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發展成自己的優點?□ 本 報 記 者 王原,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讓孩子發展成自己的優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 本 報 記 者 王原
本報通訊員 牛勇 潘奕軒
“有人說,要學好數學就得着迷。可惜我小學6年卻對數學幾乎毫無興趣。但現在,數學和數學競賽已經是我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而這一切,都得從我踏入山大附中參與數競說起。”山東大學附屬中學高中部學生王晟屹告訴記者。在山大附中數學教研室的牆上,張貼着一張醒目的“全家福”,他們是學校“接力奔跑”的數學競賽攻關團隊。與山東大學數學優勢學科一脈相承,三十年來,四代數學人走入山大附中,他們精研數學義理,追求理性之光,開啟學子的數學科學之窗。
“追夢”數學,從這裡開始
王晟屹說:“小學時,我一看到這些晦澀難懂的數字符号就心生厭惡。但在進入附中後,張永坤老師用生動有趣的數學課讓我逐漸轉變了對數學的印象——原來,數學不隻是字符堆砌,它們背後有着嚴謹的邏輯關系與各式各樣的思維方式。七橋問題、黃金分割……都讓我深深愛上了數學,并參與了校内的數學競賽課程。”
初中三年時間,王晟屹一直堅持競賽課程,張永坤老師為他量身定制了競賽學習方案。張維諧老師也将豐富的數學學習體會傾囊相授,加深了他對競賽數學的了解和熱愛。由此,數學書籍成為他的最愛。王晟屹在附中還結識了一群熱愛數學的同窗好友,“我們常常在一起學習讨論,相互促進。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下,我逐漸開始享受學習的過程。”
辛勤學習獲得豐碩回報!王晟屹初中時獲得初中數學聯合競賽山東省一等獎,并在2018年IAP綜合素質評估中獲得數學探究與應用八年級山東省金獎。2020年,王晟屹通過層層選拔,來到山大附中高中段繼續學習。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中,高一年級的他就獲得山東省二等獎的好成績。
如今,王晟屹有了新的目标,他立志要以更加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數學專業,“我要緻力于基礎數學的研究發展,盡微薄之力,為我國數學領域發展作出貢獻。”
激發學子摯愛數學之美
在山大附中數競攻關團隊裡,有年近耄耋的老人,有初出茅廬的“畢業生”,還有專業精深的特級教師。他們年紀不同,身份各異,但同樣擁有着對數學的熱愛和對競賽的執着。是他們,點燃學子的思維火花,激發學子對數學之美的摯愛。
每周四下午,校園都會迎來一位笑容可掬的耄耋老者,他是山大附中數學競賽團隊的締造人和堅守者,數學特級教師——張維諧。1985年,他從省實驗中學調入山大附中工作。20世紀九十年代起,張老師主動承擔起附中數學競賽工作,開啟了數競接力賽的“第一棒”。當年沒有電腦網絡,他和老師們四處打聽搜羅試題;當時也沒有打印機和掃描儀,他就自己刻闆印刷試卷……2001年退休後,他仍放不下這份執念,每周四下午都會來到學校,繼續為師生分享數學之樂,風雨無阻。他還通過貼吧、微博、微信、知乎等交流平台,與年輕人及時交流,授業解惑。
作為學科帶頭人,附中數學學科教研組長張永坤着重考慮的是總結提升順應時代發展的數學教學以至競賽培訓體系。他充分利用12年一貫制的教學優勢,做好學段之間銜接工作;憑借“項目式學習”的成果,改變課堂生态,打造出小、初、高不同階段的個性化培養課程;将獲得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的“質疑式學習”,應用于競賽輔導實踐。
武雙,則是附中“數競”團隊的新隊員,2019年才到附中工作。品性文靜的她,曾是勇奪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的“數學達人”。她說:“我是數學競賽出身,有理由、更有責任把數學教學、競賽工作做好,這是我的坐标,也是我的目标。”
盡可能保持受教育者那份天性
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是一所知名的“金牌學校”,擁有100餘年辦學曆史。一代代附中學子來到這裡,在這裡蒙沐教澤,啟智明理,走向成功人生。作為一所百年名校的接棒人,趙勇2006年履新山大附中校長,還兼山大基礎教育集團總校長。他認為信念之于教育就像水之于魚,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切實分析社會及教育現狀,遵從學生成長發展規律這些基礎之上。這也是山大附中充分發揮辦學優勢,針對部分學生,較早開展數學競賽培訓的根本理念所在。
有一句話,趙勇也說得開門見山——“您把孩子送來,我感謝您對我們的信任;但如果隻是為了考出好成績,那對不住了,明天我就給您辦理退學手續。”話語直截了當,觀點明确——在山大附中這所百年名校的教育字典裡,孩子邁進校門,就要讓孩子陽光、快樂、自信、有尊嚴,獲取一種終身發展的能力。
山大附中校園裡不乏學業、競賽成績佼佼者,在趙勇看來,高分雖可自豪,但隻考高分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成功,真正讓他感覺值得自豪的是,“讓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考出好成績。能上清華北大的,我們助他一臂之力,并盡可能地保持他們的那份天性、那份自尊,能讓其對自然、社會更加充滿探究感和學習欲。這才能真正彰顯出教育的意義。”
來源: 大衆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