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08 06:54:19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1

↑尚劍波和小放在自己親手建造的土團小屋前 受訪者供圖

紅星新聞記者|王震華 發自湖北

責編|任志江 編輯|郭莊

“有的夥伴說,我來這裡就是想做自己,不蓋房子,不種地。你們這邊節奏太快了,做的事情太多了。可能他們就是來躺平的。但現實是,如果不能賺錢的話,我們靠什麼活下去?”

2022年6月,“土團之家”成立僅半年多,經過一番痛苦抉擇後,創始人尚劍波選擇解散“核心團隊”。

2017年,90後大學生尚劍波帶着妻子回到老家湖北廣水農村,用兩年時間在田野間建起了一座夢幻小屋。媒體的描述中,這對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2年建起土團别墅”,“不用還房貸,未來30年都是自由人”,“過上了人人羨慕的生活”。

在“996”“内卷”“考公”“入編”成為熱詞的當下,尚劍波夫妻的“田園牧歌”生活迅速走紅,“土團之家”成為當地新晉的網紅打卡地,衆多遊客在這個偏僻鄉村的幾座土房子前排起長隊。

媒體關注、政府支持、注冊公司……外力“推動”下,原本過着自給自足生活的尚劍波開始“着急和焦慮”,而慕名從各地加入的年輕人也帶來了新的“内耗”和“困惑”。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2

↑遠眺土團之家 受訪者供圖

①“網紅”

尚劍波帶着妻子和兒子去縣城“躲遊客”

鵝黃色土牆,茅草搭建的屋頂,樹枝圍成的陽台,形狀、比例奇特的窗戶,泥土做的沙發,冬暖夏涼的壁爐。在中國傳統鄉村建築中,這樣的“夢幻小屋”絕無僅有。

下午3點多,廣水市韓家堰村外,前後兩個水塘,“土團之家”隐藏在起伏的綠樹和田野之間,旁邊是一條新平整出的土路。3名慕名而來參觀的中年女性正在自顧拍照打卡。

“正月初二到十五,每天都有兩三百人來參觀。”尚劍波55歲的父親已經習慣了媒體的到訪。

熱鬧一直從春節持續到五月,“像景點一樣,路上停滿了車”。尚劍波一家人不敢在家,“把門鎖起來,躲到縣城去”。

五一小長假,來參觀的人達到頂峰。尚劍波和家人商量後,決定“圈起來賣票”:大人20,小孩10塊。“也是為了控制人流。”尚劍波說,這是自己家人生活的地方,沒想過對遊客開放。

過多的遊客也驚動了當地政府,村裡專門派人過來清掃垃圾,維持秩序。讓尚劍波煩惱的是,參觀者把這裡視作景點,來了之後“非常吵鬧”,“随意敲門、拍照、扔垃圾”。

為了躲遊客,尚劍波帶着妻子和兒子去了縣城。回到家後,發現遊客還沒散去。“房間鑰匙沒拔,一個小孩就進了房間,穿着鞋沖到了二樓,拿了鼓,在陽台上敲,他媽媽在下面拍視頻。”

來的人會問尚劍波,“你為什麼會回農村?”“你圖啥啊?”“你靠什麼賺錢啊?”等等讓人“哭笑不得”的問題。“完全不能搭上話茬。如果如實解釋,你做的事情會引起他們的不舒服,甚至會沖擊他們的價值觀。”

2017年夏天,一直關注自然農法和生态建築的尚劍波決定和妻子一起回老家定居,在韓家堰村外父親原來搞養殖的地方着手修建“土團小屋”,預算10000元,計劃3個月到半年蓋完。結果跨時兩年,花光了兩人的積蓄20000多元。建造的過程中,前後有國内外的志願者200多人到現場參與。

“土團之家”從生态建築圈“出圈”是在建成兩年後,2021年,一家生活方式類雜志第一次報道了“土團之家”,關注點在自然建築。随後的媒體跟進報道中,一家知名視頻自媒體拍攝的畫面裡,夕陽下的田野,霧氣氤氲的池塘,無邊的麥浪,尚劍波一家三口在“童話土團房”中閱讀、烹茶、烤披薩,慕名而來的志願者們一起勞作,一起彈吉他,過着自給自足的田園牧歌生活。

更多的媒體接踵而至,“很多報道隻截取了一些東西,有一種美化和過度的宣傳。”尚劍波說,甚至有情感雜志,打電話問了幾個問題後,“天馬行空,添油加醋的完成了一篇報道”。妻子小放說,除了名字是自己的,“很多情節都是想象的”。

尚劍波并不排斥媒體報道,但希望“能多一些客觀的報道,而不是過分渲染”。在他看來,自己選擇回鄉村定居,并不是說要推廣一種什麼生活方式,或者說是逃避某些東西。“純粹是因為這是我的老家,因為我喜歡農村,因為剛好我也擅長做這些。”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3

↑“土團之家”的土團教室 受訪者供圖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4

↑“土團之家”的活動室 受訪者供圖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5

↑“土團之家”餐廳 王震華攝

②“公司”

“進度太快了,搞得節奏有點亂”

如果不真正了解尚劍波夫妻在做什麼,沖着網上流傳的視頻,去了“土團之家”的遊客多半會失望。

狗是髒的,桌子上覆着灰塵,蒼蠅盤旋在熟透掉落的桑葚上,玻璃房裡堆滿還沒有清理的幹枯的花盆,房子周圍散落着建築和生活垃圾,規劃中的民宿還隻有裸露的地基。

女主人小放,在城市出生長大,對此卻并不在意。“現在的呈現非常真實,我們就是沒有把生活基礎的東西過好。”

但如果你呆上一陣,會發現這裡又彌漫着一股自由浪漫的氣息,大家輪流做飯,一起建造、采摘,敲鐘吃飯,睡前有分享會,

這是小放和尚劍波想要的生活,“但沒想到要做這麼多的事情,進度太快了,搞得節奏有點亂”。

“進度太快”體現在餐廳外牆上張貼的一張醒目的工程項目公示牌上。内容顯示,項目名稱是“廣水市土團之家生态藝術小鎮”,項目占地1000畝,新建土團房屋30棟,閑置民房改造30餘棟,包含民宿,生态餐廳,圖書室,展覽室,打造土團之家文旅生态小城。

最初決定到農村居住時,尚劍波夫妻二人共同的心願是未來可以做一個生态社區。“一開始從做自然建築開始撬動,成熟之後可以做工作坊,分享傳授建造理念,同時利用當地的生态環境開展自然親子教育。”

尚劍波說,一開始就是想回農村生活,同時也要做點事情賺錢養活自己,“既是生活也是工作”。他和小放很清楚,生态社區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土團之家”成為網紅後,很多人比尚劍波“先着急了”。

市裡、鎮上領導來了幾撥,修了路,種了樹,擴了池塘。“準備搞旅遊開發,要我們有困難要反映。”也有“當地老闆”找到尚劍波,要投資做棋牌室、農家樂,做垂釣園。“投100萬進來,每年給我們開20萬工資。”尚劍波隻能“一笑了之”。

遊客也替他們着急。“搞快點,多建幾棟房子,房子太少了,看不過瘾。”

原來反對的親戚朋友也讓尚劍波抓住機會,多跟政府搞好關系,争取到項目資金。

尚劍波自己的心态也起了變化。原本包括父母在内,親友和村民對年輕人不去城市打拼,卻回到農村就有風言風語。

親友不跟尚劍波講,跟他的父母講,說“在農村不會有出息”,“蓋什麼土房子,還蓋兩三年,不務正業。”老尚不敢告訴兒子。尚劍波後來才知道,2019年外公臨去世時,還把父親叫過去,讓他勸自己“這樣幹不行,别人都是往大城市裡去,誰還回農村來?”父親一直瞞着尚劍波。

“父母也覺得我是在這裡‘過家家’”,而且影響到他們生活了。”2017年,尚劍波開始建“土團小屋”時,父母的鴨棚裡還養着5000隻鴨子。為了支持兒子的“事業”,2019年,他們放棄了養殖業。

來來去去的志願者很多,作息習慣老人也看不慣,吃住都要消耗。“因為要給很多人做飯,父母也和我們鬧矛盾。”

尚劍波說自己“最累”的時候是房子建好後的兩年。碰上疫情,原來的外出教學分享和自然建築課堂每年能有将近10萬元收入,疫情之後,活動和課堂少了。

“在外界的壓力下,自己可能也着急了。”尚劍波想盡快把土團民宿建起來。但項目還沒有真正啟動,“夥伴”内部的問題卻先擺在了面前。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6

↑小放帶兒子采摘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7

↑尚劍波(左)和“土團之家”的小夥伴采摘桑椹歸來。為了增加收入,他們準備做桑椹醬出售 王震華攝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8

↑成為網紅打卡地後,尚劍波在家門口無奈貼上了“告示”

③“夥伴”

“創業”沒進展卻積累了“很多情緒”

2022年3月,“土團之家”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發布了一篇“我們的現狀展露”推文。

推文提到了“土團之家”的資金現狀:我們近期成立了社區基金,初始的社區基金由第一批“土民”提供:7個人每人出資5000元,共3.5萬元。社區基金用來支持社區成員日常開銷。每月社區村民要分攤305元的食材成本(水電網、房租等由社區基金分攤)。推文提到,作為創收的社區經濟闆塊,“目前還在探索階段”。

“土民”是“土團之家”核心團隊成員對自己的稱呼。“我們最初是志願者模式,後來調整到小夥伴模式。7個人中,除了尚劍波、小放夫婦之外,還有5個“小夥伴”,3男,兩女,分别來自5個省份。

乙木來自江西贛州,從小父母離異的他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師範院校畢業後,喜歡哲學和傳統文化的乙木想過出家,在西藏和海南打工兩年後,因為“不喜歡商業氣息”,一直在“尋找自己想去的地方”。

在網上看到“土團之家”的介紹後,乙木“覺得這群年輕人很有意思”,從2021年8月份,乙木一直呆到2022年5月,過年也沒有回家。

成都女孩Annie大學在英國學的建築,一直對生态社區感興趣,最初是以項目實習生的身份參與到“土團之家”的建設,後來成為“土民”。

32歲的女白領豔豔,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從上海直接辭職過來,待了半年都沒告訴父母。

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活。

“留下這些小夥伴是想做一個創業平台。”尚劍波坦言。

土團之家文旅公司的成立,是在2022年春節之後。“外界關注土團之家越來越多,政府領導那段時間來得也很頻繁,想把我們的項目往前推,但是缺一個主體。”尚劍波于是注冊了公司。

因為這樣一個契機,乙木等幾個人就留下來由志願者成為“長期角色共建”的核心成員。尚劍波解釋說,核心成員要承擔産品研發,自媒體内容制作,活動策劃等,“針對的是創業”。

問題随之而來,幾個月過去,“創業”沒有進展,卻積累了“很多情緒”。

内部分享會上,大家都非常抗拒績效評估。問大家來這裡的目的,有的說在這裡感覺到了平等、包容、友愛,有的說待在這裡很舒服,有的說在這裡可以實現自己個人的目标。在尚劍波看來,“沒有人從團隊的角度來說,團隊需要什麼”。

而“土團之家”面臨的實際情況是,2021年才完成公共廁所和廚房的建造,如果餐廳和民宿需要趕在2023年營業的話,至少還有30萬-50萬元的資金缺口。

讓尚劍波煩惱的還有,村民聽說政府要扶持“土團之家”開發鄉村旅遊,原來低價出租給團隊成員的閑置房屋,“紛紛要漲租金”。

5月24日,尚劍波從杭州邀請來的“組織成長教練”到達韓家堰村,計劃針對“土團之家”每個人的角色和社區的宗旨進行4天的内部讨論,讨論隻進行了兩天,尚劍波宣布解散核心團隊。乙木當天離開韓家堰村去了武當山,這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兩個女孩去了景德鎮。Annie說自己原本隻想安安心心做個藝術家,在這裡建房子。

在尚劍波看來,可能大家都對“土團之家”的社區生活憧憬得太美好了。“對外面的世界有抵觸,想來抱團取暖。但始終擺脫不了具體的現實和問題。”

“大家對賺錢很抗拒,為什麼要搞商業啊,搞商業我們就去城裡賺錢了。”但現實是,如果持續下去,“最終就是坐吃山空。”“土團之家”公号上公布的“社區基金”使用情況顯示,2022年5月,收入是-5702元。

“一年之後,基金用完了怎麼辦?”面對這樣的提問,離開前的乙木說自己不會考慮這樣的問題,“活下去總歸是沒有問題的。”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9

↑當地政府計劃開發“土團之家”文旅項目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10

↑正在建造中的土團廚房 受訪者供圖

④“選擇”

“重要的是自己在行動,在探索,在創造”

“一開始就是想回農村,做點事情養活自己和家庭,既是生活也是工作。”這樣的想法和尚劍波的成長經曆有關。

1992年出生的尚劍波在高考前夕選擇了退學。

有一天,尚劍波哭着從學校回來,跟爸爸說,自己讀不下去了,甚至說了“甯願去蹲監獄也不讀書這種話”。在那所當地排名前三的重點高中裡,尚劍波覺得自己是一個異類。“每天做卷子,做不完的卷子。”高二的時候,問題越來越嚴重,已經有些‘抑郁”,成績也一落千丈。

在家人看來,“20歲之前沒有出過縣城”的尚劍波一定要讀大學,這是當地農村孩子“最好的出路”。“所有人都說你要考大學将來好好賺錢,脫離别人的期待,特别是父母的期待,這個過程一直是很痛苦的。”

最終,家人托關系讓尚劍波上了一所專科技校,畢業後被“安排”到武漢一家工廠當工人。

“我可能天生就适應不了那種單一的,同質化的東西。”攢了半年工資,尚劍波瞞着家人,辭掉工作,買了輛自行車,長途騎行去了西藏。一個月的騎行讓尚劍波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讓他覺得,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的活法。

“我不安于應試教育給我的,我開始去尋求自我教育。”離開學校之後,尚劍波沒再問家裡要過錢,“賺了點錢之後就離職,換個地方,根據自己的興趣,接着去完成自我教育。”

尚劍波先是在北京一家生态農場學習生态農業,又到武漢一家海洋館當潛水員喂鲨魚。打工的日子,尚劍波也會焦慮,但他焦慮的不是賺錢和在城市買房,“想的是自己要過怎樣的生活”。

偶然的一個機會改變了尚劍波。2014跨年的時候,朋友告訴他香港要舉辦一個全球性的青年創新大會。尚劍波自費去了香港。“那種多元的東西特别吸引我,更覺得人生有太多可能性,不一定就要在城市裡才有機會。”

接下來的兩年,尚劍波接觸到了一些生态項目,有機會一直學習實踐自然建築與自然農法,這也是“為自己以後返鄉做準備”。

與尚劍波不同的是,在城市出生長大的小放,大學畢業後“就沒怎麼上班”。她喜歡旅遊,喜歡一切貼近自然的東西,多次到東南亞的生态社區體驗生活。

因為有共同的興趣個生活理念,兩人的交際發生在雲南的一個生态項目現場。在尚劍波眼裡,大他兩歲的小放比他更“灑脫”、“另類”。

2017年夏天,為了迎接兒子的誕生,兩人決定回到尚劍波從小長大的村子裡定居。“土團小屋”是送給兒子的禮物,結果兒子“小土團”出生時,房子才蓋了一半。

尚劍波和小放永遠記得自己動手建房的場景。自然建築圈裡的朋友們知道後紛紛趕過來做志願者,為了節省成本,就在田野裡搭了兩頂帳篷,大的帳篷可以住七八個人,“帳篷在山坡上,那時候還沒有門口這條路,很遠的看,白色的帳篷隐在一片綠色裡,很有草原的感覺。”

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大家一起動手,白天忙碌,晚上在帳篷裡開party。”

因為去過東南亞的生态社區,尚劍波和小放當時就覺得,随着鄉村振興的提出,以後國内這種生活方式“也會越來越普及”。小放也将戶口從黃石市區遷到了韓家堰村。

回到村裡後,利用做自然建築培訓和自然課堂賺的錢,2020年,尚劍波一家三口還去東南亞旅行考察了兩個月。尚劍波覺得,以後自己的生活方式慢慢會成為更多人的選擇。“會影響到所謂主流價值觀,給他們帶來一些思考。”

“我和小放内心很清楚我們在做什麼,但對外面并沒有怎麼去說。”在尚劍波看來,很多人看了一些媒體的報道,會認為這是一種年輕人“躺平”的狀态,“好像是躲在一個庇護所裡”。他認為,無論最終成功與否,重要的是自己在行動,在探索,在創造,對自己有益,對社會有益,而不是避世、躺平。他覺得自己“很踏實”。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11

↑“土團之家”建造的第一棟房屋 受訪者供圖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12

↑對于“土團之家”的未來,小放說自己不會預設 王震華攝

⑤“未來”

“所有人都說該加速的時候更應保持冷靜”

7月份,因為天氣太熱,停下“土團之家”廚房的收尾工程,尚劍波和小放帶着兒子去了大理。他們決定給自己放一段時間的假。“之前還是缺乏經驗,走得太急太快。”未來“土團之家”怎麼發展,尚劍波說自己現在不會去做規劃。

2022年春節後,一直到清明節。那段時間,尚劍波每天都要“接待領導”,“很多部門都來過”。當地政府承諾,如果政府介入開發,也會以“土團之家”的理念和方向為主導,依托“土團之家”發展周邊産業。“這個我們沒什麼可排斥的。就像我不排斥賺錢,有了錢可以完善設施,提供更好的體驗和服務。”

尚劍波說經過之前的喧嚣後,自己不再焦慮。“所有人都說你應該加速的時候,更應該保持冷靜。”

相較于尚劍波,小放似乎是更不焦慮的那一個,她不在意别人的目光。關于“做大”這個事情,小放“沒有想過”。“來了就接,一開始可能很吃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好了,出現問題就尋找契機去解決。”

王雙飛是韓家堰村所屬的廣水市城郊街道黨工委書記,這名70後的街道幹部是今年才關注到的“土團之家”。“我們發現之後,感覺可以拉動鄉村旅遊,帶動生态文明建設,有很大的引導作用。”

王雙飛介紹,街道現在做的,主要是圍繞“土團之家”,根據當地的實力給予一些幫助,包括道路,綠化,環境整治。“他們的規劃我們不幹預,他們有自己的理念,要保證他們的初衷。”王雙飛說自己很欽佩尚劍波夫婦的勇氣,“他們想回歸鄉村,但發展進程比較慢。”

村民們也在關注着“土團之家”,“原先我們這個灣裡,300多人,現在不到20人,沒有年輕人回來搞點事,一點生機都沒有。”一位50多歲的尚姓村民說。在外打工多年後,他選擇回到村裡辦起了養殖合作社。

“這裡并不安逸,也不舒服,有幹不完的活,這裡是一個通過行動才發生可能的地方。你為了你的人生負責了什麼,它就會呈現什麼。那些所謂的價值觀,理想,夢想,它的載體都是你得去做呀。”

對于“土團之家”的未來,小放說,自己不會去預設。

—— END ——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80後小夥在家鄉打造心裡的桃花源(90後大學生夫妻回鄉建)1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