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佛教的人生觀?最近在看一本書,是西方進化心理學對于佛學的一些解說,名字叫《為什麼佛學是真的》,頗有感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心理學中的佛教的人生觀?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近在看一本書,是西方進化心理學對于佛學的一些解說,名字叫《為什麼佛學是真的》,頗有感觸。
這本書裡,提到了幾個問題很有意思。
問題一,恻隐之心到底好不好?
問題二,求佛到底有沒有用?
先說問題一,假設恻隐之心是好的。
恻隐之心在心理學上,又被稱作共情。大概意思就是,看到了别人的情況,聯想到了自己。
舉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正在逛街,忽然看到了一個小孩子,睜着大眼睛,渾身髒兮兮的在要飯。我們一看,哎喲這小孩子太慘了,幫幫他吧。
這個時候我們就算是動了恻隐之心,動了多少的标準,是小孩子到底有多慘。
如果我們幫了小孩子,給了他一些錢,那麼這會造成兩種後果。
第一種是,賣慘掙錢。
第二種是,壞人弄一些孩子,把孩子弄得慘慘得來掙錢。
一旦出現了這兩種情況,就将會産生很大的不公平。
那些不願意不慘的人,就不能得到應有的幫助;那些好好的孩子,會遭到迫害。
如果是這樣的話,恻隐之心還是好的嗎?
下面說一下第二個問題,求佛到底有沒有用?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張三非常窮,他想要錢,然後就去求佛。
如果求佛有用,佛就會給張三錢。這樣一來,佛就滿足了張三的願望。但是,佛會滿足張三的願望嗎?
要知道,想要錢的願望,其實也是一種欲望。可是,在佛法裡,欲望這東西是有害的,是要抵制的。
這兩個問題,看似不同,其實核心道理卻是一樣的,都是在講空。
在心經當中,“色即是空”這句話非常的著名。
“色”就是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空”就是不真實。
“色即是空”翻譯過來意思就是,我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都是不真實的。
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實驗。
猴子是非常喜歡果汁的,我們把它關到一個籠子裡面。每當搖起鈴铛的時候,就喂它幾滴果汁。
猴子在吃到果汁的時候,大腦會瞬間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這就說明猴子很快樂。當猴子摸清規律後,知道鈴铛一響就有果汁。鈴铛再次想起的時候,就會瞬間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吃到果汁時,多巴胺的分泌則會減少很多。
在這個實驗裡面,猴子以為果汁就是快樂,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
像是這種錯誤的認知,其實人類也有。
人類都是喜歡甜的。在于物質不豐富的時候,這種認知是對的。可是,現代的物質極其豐富,喜歡甜這種認知,就會給人類帶來不好的影響。這個時候,這種對于甜的認知就是錯的。
佛陀講空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擺脫這種錯誤的認知,把所有情緒給我們帶來的錯誤誘導消除,找到事物背後的那些真實認知。
最後,再提一個問題。
善良到底是好的,還是壞的?
我是腦洞大仙,有對佛學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科學作者和進化心理學學者羅伯特•賴特,寫的這本《為什麼佛學是真的》。
文章最後,在這裡向大家求個關注和收藏。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