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每個人都有一個大家庭,雖然沒有一個統稱,但不可否認,我們與他們有關系,在這些人中,有親近我們的人,也有與我們不親近的人。為什麼這麼說?不信你看。
一、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第三個是誰?
中國人比較講究家庭觀念,一般人家親戚也都很多,但親戚也會分親疏的。比如對那些往來的親戚,老祖宗就有一句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這句話道盡了人性現實。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女兒都是嫁出去的,是别人家的人了。因此這種姨夫和姑父,都是娶了阿姨和姑姑的人,因此姑姑和阿姨都屬于是他們那邊的人了。
這就像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而你的阿姨和姑姑嫁過去後,比較關照的也一定是那邊的親戚,在自己精力有限的情況下,一定是先照顧姑父姨夫那邊的人。
而且姑父和姨夫和你們家也沒人什麼直接的血緣關系,隻是在法律和道德倫理上來說,你們是親人而已。這種依附于法律而建立的親戚關系,是沒有濃于水的血緣關系來的。
這種道理大家應該都能想得明白吧?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你的妹妹和你老公的妹妹吵架了,你老公會幫誰呢?這就是血緣關系決定的親疏遠近了。
還有一個“不親”的人,就是舅舅的媳婦。舅媽和你們家人總是沒有那麼親?因為畢竟舅媽是被舅舅娶進來的,每個人首先都會和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親近,這是很正常的情感。
二、爹親叔大,娘親舅大
舅舅屬親戚當中最親的那種,平常都講娘親舅大,爹親叔大,父親是自己家裡人,家裡有什麼大事,在自己家處理不了的情況下,才叫舅舅、叔叔來處理。
娘親舅大:娘親,就是母親娘家的親戚,涉及到民俗問題,每遇婚喪嫁娶等事需要通知親戚時,舅舅是娘家的主人,需要重點招呼。
爹親叔大:就是父親一方的親人,說“叔大”,也涉及到民俗問題,當家庭遇到重大事務懸而不決時,可以征求一下伯父、叔叔的意見。
實際上,這是其它長輩尤其是舅父母大人對自己的外甥外女們所說的責怪話。意思是說:舅父母一年到頭都難盼到忙忙碌碌的外甥外女們前來看望。
舅舅懷疑外甥們心裡沒把舅父母放在一定的位置,心理有意見。但又不好直言相傷,所以流傳着這麼一句家訓:“爹親叔大,娘親舅大”。
意思是說:爹再親,叔伯是父親的兄弟,同樣要受到尊敬;娘再親,舅父母是母親的姊妹,同樣也要尊敬,不得有絲毫怠慢,否則認為嚴重失禮。
三、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
民間常說的“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意思是:如果姐姐過世了,因為與姐夫一家人的關系一直都是依靠姐姐作為媒介來維持的。
一旦姐姐走了,這個關系紐帶也就斷了,姐姐家的孩子本來也是屬于另外一個家族,而姐夫如再婚就更不用說了,姐姐娘家人與姐夫家的關系也就慢慢淡化了。
另一方面,姐姐的子女和舅舅、姨家也會慢慢不走動,如同進出兩個家族的門檻被截斷無法通行一樣;互相基于親情的往來關系走向淡漠,直至最後老死不相往來。
類似的,哥哥與弟弟是一母同胞關系,哥哥、弟弟這兩個家庭是依靠兄弟親情來維系的。如果哥哥過世了,那兄弟們的孩子與大伯家的往來也會越來越少,兩家人也同樣日漸淡薄。
這種現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代農村基于傳統農耕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親情日薄西山,人情冷暖,世态炎涼。聽上去有點讓人寒心,但是确實是當今社會的真實世态人情的寫照。
一般而言,親情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将人與人聯系在一起的一種社會關系,血緣越近親情關系越濃厚,反之就比較冷淡。
由此看來,這些是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雖然都是親戚,但稱謂還是有很大差别的,如今親戚之間主要靠的是走動和來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靠的是不斷地交流和溝通。平時都不怎麼來往的人,血緣關系再近,也變得不親了。各位看官,您說呢?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分享、點贊、評論、收藏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