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黔東南脫貧了沒

黔東南脫貧了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7 21:56:33

人民網-貴州頻道

黔東南脫貧了沒(黔東南州黎平縣)1

黔東南脫貧了沒(黔東南州黎平縣)2

黔東南脫貧了沒(黔東南州黎平縣)3

黔東南脫貧了沒(黔東南州黎平縣)4

黔東南脫貧了沒(黔東南州黎平縣)5

黔東南脫貧了沒(黔東南州黎平縣)6

黔東南脫貧了沒(黔東南州黎平縣)7

在貴州黎平侗鄉有個小村莊,那裡住着154戶709人,面積僅6.9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僅310畝。這個村莊雖小,可這裡的群衆不等不靠,善于調整農業結構,他們敢闖敢幹的決心,艱苦創業的恒心,勤勞緻富的雄心堪稱佳話,号稱榜樣。

談到佳話,提到榜樣,這個村莊摘“窮帽”的情節值得全社會“打破沙鍋問到底”。

該村莊隸屬于黎平縣九潮鎮,距離鎮政府所在地35公裡,名叫治彥村。2019年5月,該村派來駐村第一書記楊國輝後,悄悄地發生了變化,完全褪去了以往落後的面貌,脫貧攻堅迎來了新的一片天。

畢業于貴陽中醫學院骨傷系的楊國輝,是黎平縣中醫院的主治醫師,現任該院骨傷科主任,擅長治療脊柱、關節常見骨病及中藥内服外敷治療骨科創傷疾患。接到派駐通知後,他自覺承擔組織重托,肩負群衆期待,不敢絲毫懈怠,主動放下待産的妻子、年幼的孩子及體弱的母親,直接奔赴脫貧攻堅前線。來到前線後不久,其妻子生育,因剖腹無母乳、嬰兒缺氧,被迫放置溫箱裡。他到醫院僅僅陪護1天,因放心不下駐村工作,次日又匆匆返回扶貧一線。

身為第一書記的楊國輝,家住黎平縣茅貢鎮的一個比較偏遠的小山村,生于大山的他,自幼就在地裡輪作,在田裡耕作,在山裡勞作,深知農民的苦楚,生活的不易,土地的珍貴,他與農業、與土地早已産生了深厚的感情。來到治彥村後,他除了走訪貧困戶,尋找當地“土專家”外,其餘時間就在田裡地裡轉悠,做好土壤調查,做好坡向驗證,做好積溫測試。同時,了解當地群衆意願,摸清當地優勢農業技術,制定産業發展方向。

有一次,他在走訪中,看到貧困戶吳定國的家中,有一籮筐的西瓜,單個最大的重量可達20多斤,不僅顔色鮮紅,而且味道甜美。看着這個沉甸甸的西瓜,他發現了這位“土專家”,多日積在心裡的疙瘩自然解開了。因為這位“土專家”身懷絕技,讓楊國輝看到了産業發展的希望,從中找到了治彥村脫貧緻富的答案。

路徑找着了,“千裡馬”也尋到了,怎麼把西瓜産業“馱”起來呢?為做到萬無一失,楊國輝與這位專家情同手足、形影不離、朝夕相處,與其一起上山一起下地,他從咨詢瓜種催芽、幼苗培育到大苗移栽、施肥、管理及西瓜采摘等環節入手,全程了解西瓜育苗技術、管理經驗、基地選擇、産量收成以及市場行情等,以确保來年興辦産業穩操勝券,以好讓這匹“千裡馬”馱着貧困群衆早日走上脫貧緻富的道路。

見識“土專家”的真實本領後,楊國輝胸有成竹。次年春季,也就是2020年的春耕時節,他通過人力資源調查,發現治彥村年富力強的勞動人口大量外出務工,中老年人留守家中管田管地,稍微偏遠的地方他們根本無法照料,撂荒地越來越多。看着這些閑置的土地,他想興辦産業可又擔心土地租賃費,因為租賃費可能會給産業發展提高了成本,給貧困群衆帶來“心理負擔”,群衆赢得起輸不起,赢了什麼都好說,輸了卻還要交付租金。為消除這些風險,楊國輝會同村組幹部挨家挨戶調查,挨家挨戶動員,表明開發撂荒地雙方赢得的哪些益處,說明利用撂荒地給土壤帶來的哪些好處等等。在苦苦的解說中,撂荒地所有戶主居然答應免收租金,甘願将土地暫借給貧困戶發展産業。獲取這些信息後,楊國輝心理立馬樂開了花。

有了這些先決條件,在脫貧攻堅的決勝期,楊國輝号召群衆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發展西瓜特色産業。他組織有産業意願的群衆集中商議,明确“土專家”吳定國為“領頭羊”,帶動貧困戶盤起撂荒地,撸起袖子大膽幹。貧困戶一帶就是10餘戶,産業一建就是100餘畝。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裡,一場不等不靠、勤勞緻富摘“窮帽”的精彩畫面在治彥村這個小村莊拉開了帷幕。群衆積極帶着犁耙、拉着牲畜糞、扛着鋤頭開始創造他們的新生活,撂荒地變成了他們的資産收益地。

“治彥村種植西瓜已經有了5年的曆史,他們在良種選擇、種子催芽、整地作床、種植密度、施肥用量、管理技術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這過程中也造就了一批鄉土專業技術人才。這些經驗和專業技術人才,為治彥村西瓜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前提。加之,産業用地又不需要辦理任何流轉手續,無償提供使用,創辦産業的條件十分成熟。”談到為何要帶領群衆創建西瓜産業的初衷時,第一書記楊國輝這樣說。

隻要勤勞肯幹,生活就能改善。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治彥村群衆在第一書記楊國輝的帶領下,他們脫貧緻富的決心猶如一首澎湃的歌,催人奮進、砥砺前行。他們新興的西瓜産業如同初升的太陽,朝氣蓬勃,蒸蒸日上。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西瓜一天一天地膨大,在長達60多天的期盼中,撂荒地裡一下子變成了金土地。因為他們的首批西瓜開始采摘、陸續上市了,每斤以1.5元的價格赢得市場份額,獲得顧客青睐,群衆每日可賣出1000斤左右,一天收入可達1500元。

“西瓜,西瓜,治彥西瓜,又香又甜每斤1塊五角錢。”這是治彥村西瓜種植帶頭人吳定國,開着三輪車流動各村寨用錄音喊話器叫賣西瓜的聲音。“我們用三輪車作為交通工具,既可載人也能運瓜,一車1000多斤,一般隻要3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全部賣光。種西瓜比種水稻強多了,水稻畝産1500斤谷子左右,收入僅1500元,而改種西瓜每畝産量可達4000斤,收入可達5000多元。”提到種植西瓜收入時,産業帶頭人吳定國高興地說。

“看着鄉親們天天辛勤勞作,卻沒有什麼可觀的收入,楊書記心裡很着急,剛到我們村不久,他天天跑到撂荒的田裡地裡發呆,通過調查了解西瓜種植情況後,他決定組織群衆發展西瓜産業。在我們村能種植西瓜的地方土壤、交通、水源都好,每年基本都有好收成。種植西瓜之前,地裡的莊稼除了水稻玉米,也就沒什麼了,群衆看着沒什麼高的收入,直接撂荒跑到省外務工了,現在貧困群衆盤活部分地塊種了西瓜,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治彥村主任吳定芳說道。

變,不足為奇,社會發展規律使然;但治彥村為什麼變得這樣抖擻?他們的答案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勞緻富。如果用一句話來描述,那就是“聽黨話、跟黨走、艱苦創業有奔頭”,治彥村群衆聽黨話“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值得借鑒,他們邁出的每一步都不同凡響,而這些不同凡響之中,又蘊含着當地黨委、政府、村兩委和第一書記團結帶領群衆銳意進取、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發展理念。

增加群衆收入,帶領群衆脫貧緻富是楊國輝駐村的第一要務。為了确保西瓜持續走俏市場,确保群衆有足夠的時間采摘賣好,他拟定了一個科學的計劃,巧借西瓜品種成熟期,解決西瓜采摘銷售難題,以品種多樣性為切入點,以打造西瓜品牌為突破口,号召群衆在時間順序上、在土地利用上、在海拔差異上、在交通條件上分别選擇不同品種,以克服勞力不足,以确保市場占有率。如今,在基地裡7月、8月、9月三個月份中,群衆都有西瓜采收發賣,同時西瓜采收結束後,各個月份都安排群衆輪作玉米、油菜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在他的傾心策劃下,治彥村西瓜産業在采收、管理、銷售等環節,環環相扣,忙而不亂,群衆種植西瓜面積5到20畝不等,年收入預計達2至5萬元。

身為主治醫師的楊國輝,除了狠抓産業發展外,還盡心盡力做好健康扶貧工作,為了讓群衆得到更多實惠,他白天抓産業,晚上入戶義務為群衆看病治病,防範群衆因病緻貧、因病返貧。駐村以來,楊國輝共為治彥村及周邊村寨接診腰腿疼痛病人達500餘人次,他健康扶貧的真實寫照,群衆讴歌,百姓稱贊。(吳志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