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4 03:51:19
清明節的那些事

文//耿超廷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2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3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辍。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彙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4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5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6

在我們沂蒙山老家,雖然地處偏僻山夼,但對清明節的重視程度一點兒也不比外界差。“一百五,燕子來添土”。這是流傳在我們那一帶的一句順口溜。意思是說春節過後一百五十天,去年秋天去南方過冬的燕子已經飛回北方,為那些過世的列祖列宗到墳頭上添土呢!燕子到田野的墳頭去駐足停留一下我似乎從沒有見過,更甭提那些嘴巴上銜着一塊泥巴的燕子到墳頭上作片刻停留,倒是那些兢兢業業擅于理家的燕子,剛剛回到故居,來不及抖落千裡萬裡的一路風塵,便開始修築舊居,為那些纏纏綿綿恩恩愛愛甜甜蜜蜜的日子準備着,為生兒育女準備着溫暖的愛巢而忙忙碌碌着。

一般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那些虔誠的對祖宗懷有敬畏的人大多到祖宗的墳茔上去添土,那些沒有時間的人而是清明節上墳的時候,帶上鐵鍁,順便往墳堆上揚上幾鐵鍁土,也算是進了微薄的孝敬之心。

作為我們農村兒童來說,對清明節的記憶一點也不比春節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添土這些事小孩幫不上忙,對清明節的那些國學知識也是聞所未聞知之甚少,但對折柳枝與松枝卻是分外熱心樂此不疲。除此之外就是蕩秋千與吃雞蛋。在意的是能夠分到多少雞蛋,那是我們盼望已久的事情。家裡頂數我年齡小,母親對我有些溺愛,分得的雞蛋最多,每年都有十幾個。這在我們小夥伴中分得的數量應該是最多的,但我從不炫耀!最令人稱道的是許多人把清明節分得的雞蛋塗上顔色,紅的綠的都有,甚至黃的等其它顔色,有的小夥伴心靈手巧,精心編制一個網兜,把雞蛋放進兜裡,五顔六色,仿佛一件件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6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8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9

蕩秋千是清明節少年兒童最期盼的。前些年農村沒有娛樂活動,仿佛蕩秋千承載着農村人高雅騰飛的夢想

其實秋千的産生與發展是有曆史淵源的。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民間最早的秋千活動,人們稱為“千秋”。傳說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時隻是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後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漢武帝時因為它與“千秋萬壽”這個祝壽詞沖突,而改為“秋千”,後來就改為用兩根繩加踏闆的秋千。古時候,秋千多用樹桠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才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子加上踏闆的秋千。《荊楚歲時記》記載,每年的春天,人們把長繩拴于高大的樹叉上,女子穿着五彩缤紛的豔麗服裝坐在上面,前後擺動,在空中起飛蕩漾。蕩秋千被稱為“半仙之戲”,随着時間的發展,到宋、明直至清朝,清明蕩秋千已十分盛行。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嬉戲玩耍的遊戲,女子們衣衫裙裾随風飄動,搖曳多姿,甚是好看。深受廣大婦女的喜愛,清明蕩秋千極為盛行。我們村每年那些熱心的人士都把生産隊耕地的栓牛繩借來,綁紮出較大的秋千,由于名聲在外,招來鄰村青年男女前來蕩秋千。這樣的秋千小孩一般是不敢坐上去,因為蕩得太高,讓人頭皮發麻,身上起雞皮疙瘩,隻有那些膽子大的孩子才敢一試,的确經兩邊大人的助推,人仿佛在半天裡遊來蕩去,難免讓人心生畏懼。當然有那些力氣大而又膽子大的人,才真正在這樣的秋千上一展雄姿,成為矚目的“明星”。讓人刮目相看。最讓人稱道的是兩個“對驅”:兩個膽子大而又力氣大的莫屬。兩個人對臉站在踏闆上,得需要旁邊的人助推幾下,利用慣性兩個人利用自己的腿部力量,仿佛使秋千蒙了蕩起來。他們仿佛在空中飛舞,人幾乎和秋千的大梁一樣高,驚險刺激,讓看熱鬧的人也禁不住手心裡冒冷汗。但秋千上的人沒有半點畏懼之感,依然兩手握緊繩索,面不改色,禁不住使地下的人大聲喝彩。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0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1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2

這是我們常見的普通式秋千外,還有另外兩種。一種是“旋轉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樁,樁上放一轉盤,繞轉盤系麻繩四對,擱置木闆,戲者坐于木闆上,用腳蹬地産生動力使之旋轉起來,停飛自動。這樣的在我們那叫“轉秋千”。另外一種是“紡車式秋千”:此種秋千因形似紡車而得名。秋千兩人戲蕩,兩端各坐一人,旁邊有人助動,旋轉如風車一般。有一年,聽說我們村奎溝裡紥了一個轉秋千,惹得周圍村莊的年輕人前去見識一下,領教一下秋千的獨特魅力。這樣的秋千較普通秋千而言,的确夠藝術夠刺激,讓人禁不住想坐上去,體驗一下具有一定機械原理别有一番洞天的秋千,可見,科學都是為生活服務的,在勞動生産中産生發展。

每年的清明節前幾天,我們家院子裡都是綁一個小型的秋千供我玩耍。我們家有一個牛鎖頭,正好用來作秋千的踏闆。一個人蕩秋千仿佛有些寂寞,沒有人推送,隻是利用秋千的慣性可以蕩上幾個來回,最後慢慢失去了動力。如果一個人玩秋千,如果來一點驚險刺激的話莫過于你兩隻腳站在踏闆上,兩隻手分别握緊繩索一個人蕩秋千,利用腿部力量驅動秋千。我們小孩子力氣小,不可能把秋千蕩得風生水起,讓人看得眼花缭亂。但那些青年人就不同了,他們充分利用力量與技巧,把秋千蕩得很高,讓兩邊看熱鬧的提心吊膽。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打心眼裡佩服這些膽子大的人,看到他們在秋千上從容自在又十分享受的樣子,羨慕之情油然而生。

清明節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家門口裡插上柳枝與松枝。民間流傳也清明插柳的傳說:

傳說唐朝末年,黃巢率衆起義,決心殺盡天下惡人。在公元880年九月,他領兵來到泗州地界。為了不殺錯人,黃巢決定親自到民間私訪。他走着走着,發現前面來了一位婦人,還背着一個六七歲的孩子,手中還攙着一個兩三歲的小孩。黃巢就問這婦人,你現在帶着兩個孩子要去哪裡?婦人說:“聽說黃巢殺人不眨眼,很快就要到這邊來了,所以我要到外地躲一躲。”

黃巢聽了非常生氣,怒吼道:“胡說!我就是黃巢。我殺的都是那些黑心的地主老财,從來沒有殺過好心腸的窮人。你告訴我,是誰跟你說我殺人不眨眼的?”婦人就說:“是我們東家劉半城。”黃巢非常生氣,就對婦人說:“你趕緊帶着孩子回家去吧,我明天就把劉半城這些壞人殺光。你告訴那些好人家,明天都在屋檐下插上柳樹枝作為标記,我保證你們平安無事。”婦人聽後點點頭,就帶着孩子回家了。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3

第二天,黃巢帶兵過來一看,窮苦百姓的屋檐下果然都插上了柳樹枝,隻有惡霸地主劉半城家沒有,因為百姓都恨他,所以沒人告訴他。結果黃巢就順利殺了泗州一霸劉半城一家,并把财産分給百姓。

因為泗州老百姓插柳這一天正好是清明,所以從此以後,就形成了清明插柳的風俗。

看來我們沂蒙山清明節家家戶戶房檐上大門口插柳枝與上面這個傳說頗有淵源的一脈相承的,至于為什麼還要插上松枝,恐怕與下面的這一段傳說有莫大關系。

相傳,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争奪天下,最終取得勝利。在他榮歸故裡的時候,想到父母墳頭上去祭拜,卻發現根本找不到父母的墳墓了,因為連年的戰争,導緻一座座的墳墓上雜草叢生,墓碑東倒西歪,有的破裂,有的斷落,很難辨認了。

劉邦讓他的部下翻遍所有的墓碑,也沒有找到他父母的墳墓。劉邦很難過,實在沒有辦法,他就從衣袖中拿出一張紙來,然後撕成小碎片,緊緊握在手中。然後向上蒼誠懇地祈禱說:“父母在天有靈,現在風很大,我将這些小紙片抛在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那這裡就是父母的墳墓。”

說完,劉邦就把小紙片抛向空中,說來也怪,果然有一張小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無論風有多大,都吹不動它。劉邦非常高興,終于找到父母的墳墓了,于是找人重修父母的墓碑。并且每年的清明節都一定要到父母的墳墓前祭拜。後來民間老百姓也學劉邦,在每年的清明節到祖先的墳墓祭拜,表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既然把清明節定為祭拜祖先的節令,順便插上松枝也是表達不忘祖先還有萬古長青之意。

因為家家戶戶都要折一些柳枝,所以在清明前後幾天,鄉村的街頭巷尾就響起了柳笛聲。

制作一隻柳笛很簡單,隻要取比較粗的一段柳枝,兩手使勁向不同的方向轉動,把柳枝的樹皮完整的取下即可。但柳枝的選取一定要光滑的才行,沒有丫枝的才行。清明前後。是柳樹最好剝皮的時間,這個時候是制作柳笛的最佳時機。柳笛的聲音大小是由柳枝的粗細決定的,大拇指粗細的柳枝能擰出聲音粗犷有力的柳笛,用嘴一吹聲音雄渾高亢有力,仿佛古代戰場上吹響的牛角,仿佛有振奮人心的力量!而那些半徑小的柳笛,聲音尖細,随着吹奏氣息的變化,仿佛歌吹,抑揚頓挫,讓人有美的享受。大自然真是奇妙,人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就創造出原始的聲響!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4

我們沂蒙山在清明節這天耕牛一天不下地勞動,靜靜地享受一天安逸的日子。人們的最忠實的勞動夥伴,不知它有沒有思想,是否對清明節這天有記憶,如果它了解到人們的這個善舉,一定忠心耿耿地賣力,不負人們對它的厚愛!在我們沂蒙山在清明節有踏青放風筝的習俗。春和景明草長莺飛,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機。在這樣的季節裡,人們心中充滿希望,充滿暢想!那些在土地上勞作的人們來說,清明節也是閑暇日子,尤其那些浪漫的人們,成群結隊到田野裡,美美地享受一下大自然賜予的美妙時光。他們三五成群,或一家老小滿懷喜悅地踏進大自然的懷抱,享受醉美的時光。孩子們更是興高采烈,放飛自己親手制作的風筝。過去市面上沒有賣風筝的,那些心靈手巧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制作一件精美的風筝。由于有些人缺少制作風筝的技術與材料,紮出的風筝飛得不夠理想,盡管如此,孩子們還是在田野裡跑着,讓自己的風筝飛得更高更美!田野裡歡聲笑語,伴着飄飛的風筝,多麼一幅醉美的田野風景畫呀!

如果你對清明節了解更多,看看古人的清明,可以從一些古詩詞當中求源溯根也會尋找到一些端倪。

古詩詞裡的清明:一半明媚,一半思念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5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6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7

“湖上小桃三百樹,一齊彈淚過清明”,4月5日,迎來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清明曆來是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光的季節,也是祭祀祖先和逝去親人的時節。古人對于清明十分重視,并留下許許多多的詩詞,或是享受生活,或是懷念親人,抑或是在生與死之間感悟人生哲理。

清明時節,空氣溫潤,百花千卉共芬芳,目之所及,處處充滿着生動的神采。海棠妩媚,“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桐花娉婷,“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櫻花爛漫,“山深未必得春遲,處處山櫻花壓枝”。

如果沒有疫情影響,在這個春意盎然的美好時節,人們大都會走出家門賞春踏青,享受明媚春光。“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天氣醉遊郎。莺兒狂。燕兒狂”等詩詞,既寫出了别有一番情緻的春日美景,也展現了踏青時生動迷人的遊春畫卷。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為逝去的親人斟一杯水酒,擺一束菊花,在哀痛悲傷之餘,也讓親人知道,即使陰陽兩隔,世間最美好的東西也會與其同在,與之分享。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8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1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雨,離人淚,寫出了清明獨有的凄清與哀思;“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描繪了清明掃墓時的凄涼場景,說盡了生死離别;“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表現了對親人的悼念之情,感情真摯,催人淚下。

在惠風和暢、春光明媚時去追思先人,這樣的悼念和祭奠,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優秀傳統和天人合一的社會理想與人生态度,在思念親人、敬畏生命的同時,也在弘揚生之意義。

清明是承載情感的節日,春天是孕育萬物的季節。春光明媚,花開正好,與春天同行,美好與希冀永駐。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20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21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22

和清明節相關的日子(清明節的那些事)23

作者簡介:耿超廷,筆名山澗小溪。喜歡文學,系山東散文學會會員,臨沂市作家協會會員。

壹點号文峰山文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