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曆書》
4月4日清明至,你那裡下雨了麼? 小卡最愛的就是下雨天,和你躲雨的屋檐,這些下雨的動圖我能看一天…
話說清明前後,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習俗。這個習俗源于什麼呢?原來這裡還有一個“割肉啖君”的傳說。
相傳,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
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隐居綿山,不肯出來。
為讓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燒山,然而直到最後介子推也沒下來。等火滅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
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後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國禁煙火、吃寒食,以示紀念,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曆。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将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清明習俗 —
傳統習俗一:掃墓
中國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二:蕩秋千
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後,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并流傳至今。
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皮球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2006年5月20日,蹴鞠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将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将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直到清朝中葉,這項活動才漸漸消失。
傳統習俗五: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
唐玄宗愛好鬥雞運動,因此經常會在長安舉行規模盛大的鬥雞比賽,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衆鬥雞,以示天下太平。
傳統習俗六:拔河
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于春秋後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後來流傳于民間。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傳統習俗七: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傳統習俗八: 放風筝
清明放風筝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筝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筝時,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鸢上,等風筝放高時,就剪斷風筝線,讓紙鸢随風飄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筝帶走了。
傳統習俗九: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好了,小編為你準備好了賀卡,清明時節,你又想起了誰?在留言區等你,一起來聊聊吧~
清明節,必須要做的4件事
清明節,你應該知道這些習俗
清明,文化傳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