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到了清朝很顯然出現了分歧,有一些詩人認為應該學習唐詩,有的則認為要重點學習宋詩,這兩者有什麼區别呢?無非就是在内容上的改變,唐詩是以抒情為主,而宋詩是講究哲理,主要是突出詩人所思所想,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我們翻開《全唐詩》就會發現,唐詩裡面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偏向于抒情,那麼到了兩宋時期,詩人們開始大膽創新,融入進了更多的思想,也就使得作品有了一層深刻的哲理。
清朝的詩人在唐詩和宋詩之間難以選擇,畢竟唐詩所代表的是詩歌的最高水平,宋詩中的哲理也為後人津津樂道,這也就使得清朝的詩人要麼去學習唐詩,要麼就學習宋詩。但是有一位詩人我個人認為兩者兼具,那就是揚州八怪之一的鄭闆橋,這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一位大文豪,在清朝也是鼎鼎大名。
鄭闆橋原名鄭燮,清朝中葉著名的詩人、畫家、書家、思想家;也是那個時代著名的詩人,他與當時的龔自珍、黃景仁、袁枚等人齊名,而且他除了詩歌寫得好,另外在藝術上的成就,那在當時也是無人能及,尤其是擅長畫竹子和蘭花,到了當今天,他的畫已經成為了無價之寶,許多的藝術家争相收藏。鄭闆橋筆下的竹子和蘭花風格迥異,隻有淡淡的幾筆,便是畫出了竹子和蘭花内在的美。
那麼鄭闆橋的詩也是廣為流傳,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那首《竹石》,這是一首很典型的題畫詩,當時詩人畫了一幅竹石圖,然後在旁邊題寫了這首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人無非就是告訴了世人,做人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那都能夠勇敢地生存下去,這首詩一經問世,也是受到了許多讀者的追捧。
鄭闆橋對于竹子的喜愛,可謂是融入進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除了這首《竹石》之外,還有這首《新竹》同樣寫得很有趣,整首詩盡管明如白話,可是那份哲理也是呼之欲出。詩人再一次用竹子告訴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新的竹子破土而出,最終慢慢地成長,比以前的舊竹子還要長得高,這意思其實很明确,以此來比喻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
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竹子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植物,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竹子在古代文人筆下,也是代表着一種高尚的品格,還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它與梅花、蘭花、菊花并稱為“四君子”,是一種精神的象征。鄭闆橋這首詩寫得也是很巧妙,他用極其深刻的口吻,通過對于新竹的描寫,從而告訴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從而讓這首詩顯得與衆不同處處充滿了哲理。
第一二句是寫了新竹替代老竹子過程,每年春天新的竹子會破土而出,這個時候新的竹子節節升高,隻需要幾周的時間,那新生長出來的竹子,會比老的竹子更高,長得枝繁葉茂,而新竹子之所以能夠長得旺盛,會超過以前的老竹子,那是由于新竹子在剛剛成長時,它就吸收了老竹子的養料。詩人正是強調了相輔相成的道理,其實這和人的成長是一樣。
第三四句詩人又是進一步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寫得也就更加深刻,等到來年,那頭一年新長出來的竹子,又變成了老竹子,生命在不斷地輪回,竹子正是在這種輪回中,從而形成了一片茂盛的竹林,使得池塘周圍都是郁郁蔥蔥的竹子,新的竹子依舊還在破土而出,最終會取代老的竹子,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景觀。
鄭闆橋這首詩寫得通俗易懂,人們一讀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而詩人正是借用竹子告訴了世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道理,新的事物一定會取代老的事物,新的一代人會接替老一輩的人,生命就是一個輪回的過程,同時也是彼此相輔相成的共存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