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1:11:31

夏天的傍晚,我們走在小溪、湖泊、水塘邊,随處可見很多蜻蜓在空中輕盈地飛舞。它們忽上忽下,忽高忽低,時而旋轉的飛舞在空中,時而用尾尖輕輕地點擊水面,讓水面蕩起一圈圈漣漪,讓人感覺它就像在“玩兒”一樣。自由自在。讓人心情都跟着愉悅了。

那我們看到蜻蜓不停地在水面上點水,真的是在玩兒嗎?其實不是的,蜻蜓的一生就是從點水開始的。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蜻蜓為什麼要點水)1

蜻蜓點水其實是在生孩子,這是繁衍後代必須的過程。雖然我們看在眼裡就是輕輕地在水面上一點,但是實際上卻要花費雌性蜻蜓一身的力氣。

蜻蜓是一種半變态昆蟲,什麼是半變态昆蟲呢?怎麼理解呢,相當于就是昆蟲界的兩栖動物。半變态昆蟲一生會經曆三個階段,就是卵、稚蟲期和成蟲期。最顯著的特征是,稚蟲期和成蟲的形态以及生活習性都完全不同。稚蟲期生活在水裡,成蟲期卻隻能生活在陸地。

因此,作為半變态昆蟲類的典型,蜻蜓,産卵後就會産在水裡。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蜻蜓為什麼要點水)2

另外,雌性蜻蜓排卵的位置并不是在我們看到的尾巴尖兒,而是在尖端稍上一點的腹部末端,因為受精卵形成之後,隻能在水中才能正常孵化出來,因此,才會用這個姿勢,一點一點的在水裡把卵産出來。

雌性蜻蜓把卵産進水裡,那麼一隻蜻蜓的一生就開始了。

它們落在水裡後會自覺地在水下找到一些水草、根莖依附着,然後等待孵化。孵化出來的幼蟲被人們稱為“水虿”,主要以水中的蜉蝣生物和一些蚊類的幼蟲作為食物慢慢地成長,在水裡至少都需要一年的時間,經過十多次的蛻皮,才能完全羽化變成成蟲。有些特殊的品種甚至需要經過七到八年的時間才能完全蛻變,過程相當的漫長。

水虿在水裡專門吃蚊蟲的幼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孑孓,成長成蜻蜓之後,又會以孑孓的成蟲為食。因此,它從小到大都是蚊子的勁敵,是我們的除害小能手。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蜻蜓為什麼要點水)3

那蜻蜓是怎麼尋找到哪裡的水面适合自己産卵的呢?這就要說說它奇特的複眼了。在所有的昆蟲中,就隻有蜻蜓最為特殊,因為它有兩個占據了大半個腦袋的複眼,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蜻蜓的複眼被分成上下兩個顔色,一般上面的顔色比較深,帶褐色,下部分的顔色會稍微淺一些,大多數以綠色為主。

其實蜻蜓的複眼是由兩萬多隻單眼組成的,所以看着又大又鼓,上半部分主要以遠視為主,能看到5、6米遠的東西,下半部分,又以近視為主,所以捕捉食物的時候對移動着的蚊蟲特别的敏感。

它的複眼不僅可以遠近視物,還能測速。它不用上下轉動眼睛就能确定蚊蟲的行動軌迹和速度,因此,在捕食食物的精準度這一塊,蜻蜓是昆蟲界的翹楚。不僅如此,複眼還能監測反光,因此它們就是用它神奇的複眼監測太陽下水面的反光來判斷産卵地點的。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蜻蜓為什麼要點水)4

當然,明察秋毫的蜻蜓也會有犯糊塗的時候。有時候它們一不注意,找到個下雨後路面的小水坑、或者反光的玻璃,或者汽車車蓋等等,它們就沒有分辨能力。把卵産在這些地方,那它的小寶寶們就永遠沒有孵化的可能了。

說到這裡,我們就很疑惑了,點水的一般都是作為媽媽的雌蜻蜓,那雄蜻蜓又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着什麼角色呢?

其實很多時候,蜻蜓爸爸也是沒有閑着的,因為蜻蜓媽媽自己産卵并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輕盈,它是要用上自己全身的勁兒,十分的辛苦,因此很多時候作為爸爸的雄性蜻蜓就會擔當“助産士”的角色,它會飛翔在雌蜻蜓的上方,用尾尖死死的勾住雌蜻蜓的頭部,全力以赴的拖着雌性蜻蜓,幫助它在水面上産卵。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蜻蜓為什麼要點水)5

當然,蜻蜓的種類特别的多,也不是所有的蜻蜓都會“點水”的哦。比如說有一種叫作玉帶蜻的蜻蜓,它們産卵的時候就會努力先尋找到水面的一些漂浮物,比如說樹枝、木頭等等,它直接停留在漂浮物上,然後就直接将卵持續地産入水中,就不會有點水的過程。

還有一種大蜓科的種類,會尋找淺溪、山澗等這些淺水地方,然後将尾尖垂下,以垂直的角度反複地将插入淺水的淤泥層中,将卵直接産到泥土中去;甚至還有一種蜻蜓叫作“瀑布豆娘”,它就更為奇特了,會飛到一些險峻的瀑布邊進行産卵。

蜻蜓為什麼在湖中點水(蜻蜓為什麼要點水)6

所以,不同的蜻蜓産卵方式也是各有不同的。唯一相同的是,作為媽媽,他們總是會為了給自己的後代創造一個最适合生存的環境,而費盡心思。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很神奇?原來我們常見的蜻蜓點水,居然還有這樣不為人知的意義。蜻蜓的一生比很多昆蟲都要漫長都要辛苦,所以,我們平時看到蜻蜓點水,千萬不要去吓它,否則會影響它後代的繁殖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