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2 08:42:55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1

“修塔之事不可緩也”。長期以來,中國人特别愛也特别重視修塔。中國人懷念祖先會修塔,為“望旱澇”會修塔,有時為迎佛經聖典也會修塔。總之,中華民族的的确确是一個喜愛修塔的民族。當然,中國之大,世事蓋難盡也,就算這修塔一事在中國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之處,并非千篇一律。其中,位于贛南地區的“風水塔”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贛南的風水塔

贛南的範圍大約就是如今整個贛州市,而在明清時期,贛南之範圍則大約為贛州府、南安府以及甯都直隸州三地。贛南地區是客家人重要的聚集地,大量人口出于躲避戰亂等目的,紛紛從北方河洛等地遷到南方,最終在贛南等地彙聚,形成了一支吃苦耐勞、和善友好的客家民系,因有“十家九客”之說。大量北人南遷的同時,帶來了他們的一些行為方式,修塔就是其中之一。當然,修塔這一行為也逐漸與贛南本地的強勢文化相融合,并在融合中求發展,形成了贛南地區獨特的塔景觀。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2

客家風景

風水信仰是贛南地區的獨特文化,其已根植于贛南人民心中七八百年之久。中國人是很相信風水的,風水最早傳入贛南應始于唐末,當時的風水大師、形勢派開創者楊筠松在贛南地區招收弟子,宣傳其風水思想,遂使得風水信仰開始在贛南地區流傳開來。

兩宋之際,贛南有著名風水先生賴布衣,其足迹遍布華南各地,至今仍有影響,香港甚至還專門拍攝過一部電視劇《賴布衣》,贛南地區的定南縣也專門修建了一座“布衣塔”來歌頌他的功德。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3

布衣塔

到了明代,贛南風水信仰已是全國聞名,這時還出現了号稱“中國風水第一村”的三僚。明朝永樂五年,三僚的風水師廖均卿曾經從政,受命為徐皇後尋找墓地。嘉靖十五年,三僚的廖文政、曾邦旻又被選中,為世宗擇地以建皇陵。些都是贛南風水信仰興盛的重要例證。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4

正是由于贛南風水的興起,使得贛南修塔逐漸受到風水的影響,形成了獨特的風水塔。

二、何為風水塔

風水塔,由其名而觀之便知是受風水信仰影響而建成的塔。塔所修建的地方必須要有好的風水,簡單來說,就是必須要擇一塊所謂的“風水寶地”作為塔的地基,那怎樣的地方才算“風水寶地”呢?贛南各縣志中多用“山水環抱,一望平衍”,“憑眺桑麻,煙火盡入樓中”,“霧峰峻峭,旺氣凝涵”等語句來描繪寶地,有時也用“蛤蟆形”、“筆架形”等詞彙來描述。總之“風水寶地”形式多樣,根本上是由風水師憑借自身所學來判斷哪一塊為風水寶地。

修建風水塔最注重的是憑風水來選址,但似乎修塔的人們唯一看重的也隻是憑風水來選址這一點。贛南風水塔的造型,其實大多為無平座、無大台基的樓閣式塔,并沒有什麼奇異之處,而且許多風水塔根本不能登臨,隻能在外而觀之,不能“身臨其境”。另外,塔的規模一般較小,建造所用的材料也一般,因此出現了塔“屢修屢毀”的現象。由此觀之,贛南的風水塔似乎沒有什麼獨特之處,那為何它會被贛南人民廣泛修建呢?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5

三、風水塔因何而建

明清時期,風水塔在贛南地區開始被廣泛地修建,各州縣都建起了各式的風水塔,現存明清時期所建的風水塔就有43座,如果加上已消失的風水塔,數量恐怕還會更多。明清時期修這麼多風水塔到底是出于何種目的?難道是為了地主士紳們觀賞遊玩所用?顯然不是,正如上文所說,塔的建築構造比較簡陋,如果是為士紳們“附庸風雅”之需,肯定不會這般簡陋。那原因為何?實際上,這和贛南人民希望本地“文風蔚然四起”,“科舉興”的期盼有着緊密的關聯。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6

“造風水,興科舉”被贛南人認為是兩個前後呈現因果關系的事件,造完風水之後便可使得科舉大興。正因此,風水塔被大規模修建。

唐宋時期,贛南地區一直都是“化外之地”,地廣人稀,刁民集聚,民風剽悍。甚至贛南多次出現對抗中央,割據地方的現象,如唐末譚全播、盧光稠,元末的熊天瑞等割據勢力。正是在這樣一個混亂動蕩的社會背景下,朝廷很難有效地對此地進行控制,贛南人民對于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不高,更多的則是匪患盜賊隐匿于贛南深山密林之中與朝廷作對。

但明以來,随着閩粵之民“倒遷入贛”等因素影響,贛南地區人口數量不斷上漲,另外由于高産耐旱作物被引入,促進了山地開發,讓贛南經濟不斷發展。而且,明王朝還加強了對贛南地區的管理,設立了南贛巡撫,任命王陽明等人清剿匪患,肅清治安。在此過程中,陽明心學也在贛南廣泛傳播,這讓贛南文風愈起,也讓贛南成為陽明心學的一大聖地,因此便就有了“贛南為陽明學之興盛之地”這一說法。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7

時過境遷,在各種因素交彙影響下,原屬“化外之地”的贛南,逐漸被朝廷控制與教化,贛南人對于國家的認同感不斷增強。正是基于認同感的加強,贛南人士想要盡快進入國家統治階層的情感日益急切,以便為自己也為家族甚至為整個地區謀利益,科舉便成了這些人可資利用的一個重要途徑。但現實很骨感,明清兩代,贛南地區的科舉并不興旺,相比于同省的饒州、撫州等地都相差甚遠。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讓贛南民衆不得不尋找一些超自然的方法,于是在明清時期,風水塔便被大量修建出來,以寄托人們對贛南科舉興旺的美好念想。

贛南各縣志的編撰人員們聲稱,這風水塔被修建後,果然是效果立顯,不久贛南地區就“風氣秀發,人文振起”,“登科者相繼而起”。但是實際上,效果并不如這些官員們所言那般美好。有明一朝,江西中進士者有2719人之多,占全國進士總人數的11%,可以說是江西科舉史上最輝煌的時刻之一,但是不幸的是,贛南地區的贛州府和南安府的進士總人數卻隻有可憐的49人,還不到贛中吉安府818進士人數的零頭。可見風水塔并未起到“興科舉”的作用。既然無用,那為何風水塔在明清時還會被廣泛修建呢?筆者認為除了蘊含着贛南人民對本地科舉大興的願望之外,還表達了人們内心之中的一種無奈、彷徨之感。

江西贛州文峰塔外形(江西贛南的風水塔)8

文史君說

贛南的風水塔寄托着贛南人民追求科舉繁榮的希望,也表達了人們對于國家的認同感不斷增強。贛南風水塔建造簡樸,但它不隻是一座座樸素的塔,它還是傳承贛南人民思想精神的文化坐标,反映着贛南“由亂到治”的曆史物證,可謂意義深遠。在大力宣揚“科教興國”思想的今天,贛南的風水塔不應被忘記,更應該被宣揚,因為它寄托了人們對科舉興盛、文脈繁榮的美好追求。

參考文獻

黃志繁:《明代贛南的風水、科舉與鄉村社會“士紳化”》,《史學月刊》2005年第11期。

(作者:浩然文史·重振丁坊)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曆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衆号(id:haoranwenshi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