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晚,于都縣體育中心,于都縣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永遠跟黨走”紅色歌曲大家唱活動現場。受訪者供圖
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征是從于都邁出第一步的。
1934年秋,8.6萬名紅軍将士在于都河畔集結,從東門渡口等8個主要渡口過河,踏上了二萬五千裡長征路。
這裡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也是偉大長征精神的起源。如今,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前的石碑上就刻着“長征源”三個大字。
幾乎每個于都人都能和你訴說有關長征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可能是他的爺爺、外公或太爺爺、太外公。
蘇區時期,僅30餘萬人的于都城,有6.8萬餘人參加紅軍,10萬餘人支前參戰,中央紅軍長征的隊伍中每五人就有一人是于都籍子弟兵。
長征精神紮根于這片紅色熱土,血脈相傳,生生不息。長征大道、長征照相館、長征賓館、紅軍大橋……各種以“長征”“紅軍”命名的道路、橋梁、建築充斥着這座贛南小城的街頭巷尾。
“大家争相以命名的方式,表達心中的敬意和自豪感。”于都縣政協副主席袁尚貴是長征源合唱團的老團長。這支由紅軍後代組成的業餘文化團體,從《長征組歌》中感悟長征精神,在排練、演出中傳承長征精神。
這不是一支年輕的隊伍,成員平均年齡超過40歲,也談不上專業,多數人沒有聲樂基礎。一個共同點是,他們從小聽着紅色歌謠長大,發轫于這片土地上的偉大長征精神将他們凝聚在一起。
鄒偉民陪伴合唱團走過了10年光景,他是團裡為數不多的專業派。2010年,鄒偉民從江西師範大學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在于都一所小學短暫任教。長征源合唱團建團後不久,2011年2月,“熱愛音樂、想要為家鄉做點事”的鄒偉民加入合唱團,擔任藝術總監。
11年裡合唱團已演出500餘場,足迹遍布北上廣深雲貴川等地,團友間職業不同,年齡各異,演出也從不計報酬。
平均每周演出兩到三場,團友們幾乎是犧牲休息時間進行排練的。有的出差回來下了飛機不回家,第一時間趕往排練現場;有的下班後顧不上吃飯,先排練;有的胳膊折了,用紗布吊着來。巡演途中有團友上午中暑入院,晚上又出現在了舞台上。
“關于長征精神我們一直在傳承,雖然長征離我們有80多年了,但是這種精神永遠都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動力。”袁尚貴頗有感觸。
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入口處,有一幅80雙草鞋拼接成的中國地圖,紀念館副館長張小平在2016年創作了這面“草鞋牆”。
“二萬五千裡長征,是紅軍戰士穿着草鞋走出來的。”張小平說,為了不讓一個紅軍戰士赤足作戰,長征前夕,蘇區群衆趕制了20萬雙草鞋送給途經的戰士。
“長征精神内涵之一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衆,同人民群衆生死相依,患難與共。”18年裡,張小平的父親張德美一直在打撈“紅軍長征出發史”。他尋訪了200多位親曆者,記錄下16本尋訪筆記。
一口留有彈孔的行軍鍋、一枚公章、老人捐棺材闆幫紅軍搭橋渡河等故事被逐一發掘,經考證編入檔案、卷宗。
親曆者們年歲漸長,這樣的尋訪,更需要“與時間賽跑”。上世紀80年代,18歲的張小平“頂職”接班,利用周末去老紅軍家走訪。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代步工具從自行車變成摩托車,碰上山高路遠之地,為了節約時間收集到更多故事,他索性就住在對方家裡。
父親去世後,張小平開始整理他留下的一摞摞尋訪筆記,至今已整理了60餘萬字。他想着,将來還要把這些筆記出版,讓更多的人讀到。
在張小平看來,一路上紅軍戰士們不怕艱難險阻最終取得長征勝利,離不開堅定的理想和信念。父親打撈長征出發史用了18年時間,直到1986年退休,“也是屬于父親的長征”。
“即便放在現在,長征精神也依舊不過時。”有時,碰到年輕人或晚輩遇到挫折而消沉,張小平愛拿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鼓勵他們。他覺得,排除困難做好手頭的工作,發揮出自己的能量,既鍛煉了自己,也為社會作了一些貢獻,就是走好每個人自己的長征。
長征源紅軍小學與東門渡口僅隔了一條馬路。學校被“紅色景點”包圍着,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新長征廣場、長征渡口都在方圓一公裡的範圍内。
“弘揚長征精神,培育紅色傳人”早早地寫進了這所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宗旨。學校以此編撰了以“長征”為主題的校本教材,設立了“紅娃”示範崗,還成立了紅娃講解團、紅娃唢呐藝術團。
每年6月,校長曾石發都會在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碑前給每位即将畢業的六年級學生頒發畢業證書。緊接着全員集結,從紀念碑出發,沿着渡江大橋,師生一起重走“長征路”。
一個月前“重走長征路”的動員會上,校黨支部書記王志輝問學生,“一路上難免有淚水、汗水,你們怕嗎?有信心嗎?”這位教師解釋道,長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累,遇到困難不放棄的頑強奮鬥精神。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時,寬600餘米的于都河上沒有一座橋,當時于都河沿岸百姓将自己家的門闆、房梁、床闆甚至百年後的壽材悉數捐出用于架設浮橋,紅軍戰士才得以順利渡河。
上世紀90年代起,長征大橋、紅軍大橋、渡江大橋先後立于于都河上。副校長嚴梅說,沿着渡江大橋重走長征路,是為了讓孩子們重溫紅軍長征這段艱苦卓絕的光榮曆史的同時,也銘記自己的人生從長征源開始,“孩子們從這裡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朱娟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7月29日 03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