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作為詩仙,在我國曆史上享有非常大的聲望,生活在唐朝那樣一個非常開放的年代裡,李白的詩也大多是非常的豪邁奔放,不過最近這些年關于李白有很多不同的争議,比如有人認為李白不是漢族,而是吉爾吉斯斯坦人,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存在這種可能性嗎?
李太白的出生迷霧
原來李白的家族宗室并不明朗,并沒有确切的史實可以指明他到底是什麼家族的人,有人認為李白甚至跟開創了唐朝的李世民家族同出一脈,也有人認為李白隻是鄉夫俗子,然後在家族譜系并不明朗找不到根據的情況下,李白的身世就開始變得複雜了起來,再加上他是這麼出名的一個人,所以就有很多的人開始去尋找蛛絲馬迹。
然後到今天關于李白的出生有兩種說法,第1種說法也是目前人們更支持的說法,就是說李白出生于劍南道綿州昌隆,也就是今天的四川跟甘肅地帶,他具體出生地于當地的青蓮鄉,這也是為什麼李白号青蓮居士,因為他當時就出生于青蓮鄉,所以這個說法比較靠譜很多人都确信。
然後就是李白出生的第2種說法了,這種說法也是導緻很多人說李白是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外國人的重要原因,原來有說法是,李白出生于碎葉城,那麼這個碎葉城是什麼地方,跟吉爾吉斯斯坦又有何關系呢?
據說在隋朝末期,兵家鬥争太多,家族鬥争陰險,為保全自身,李白的家族逃竄于碎葉城,并在當地生下了小李白,而碎葉城就是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位于我國西藏的再往西,本來這個說法也隻是講李白的家族逃竄到了碎葉城,但後來繼續以訛傳訛下去,李白就被說成是外國人了。
當然了,曆史過去了這麼久,想要去尋找到真實的資料,實在是太困難了,所以李白到底是出生于四川甘肅還是碎葉城這真不能确定,同時也可能這兩個答案都是錯的。
但與此同時,有一個錯誤還是要給大家糾正,就算李白出生在碎葉城,他也不是外國出生,嘿嘿,萬邦來朝的唐朝,當時達到了極盛巅峰,是亞洲之中心,唐朝當時設立的安西都護府,不僅包含了今天的西藏,同時也包含了吉爾吉斯斯坦的部分地區,也就是碎葉城在當時其實是屬于唐朝領土。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有一首概括了中國千年遊子思鄉情的詩,就是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短的絕句貫通古今,連通了今人與舊人的橋梁,然而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可能更多的是在感慨自己的一生。
原來從24歲開始李白就離開了自己的故鄉開始遠遊,就好像是孔夫子周遊列國,年輕的李白就帶着一支筆一把劍,走上了一條逍遙快活,卻也心無歸處的道路。從成都到峨眉山,從北方到江南,李白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在此期間創作了很多經典的詩句,有的是描寫風景,有的是留戀歲月。
不過縱觀李白一生之詩詞,最讓人産生反差的,也許是李白的一首《俠客行》
名為俠客行,字裡行間充滿了江湖的味道,完全不是一個乖乖讀書儒生的樣子,這也是李白與古代詩人們最大的一個反差點。
俠客行裡有寫道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這就很像是那個宋朝時期的梁山好漢,路見不平一聲吼,然後劫富濟貧的這種感覺,其實李白從小就帶着劍獨自遊曆山川大地,古代的治安肯定就比不得今天,所以當時還是經常可能會碰見什麼馬匪什麼的,李白自身不僅要有足夠的智慧與臨場反應,個人的劍術武力太差的話,也是活不下來的,所以在年輕時代,李白就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江湖經驗與鍛煉了劍術,見到了世間足夠多的艱險,也難怪會産生《俠客行》這樣一首奇妙的作品。
以文融武,以武正文,這種操作在中國古代并不多見,再加上江湖義氣這味這麼沖,李白絕對是千古以來獨一家。
人到中年求安穩!李白也想當官,玄宗給了什麼官?
年輕時候雲遊了四方之後,中年的李白開始趨向于更穩定的生活,并且想當官,因為自己卓越的詩句,李白後來被稱之為谪仙人,名氣開始遠揚,有了千古名句的名氣在外,李白開始慢慢地接觸到了權力高層與皇室的人,從大臣到公主,都對李白青睐有加,後來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第1次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見,玄宗給李白的規格非常高,是把他看作了千古難尋的天才詩人,國之棟梁。
玄宗有意留人,李白有意當官,兩人自然是如魚得水,然後李白就很快成為了供奉翰林,朝廷的正式編任官職,但問題來了,為什麼當官僅僅一年之後,跟李白彼此欣賞的玄宗兩人為什麼突然就互相不感冒了呢?
首先就是李白為人生性放縱,在宮裡的這一年得罪了不少人,比如說著名的讓高力士提鞋,讓楊貴妃倒酒,等等之類的事情都在千古流傳,雖然坊間巷裡流出來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側面反映了李白在宮裡真的是肆無忌憚,用嚣張兩個字來形容,絕對不過分,高力士是皇上紅人,楊貴妃是皇上最愛,合在一起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白把他們兩個都得罪了,還想日子好過實在是沒道理,所以這麼看來,李白被離宮隻是時間問題了呢。
如果說這個問題是李白得罪了人,但導緻李白離宮的真正原因還有一個,原來所謂的供奉翰林這個官職有問題,李白想當官這是沒錯,但是供奉翰林這個官職,并不是李白想要的官,雖然沒從過政,但李白心思敏捷,對政壇比較向往,供奉翰林并不是什麼正兒八經的官,當這個官根本就沒有任何要幹的朝廷事,不具備向上攀升的台階,李白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皇上有需要的時候去幫忙寫首詩,娛樂一下唐玄宗,是一個所謂的禦用文人,所以搞久了李白自己厭倦生煩了。
所以在你不情我不願的雙重原因下,唐玄宗跟李白自然是一拍兩散了,當然還好是和平分手,玄宗給了李白一大筆錢,才最後讓李白離開的。
經過了這件事情之後,李白再也沒有回到唐玄宗的身邊,也沒有去朝廷當官,他一生的仕途就這樣戛然而止,中老年的李白開始了自己第二次的遊曆山川,年少俠客行,老來早發白帝城,彼時與此時,或許最大的差距就是頭發變白了,胡子變長了,手中的利劍生鏽了。
李白的家世之謎,第二段,為啥玄宗欣賞他卻不給官職
一開頭咱們就提到了關于李白的家世之謎,有說法是李白跟李唐王室屬于同宗同源,也有說李白是村民之子,哪種更接近真實呢?
首先咱們可以确定的是,李白絕對不是普通的鄉村居民的兒子,因為在那個時代,普通人是沒有資格去接受文化教育的,更不可能養出李白這樣一個文學大師。
然後我們還可以确定的是,李白并不屬于李唐王室,甚至也沒有什麼家族勢力,我們隻能說他是一個家裡有錢供他讀書的中産階級。
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因為李白在中年的時候想要去當官求仕,然後詩詞寫得特别好有了晉升的途徑,換句話,玄宗下旨讓李白去當什麼刺史跟尚書,都是有理有據的,李白有這個很好的機會,但最後唐玄宗隻是讓他當一個娛樂官,負責陪玩寫詩,這背後反映的,其實是玄宗欣賞李白至極,但認為他不具備當官的資格。因為沒有家族勢力在背後支持,李太白當大官對玄宗毫無好處,甚至可能會得罪一批原有的勢力。
尾聲
李白這一輩子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流離在外,一生都在漂泊,我們可以說李白是四海為家的浪漫,也可以說李白是無家可歸的遊子。總之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才是他的真實寫照,或許李太白真的不适合,也不需要當官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