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與人最大的區别是什麼?機器人沒有潛意識。
它的每一個動作,包括轉動“軀體”、彎曲“手指”、提高“說話”的音量等,在其“大腦”中都由精确的數值控制,一旦斷電,機器人就會停止工作。但人不同,人若是暈厥、失去了意識,雖然會癱倒在地,但心跳、呼吸、消化等功能并不會立即停止,因為它們受潛意識控制,除非物理死亡,否則潛意識永遠不會消失。
如果和機器人一樣,用數值控制每一塊肌肉、調節每一種激素、處理每一個神經信号,那麼人根本無法存活,因為即使是舉手投足這種看似簡單的動作,大腦需要處理的信息都是海量的。為了更好地生存,進化之手巧妙地采用了意識分層的手段,它讓潛意識負責生理系統,讓意識負責社會系統,如此分工,意識便得到了解放,可以全力投入高級的社會活動。
這就是進化的力量。然而進化是一把雙刃劍,意識分層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副作用——模糊。因為處理各種信息的速度不對等,意識很難介入潛意識,而潛意識卻能輕易左右意識,所以人們總是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比如明明想去學習,結果轉身就拿起了手機;明明知道有些擔憂毫無意義,卻總是忍不住陷入焦慮,就像身後有個影子,它能影響你,但你不知道它是什麼,回頭看去一片模糊。這種模糊讓人心生迷茫和恐懼,而迷茫和恐懼又使我們的認知、情緒和行動遭遇各種困擾,繼而影響人生的走向。
模糊,正是人生困擾之源。而人生也像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誰的模糊越嚴重,誰就越混沌;誰的模糊越輕微,誰就越清醒。學習知識,消除認知模糊。
人的認知能力需要從零開始積累,而潛意識卻一直存在,所以我們需要終身學習,因為掌握的工具越多,認知能力越強,消除模糊的能力就越強。正如你知道了“元認知”,就知道了該如何反觀自己;知道了“刻意練習”,就明白了如何精進自己;知道了“運動改造大腦”,就清楚了如何激發自己的運動熱情……領域内的精英無不是比其他人了解的知識更多,他們的盲區更小,認知更清晰,因而也更有影響力。
不幸的是,人類天生不喜歡學習和思考,因為這類事極其耗能。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生命的首要任務是生存,于是,基因自我設計的第一原則是節能,凡耗能高的事情都會被視為是對生存的威脅。而潛意識沒有思維,隻有本能,它會努力讓身體走低能耗路線,誘導我們娛樂、享受,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礙學習的,而人若不學習,又無力克服本能。這個怪圈使我們在人生的初始階段必然陷入混沌,若非外力壓迫或牽引,我們往往很難跳出。
好在時代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和更好的學習環境,我們主動進入反本能成長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有意思的是,學習知識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獲取知識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統一,這幾乎成了這個世界上所有能人共同遵守的學習法則,這類例子能舉出很多,比如:
·《思考力》一書的作者上田正仁提示:思考力的本質就是“丢棄所有已經消化的信息,讓問題的核心浮出水面”;
·《刻意練習》中的核心方法論是:不要重複練習已經會的,要不斷尋找那些稍有難度的部分;
·《原則》一書的作者瑞·達利歐羅列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原則,用以清晰地指導自己行事;
·《超越感覺》一書告訴我們,想擁有清晰的邏輯,就堅持一點:凡事不要憑模糊的感覺判斷,要尋找清晰的證據。
種種現象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斷明确核心困難和心得感悟,并專注于此。而現實中,很少有人能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人們總是習慣在模糊區打轉,在舒适區兜圈,重複做已經掌握的事情,對真正的困難視而不見,這背後都是潛意識在操控——因為基因認為這樣做耗能更低。
優秀的人更傾向于做高耗能的事,比如“學霸”的秘訣往往在他們的錯題本上——他們更願意花時間明确錯誤,并集中精力攻克。而學習成績一般的同學更喜歡勤奮地重複已經掌握的部分,對真正的困難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希望能夠搪塞過去,結果模糊點越積越多,以緻無力應付。不難發現,“學霸”和普通同學之間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勤奮的程度上,還體現在努力的模式上:誰更願意做高耗能的事——消除模糊,制造清晰。
消除模糊之于學習和認知的意義,不可不察。
拆解煩惱,消除情緒模糊,認知模糊來自内部,而情緒模糊來自外界。人們每天都會面臨各種煩惱,但多數人習慣被動承受,少有人樂于主動面對。德國心理治療師伯特·海靈格曾這樣描述人們對煩惱的态度: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這極符合人類不願動腦的天性。因為解決問題需要動腦,享受幸福也需要動腦平衡各種微妙的關系,而承受痛苦則隻需陷在那裡不動。雖然被動地承受痛苦也會耗費很多能量,但在基因的影響下,人就是不喜歡主動耗能,所以美團創始人王興的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然而回避痛苦并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并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裡變得難以解決。這感覺就像在聽池塘中“無數隻青蛙”的叫聲,讓人心煩透頂,等到實在忍不住了、跑去一看究竟時,卻發現其實隻有幾隻青蛙。
真正的困難總比想象的要小很多。人們拖延、糾結、畏懼、害怕的根本原因往往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難,而是内心的想法變得模糊。就像在3 000米跑步考核開始前,那種不知名的恐懼會讓人緊張得全身發抖,而我們一旦開跑、不得不與這種恐懼正面交鋒時,就會發現3 000米考核也不過如此。如果我們再積極些,學會從一開始就主動正視它、拆解它、看清它,或許那種緊張就不困擾自己了,我們甚至能從容地“享受”比賽。
但有些事一旦進入潛意識,可能很難消除,比如童年的不幸經曆,雖然意識早已将其淡忘,但潛意識卻始終保留着這些印記,并隐蔽地影響着我們的性格和行為。一些嚴重抑郁或精神失常的患者有時需要接受催眠治療,而心理催眠師在治療時使用的一切手段其實都隻為做成一件事:喚醒潛意識裡的痛苦事件,讓患者重新面對它、看清它、從而将其徹底化解。
記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會自動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擾,唯一的辦法就是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給它進入潛意識的機會,不給它變模糊的機會;即使已經進入潛意識,也要想辦法将它挖出來。所以,當你感到心裡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時,趕緊坐下來,向自己提問。
到底是什麼讓自己煩躁不安?是上台演講、會見某人,還是思緒紛亂?
·具體是什麼讓自己恐懼擔憂?是能力不足、準備不夠,還是害怕某事發生?
·面對困境,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一層層挖下去,直到挖不動為止。坦然地承認、接納那些難以啟齒的想法,讓情緒極度透明。雖然直面情緒不會讓痛苦馬上消失,甚至短時間内還會加劇痛苦,但這會讓你主導形勢,至少不會被情緒無端恐吓。
恐懼就是一個欺軟怕硬的貨色,你躲避它,它就張牙舞爪,你正視它,它就原形畢露。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情緒就會慢慢從潛意識中消散,你的生活将會舒暢無比。
恐懼就是一個欺軟怕硬的貨色,你躲避它,它就張牙舞爪,你正視它,它就原形畢露。一旦把它看得清清楚楚,情緒就會慢慢從潛意識中消散,你的生活将會舒暢無比。
裡清外明,消除行動模糊
認知清晰,情緒平和,最終還要行動堅定。很多人把行動力不足的原因歸結為環境幹擾或是意志力弱,其實,行動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選擇模糊。
所謂選擇模糊,就是我們在面對衆多可能性時無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選擇。這樣的情況很常見,比如當你心中有很多欲望、腦中有很多頭緒,或者擁有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時,你就會進入“既想做這個,又想做那個;既可以做這個,又可以做那個”的狀态,就像自己始終站在十字路口,卻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不确定性之中。
選擇模糊就是一種不确定性,而人類面對不确定性時會不自覺逃避,因為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看到草叢在動但又無法得知那裡面是什麼時,就會産生很強的心理應激反應,來防範随時可能跳出來的獅子。為了活命,“逃避不确定性”就被寫入了我們的基因,所以,當我們的頭腦中有很多模糊的選項時,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選擇那個最清晰、簡單和确定的選項。也就是說,當我們沒有足夠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時,就很容易選擇享樂,放棄那些本該堅持但比較燒腦的選項。
因此,在現代生活中,要想讓自己更勝一籌,就必須學會花費更多的腦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擁有足夠清晰的目标。我們要把目标和過程細化、具體化,在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條單行通道,讓自己始終處于“沒得選”的狀态。
總之,人生就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我們比拼的不僅僅是成長的速度,還有成長的模式。在這條賽道上,領先的群體都有意無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認知、情緒和行動上的模糊。
消除模糊需要主動反本能,所以這必然是一條更難走的路。不過你也無須害怕,鼓起勇氣面對就好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