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涉吾地,何故’?”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魯僖公四年(前656)的春天,齊桓公偕同各諸侯國的軍隊侵入蔡國,蔡國被打的大敗。接着齊桓公又揮軍進攻楚國。楚成王趕忙派遣大夫屈完為使者,去前線處理這件大事。屈完對這些聯合國的軍人們說:“你們居住在北海那麼遠的北方,我們住在相當于南海的地方,兩下相距這麼遙遠,就是雙方的馬和牛放開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的境内被逮獲,沒想到你們居然涉足我們楚國之地,你們說這是為什麼呢?”
由這件事情可知,“風馬牛不相及”是比喻事物之間沒有利害沖突,相互之間沒有便宜可占。如明代湯顯祖《南柯記》第二十九曲:“太子,君處江北,妾處江南,風馬牛不相及也。”意思是一個江北,一個江南,兩人距離這麼遠,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這種關系。這個成語也省作“風馬牛”。如宋代陸遊《天氣作雪戲作》詩:“八十又過二,與人風馬牛。”同樣是沒有利害沖突的意思。
要弄清這個成語的本義,需要注意“風”和“及”這兩個字。
對于“風”字,東漢學者服虔注釋《左傳》時說:“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尚書》稱馬牛其風,此言風馬牛,謂馬牛風逸,牝牡相誘,蓋是末界微事,言此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幹也。”風即是放逸,走失。意味着脫離羁絆,自由奔走。不宜理解為雄雌相互吸引而互相追逐,進而引申為馬與牛不同類,兩相不會相誘。如果這樣解釋,就不合“風”字的原義。
關于這個“及”字,甲骨文是一個人的手抓住前面的人的象形,這是個會意字,因而《說文》解釋為“及,逮也。”這個“及”字就是逮獲的意思。
這樣,就好理解“風馬牛不相及”這個常常使用的成語了:是說對于放走或逃逸的牛、馬不相逮獲。這裡的“相”字,是馬牛主人與别人的關系,或與對方的關系,而不是馬牛之間的雄雌關系。由此就更好理解這句成語原文的意思,在楚國使者屈完的嘴裡,是表示齊、楚兩國之間沒有利害沖突,你也不妨礙我,我也不侵害你。後來使用這個成語慢慢變成雙方互不關聯、互不相幹,而“風馬牛”的本義則被湮沒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