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誤解的生命科學

誤解的生命科學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6-27 17:27:39

誤解的生命科學(科學地對抗科學的胡扯)1

《拆穿數據胡扯》

[美] 卡爾·伯格斯特龍 傑文·韋斯特 著

胡小銳 譯

鹦鹉螺 | 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在當今社會,科學知識成為廣受青睐和信賴的主要信息,但這也為信息噪聲大開方便之門。過去,學術噪聲以華麗的辭藻和聳人聽聞的話語作為僞裝;今天,科學噪聲則把自己包裝成大數據和神奇算法的模樣。TED演講中的數據、《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報道的最新發明的分析大數據的算法、醫學期刊中的診斷數據,你能分辨其中哪些是信号,哪些是噪聲嗎?這些量化的、統計學的和計算機語言形式的噪聲,就是這本書主要關注的對象。

這些信息噪聲幾乎随處可見且不易辨别。兩位作者花了多年時間研究打着數學和統計學幌子的各種信息噪聲,幫助讀者在信息世界中有效地分析海量數據和觀點,分辨科學的信号與噪聲,并培養摒棄信息噪聲的本能。

科學地對抗科學的胡扯

文/胡翌霖(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這本書英文原名叫“Calling Bullshit”,直譯過來就是“對抗胡扯”。中譯本書名用了《拆穿數據胡扯》,提示出本書的主題——本書所讨論的并不是一般的“空話”或“謊言”,而是那些被用來包裝謊言的東西,特别是那些看似“科學”的包裝——作者稱之為“新派胡扯”。

老派胡扯屬于“文科”,靠的是花哨的修辭和華麗的詞藻,而新派胡扯屬于“理科”,“使用數學、科學和統計語言來制造嚴謹準确的印象。它們利用數字、統計數據和數據圖表粉飾那些可疑的論斷,給它們披上了一層合理的外衣(見序言)”。

作者開篇就告訴我們,胡扯無處不在,從螳螂蝦到人類,隻要存在“交流”的地方,就存在欺瞞。遺憾的是,人類擁有更複雜的認知能力和語言體系,所以人類能夠制造出更豐富的胡扯。

《三體》小說裡有一個情節,說三體人花了幾秒鐘破譯了地球人的語言,但他們無法理解欺騙和隐瞞。這個設定在我看來就很胡扯。且不論三體人的語言是什麼樣的,至少就我對地球語言的了解來看,欺騙和隐瞞簡直就是任何語言的本質要素。

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提出,讓人類這個物種脫穎而出的就是“講故事”的能力,說直白些,其實就是“編造”的能力。語言的誕生就是一把“雙刃劍”,它同時強化了人類傳達信息的能力和編造信息的能力。很難想象一個有語言體系且有自由意志(從而能任性地選擇如何使用語言)的智慧生物是不懂胡扯的,無論它是什麼物種,也無論它處于怎樣的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的提升并不能自動清除胡扯,相反,“技術并沒有消除胡扯問題,而是讓問題變得更糟”。科學研究也無助于是,一方面許多科學研究者本身在有意或無意地生産胡扯,另一方面各種欺騙或謠言也能夠拿起科學的包裝來強化自己的傳播。數據和圖表比華麗的詞藻更加有用,可以讓胡扯如虎添翼。

在第1章作者總結了幾條“原理”以解釋胡扯的泛濫:“(1)制造胡扯的工作量比清除胡扯的工作量小;(2)制造胡扯對智慧的要求比清除胡扯的要求低;(3)胡扯的傳播速度比清除工作的速度快。”科學、技術、數據、圖表等,也都是“雙刃劍”,它們既可以助力于清除胡扯,也可以助力于制造和散播胡扯,而借助同樣的科技水平,強化胡扯往往比清除胡扯更容易。

所以我們不能奢望随着科技進步,胡扯的傳播越來越少,相反,從近些年社交媒體上能觀察到的趨勢來看,我們發現胡扯的泛濫簡直愈演愈烈。

作者假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的人們,可能把胡扯流行歸因于信息閉塞,他們會想象,如果人手一台機器,随手就能夠連接到豐富和權威的數據源對任何問題進行查證,那麼胡扯還能有生存空間嗎?答案是令人遺憾的,神奇機器的幻想已經實現了,這個機器就叫智能手機,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台機器恰恰是更多胡扯的載體。

所以我們不能寄希望于科技,而是得自己多長心眼,如原書副标題所說:“用懷疑的眼光看數據驅動的世界”。如何學會辨别和反抗胡扯的技巧,這就是本書的主體内容。而辨别胡扯,重點就是要扒開讓它顯得煞有其事的外衣——各種貌似科學的論調、看似嚴謹的數據和仿佛明晰的圖表。

總之,這本書給我們提供了“科普”,涉及統計學和心理學等領域,幫助我們辨别那些看似可靠的“科學的胡扯”。

誤解的生命科學(科學地對抗科學的胡扯)2

但這種“科學地對抗科學的胡扯”本身,或許也是一個“胡扯”。正如書名和作者偶爾的自嘲那樣,作者提供的東西,或許也有不少“胡扯”。

本書提供的方法真的管用嗎?一方面,頂尖的科學家和頂級科研雜志的編審者們都很難做到火眼金睛(第9章提到大量經典實驗難以複現的現象),我們這些普通讀者隻是讀了幾本科普書,能獲得多高的辨識力呢?另一方面,一些辨别胡扯的“技巧”或許也是雙刃劍,例如作者提到的第一個技巧是“質疑信息來源”,主張要多去追究信源的來路和動機,思考他們要“兜售”什麼。但是同樣是“動機論”,也經常會被大衆用來抵制那些可靠的信息——比如宣稱基站輻射無害的人肯定就是為了兜售基站嘛,宣稱疫情嚴重的人肯定就是為了兜售疫苗嘛……對“兜售者”的懷疑眼光既可能妨礙謠言的傳播,同時也有可能妨礙謠言的澄清。

最後作者給出一條箴言,教人們在使用社交媒體時要“多思考,少分享”。但這一建議能起到好的效果嗎?因為耐心讀完了整本書的人,多少應該比一般人更善于甄别胡扯,但是如果他們變得更加謹慎,更少轉發,那麼結果恐怕是那些毫不謹慎也不懂甄别的大衆繼續轉發大量胡扯,而有辨别力的聲音越來越少了嗎?

或許作者的最後一章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駁斥胡扯”。作者鼓勵我們,在辨清胡扯時不要默不作聲,而是可以勇敢地站起來駁斥(當然要以得體的方式)。

當然,無論能不能改變世界,在這個充滿胡扯的世界中,我們至少該學會獨善其身,本書可以作為胡扯世界的生存指南。

>>作者簡介

卡爾·伯格斯特龍(Carl Bergstrom),美國華盛頓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他研究流行病如何在人群中傳播,以及信息如何大規模地在生物和社會系統中流動——從細胞内對基因表達的控制到社交媒體上錯誤信息的傳播。

傑文·韋斯特(Jevin D.West),美國華盛頓大學信息學院副教授、公衆知情中心主任。

作者:胡翌霖

編輯:金久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