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亞洲最長河流,黃河,亞洲第二長河流,這一江一河橫貫東西,皆是發源于青藏高原,途中流經十幾個省份,自治區,最後彙入大海。
對于這一江一河,我們再熟悉不過了,生活在長江,黃河兩岸的自然不必說了,就是不在它倆岸邊住的,至少也聽說過吧,即使沒有聽說過,無數的電影電視劇中也會看到過吧,像什麼《大河兒女》《長江啊長江》......等等;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可是,我們真的熟悉長江與黃河嗎?
有人說,你這不是廢話嗎,隻要是關于它倆的簡單常識,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我看未必,比如說:長江為什麼叫“江”,黃河為何稱“河”,江與河到底有啥區别?
簡單吧......是常識吧......
然而又有幾人能知,幾人能曉?
那麼,長江為什麼叫“江”,黃河為何稱“河”,江與河到底有啥區别呢?
呵呵,目前“市面上”流傳的共有三種答案,也可以說是三種流派......
下面我們便來分析下這三種流派到底說了啥,有沒有道理。
第一種:南江北河之說
何謂:南江北河?
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南面的就叫江,而北方的就是河。
乍看一下,好像的确如此:黃河,泾河,渭河......好像的确是在我國的北方;而長江,錢塘江,珠江......似乎是在南方......
那麼,這種說法到底正不正确?
我認為:不正确
為什麼?
因為黑龍江在北方,為何沒叫河?而大渡河在南方,為何不稱江?
第二種:入海之說
所謂“入海之說”,即:凡是流入内海,如渤海的就叫河;反之流入外海,如東海的就叫江。
這種說法看起來也好像有點道理,比如黃河,海河與遼河,好像的确都是河;而長江,晉江,錢塘江,皆都流入了東海。
那麼,這種說法對嗎?
我認為:不對。
為什麼?
因為象泉河、獅泉河皆都流入了外海:印度洋;而新疆的額爾齊斯河則歸入了北冰洋。
第三種:水量之說
什麼是:水量之說?
很簡單,就是:水流量大的是江,水流量小的則為河。
這種說法看上去也挺合理:黃河正是因為水量小,所以經常斷流,而長江則一年四季奔流不息,幾乎從來沒有斷過流;再比如:松花江,那可是水流湍急,水量相當之大。
看來,水量之說,還是比較靠譜的......對嗎?
我認為:還是不對!
為什麼?
舉個例子:瀾滄江,在我國境内叫做瀾滄江,而到了泰國便叫做湄公河,這又作何解釋?
難不成這瀾滄江的水到了泰國境内就變小了?
顯然不符合常理。
說到這裡或許有些人便按奈不住了:
既然這也不對,那也不妥,那麼你又有什麼說法呢?
還别說,我還真有自己的看法:
第四種:文字的時間起源之說什麼是:文字的時間起源之說?
很簡單:“江”字出現的要比“河”字晚。(“江”字最早出現在六朝,而“河”在先秦時期便就出現了)
也就是說:當華夏祖先發現黃河的時候,“江”字還沒有出現,隻有代表“在水邊歌唱”的“河”字(“河”字由一個水旁與“可”字組成,水旁代表水,“可”是古代一種男人追求女人時吹奏的樂器,引申成唱歌的意思,故“河”原意為:坐在水旁唱歌;寓意美好的意思。),故便将寓意着美好的“河”賜予了同樣能給他們帶來充足的水源,帶來美好的黃河;至于黃河的“黃”字,顧名思義:黃河水泥沙多,呈黃色。
後來,當華夏文明發展到長江附近後,看到長江水比黃河水還要大,還要湍急,準備命名之時,卻犯了愁:
“總不能還用河吧?”
思來想去便就根據長江水拍擊岸邊所發出的巨大“工工”聲,便用“工”字替代掉了“河”字的“可”,就這樣“江”字便誕生了,意思即比河還要大,還要寬。
字是有了,但如何叫呢?
總不能還叫“河”吧。
而首先發現長江的人就姓姜,于是就幹脆将“江”叫成了“姜”。
因為長江很長,好像沒有盡頭,所以之後又變成了“長江”。
總結: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學之不盡,思之不竭也!
謝謝觀賞!
關注我,每天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