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喜歡拖延?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你為什麼還不開始?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作者:安妮·魯尼博士,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我們都喜歡拖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你為什麼還不開始?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作者:安妮·魯尼博士
一本非常不錯的,心理學科普書籍,從中摘錄了幾點。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早就過時了?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擴大到7層甚至8層。新加入的層次是認知和審美的需求,位于自我實現的下面一層,而位于最高一層的,是“超越自我”的需求(非常符合20世紀60年代的思潮)。認知需求是對知識和意義的需求;審美需求包括對美的外觀、美的形式和平衡美的欣賞;超越自我指的是把注意力由自己轉向他人,轉向這個世界,關注他人的自我實現。
美國心理學家克雷頓·奧爾德弗(Clayton Alder fer)在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論基礎上略做改進,将需求分為生存需求、人際關系需求和成長需求。
奧爾德弗認為,馬斯洛理論的最低層次可以總結為“生存需求”;他把那些與社會地位、他人關系有關的需求歸類為“人際關系需求”;把對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稱為“成長需求”。
給需求“分級”的危害:如果一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從“梯子”上滑下來,在較低層次的需求上繼續加倍努力,以滿足更高層次的需求。
實際上,企圖通過物質來滿足精神需求的做法注定會帶來失敗。
需求沒有高低之分
出生在智利的德國經濟學家、環境學家曼弗雷德·馬克斯-尼夫(Manfred Max-Neef)提出了一種人類需求分類,他認為這些需求是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的。他把人類的需求分為以下幾類:
·生存 ·保護 ·情感 ·理解 ·參與
·休閑 ·創造 ·身份認同 ·自由
曼弗雷德·馬克斯-尼夫将它們歸類為是(屬性)、擁有(事物)、做事(行為)和互動(環境)4個類别,列出了一個由36個單元格組成的矩陣表格。
這些人類的基本需求本不需要以任何特定的順序得到滿足,而且一些需求在得到滿足的同時,其他需求也會相應地得到滿足。
外貌的影響
外貌出衆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比長相平平的人有優勢:他們更有可能找到工作,更有可能得到幫助。長得好看的人一生掙到的錢比長相普通的人多10%—15%。得克薩斯大學的丹尼爾·漢默梅斯(Daniel Hamermesh)計算出,對于外貌達不到平均水平的人來說,一生相當于損失了大約14萬美元(89 000英鎊)的收入。
做白日夢是在浪費時間嗎?
教師們希望學生不要做白日夢,因為他們需要學生專注于眼前課程的短期目标。但研究證據又表明,從長遠來看,做白日夢可以讓孩子更快樂,更有創造力。
辛格歸納了3種不同類型的白日夢:
·積極創造型白日夢是有趣、生動、随心所欲的幻想,這種類型的白日夢有助于創造力的培養
·内疚-焦慮型白日夢涉及焦慮或恐懼等可能會令人痛苦的感受,它可能包含英雄主義、失敗、侵略和野心等想象體驗,以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導緻的對過去創傷的強迫性重新體驗
·分神型白日夢是一種因無法集中注意力而産生的白日夢,它的特征是伴有因試圖集中注意力卻無法做到而産生的焦慮感。它是古老的“正午惡魔”
對“積極創造型白日夢”的研究,辛格和後來的斯庫勒發現白日夢有以下幾個廣泛的功能:
它有助于制定計劃,使我們能夠設想、規劃未來要做的事情。白日夢讓我們通過設想不同的結果,預演未來的事件。
它有助于我們解決問題,激發創造力。
它幫助我們實現“注意力循環”,即集中注意力與關注外部信息流之間的切換,從而建立一個更有意義、更綜合的方法來實現個人目标或外部目标。
它通過分解任務或注意力的集中,實現“去習慣化”。這使得我們可以進行時間更分散的練習,研究發現這種形式的學習效果更好。這就是為什麼在考試前進行四次半小時的複習,比連續複習兩小時更有效。
它能幫助我們培養同情心、道德感、理解他人觀點和情緒的能力,以及從過往的事件和經曆中總結意義的能力。
白日夢還可以提供一個安全閥。我們可以通過白日夢,想象自己對給定的情境做出攻擊性的激烈反應,以此緩解内心緊繃的情緒和崩潰感,讓我們在現實中給出一個更穩重的反應。
積極、有建設性的白日夢對個人成長和滿足感的獲得是有好處的,白日夢對我們的内在自我是有好處的。
如何成為最好的自己了嗎?
我們如何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最大程度上利用好人生在世這短短的幾十年呢?
做好自我實現就行。他是幫助你發揮自己的潛力,明志笃行,成為你心中最好的自己。
馬斯洛在他研究的自我實現者身上發現了以下共同特質:
邁出第一步
并不是所有自我實現的步驟都很困難,有一些步驟僅僅需要你走出舒适區,并不需要你徹頭徹尾地改變,就可以幫助你建立起追求自我實現的“肌肉記憶”。邁向自我實現最簡單的第一步是努力奮鬥,無論做什麼都要堅定自信。
更重要的一步
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誠實。這聽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意味着你要按照自己的真實感覺和信念行事。
自我實現需要你誠實地面對自己。隻要你遵從自己的内心做出選擇并承擔責任,它就會變得更容易接受;如果你還在與之抗争,你就已經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也許你喜歡的東西會被别人看不起,但那又怎樣呢?
自己想做什麼、喜歡什麼都隻要聽從自己的内心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别人的喜惡。當然了,這也并不是說你要完全忽視他人的看法,永遠對别人的建議置若罔聞,重要的是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喜惡來評估你的所見所聞,并做出自己的選擇——那些會讓你快樂和滿足的選擇。
自我實現最困難的一步,是當你的追求與你周圍人的追求和信念不一樣時,堅定自己的立場。堅持自己的信念、對抗輿論的浪潮、面對敵意,這一切都需要勇氣。你可能會因為堅持自己的信念而痛苦,但為了自我實現,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堅定的正直之心将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
沒有人能幫你實現自我,也沒有人能告訴你,你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自我實現隻能靠自己。
你為什麼還不開始?
一個常見的誤解是,拖延是完美主義的産物——我們推遲開始一件事,是因為我們擔心自己做不好。實際上,我們是在推遲或者通過刻意破壞任務來避免失望或沮喪。
研究表明,事實上這與完美主義沒有關系,就算有的話,完美主義者也比非完美主義者更不會拖延。
替代活動
“替代活動”是指當你打算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卻做了其他的事情。動物和人類一樣,當它們無法在兩個動作之間做出選擇,或者當它們強烈想要執行的動作被阻止時,它們就會進行替代活動。有些鳥在遇到競争者時會開始啄草:因為無法決定是戰鬥還是逃跑,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會做出一些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
有時候我們在試圖做出決定時會撓頭,這也是一種替代活動。有些人在壓力之下或者糾結于一個決定和問題時會咀嚼頭發、用手撥弄一縷頭發、擺弄筆,這些都屬于替代活動。
相反,拖延與責任心高度相關。而且奇怪的是,它隻與“夜貓子”高度相關,與“早起鳥”卻并不高度相關。
研究表明早睡早起的人(早起鳥)更不容易拖延。他們完成了更多的工作,所以很可能更富有,并且在時間規劃方面肯定更明智。他們還可能心理更健康,因為拖延者總體上比非拖延者承受着更高的壓力和焦慮。
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的凱爾·辛普森(Kyle Simpson)的研究發現,尋求刺激與拖延程度并不相關。事實是人們似乎會告訴自己,他們拖延是因為他們在壓力下能夠更好地工作,享受匆忙的感覺。但實際上,這隻是自己缺乏行動力的一種借口。當我們在最後一分鐘才完成一項任務時,很少有人會慶幸自己這麼晚才開始。很多人會對自己拖延的做法感到後悔,認為如果多給他們一些時間,他們可以做得更好。
拖延的傾向被發現與前額皮質受損或活躍程度低有關。大腦的這個區域在做計劃、控制沖動和過濾來自大腦其他部分的幹擾刺激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我們大多數人的前額皮質并沒有受損或不活躍,所以我們不能用它作為拖延的借口。許多人都是“短期主義者”,他們會推遲一項具有挑戰性、枯燥或漫長的任務,而是去做一些立即有回報的事情,即便它的長期價值很低或者幾乎沒有長期價值。大多數人拖延隻是因為我們懶惰、缺乏意志力、沒有動力。這一點是很難承認的,因為如果我們承認了,那就意味着我們需要去解決這些自身的問題,但我們真的懶得去解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