,太冷了。”舅媽聽出了她的哽咽,抱着若曦轉身走了。若曦望着媽媽,大聲喊到“媽媽,你過兩天來接我的時候穿着‘大白’,告訴同學,我沒騙他們。”
馬銥濛假裝沒聽見,淚水早已模糊了眼眶。
1月16日,已經1個多月沒回家的馬銥濛也踏上了前往津南的客車,支援當時還是封控區的兆和園小區。由于情況緊迫,馬銥濛和同事暫住在學校,晚上和女兒視頻時,她告訴若曦“自己來上學了,過年可能回不了家”,還給若曦看了黑闆、課桌,指着身邊的同事,說是自己的老師。
若曦相信了媽媽的話,小心翼翼的囑咐馬銥濛,“你和老師請假,就說孩子在家,要回來過年!”
“行”,馬銥濛給了女兒一個敷衍的回答。放下手機,她轉身告訴身邊的同事,“咱們一定要戰勝疫情,我的女兒還在家等我。”
不論你身在何處,我都在家裡守着你、盼着你。
“我等着你”這是年幼的若曦能做的所有。若曦,你最愛的媽媽沒騙你,她真的在做很“酷”的事”。她拼盡全力守護着我們的家園。
“靜海,YYDS!”
臨近春節,華康街道湖岸栖庭黨群服務中心門前,幾個“95後”社區工作者面對鏡頭,齊聲喊出這句話。他們琢磨了很久要喊點什麼表達自己的心聲,思來想去,就隻有“YYDS”最貼切。
拍完照,李珊和夥伴們湊到手機前,看着剛拍的照片,大夥兒都笑的很開心,曆經20多天的考驗,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但大夥都能感受到勝利就在不遠處。
今年26歲的李珊,成為硬剛“奧密克戎”的一員。“流調、排查、上門磁、代購、接電話……”李珊面對更多的是居家隔離人員和行動不便的居民。
“土豆30個、西紅柿10個、黃瓜10根、豬肉2斤、青椒5個、4個小西胡、4根白菜。對了,豬肉要剁成餡,張伯包餃子用……”
李珊每天都拿着張記滿字的紙,到附近的超市買東西,這些都是居家隔離群衆的需求。有時候拿不準買哪個,李珊就開個直播,讓居民在視頻裡挑。
在大夥兒眼裡,李珊一直是個細心又樂觀的姑娘。20多天的時間,李珊的微信上多了400個好友,全是社區居民,因為怕漏掉信息,李珊就把微信頁面登在辦公室的大屏幕上,和同事挨個捋。
“梧桐南裡13号樓那家有個小寶寶,入戶要提前微信他的媽媽,盡量不打擾孩子休息。”
“梧桐北裡5号樓,梧桐南裡11号樓,金科天湖北苑26号樓……入戶需提前15分鐘告知。”
“梧桐北裡18号樓,禹州禦湖郡27号樓……爺爺奶奶晚上9點半休息,入戶要趕在9點之前。”
“大篩”期間,李珊負責和醫護人員上門為居民采樣。居民的作息規律、生活習慣、家裡有幾口人……很多細節她都裝在肚子裡。每次入戶前,都會跟隊友互相提醒,采樣時要對一些重點戶居民特别留心。
1月20日,入戶采樣一直持續到夜裡9點,為确保應檢盡檢,李珊和醫護人員抱着采樣儀器一路小跑,挨家挨戶敲門。
到居民程春魁家裡的時候,他家7歲的小女兒突然跑過來,用稚嫩聲音問李珊,“姐姐,你真勇敢,我可不可以送你一朵小紅花。”
“好啊!”李珊把手伸了過去,女孩把小紅花貼在了她的手背上。“你也很勇敢,也要獎勵自己一朵小紅花啊。”女孩看着李珊,用力點了點頭。
社區有幾位老人還沒做核酸,李珊和醫護人員沒有停留,和一家人匆匆告别後,奔跑着,消失在夜色裡。
來源:靜海融媒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