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明]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畫像
于謙,一生光明磊落,為人坦坦蕩蕩。如果隻是這些,最多也就是個人人稱道的君子。那就不是我們認識的于謙了。而實際上于謙是人臣的楷模,再誇張一點說,他“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如果你了解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那場驚心動魄的“北京保衛戰”的話,就一定能認可我的誇張。那場保衛戰是在明軍前線潰敗,瓦剌大軍直抵北京城下的危急時刻進行的。當時明軍處于絕對的劣勢,明英宗被俘,重兵圍城,人心思動。于謙力排衆議,挽狂瀾于既倒,率領北京軍民擊退了瓦剌的侵擾,捍衛了北京。而且于謙審時度勢,果斷擁立景帝朱祁钰。最終這個忠烈千秋彪炳史冊的英雄,冤死于英宗的“奪門之變”,成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于謙的一生可謂生時絢爛多彩,死時轟轟烈烈,身後清清白白。這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數的。
于謙自幼聰穎過人,稍大一些的時候博覽群書,24歲便高中“會元”。尤其喜歡諸葛亮、嶽飛、文天祥等人的著述,更崇拜他們的正直忠勇的氣節。這也就為他的人生烙上了悲情英雄的印記。
據傳說,某一天于謙散步來到一座石灰窯前,他駐足良久,隻見堆堆頑石,曆經捶打斧鑿,再投身熊熊烈焰,最終以一身清白示人。于謙陷入了沉思。一番“格物”,于謙終于領會了石灰不避艱險,勇于犧牲練就的一身正氣。于是他欣然命筆,寫下了這首名傳千古的《石灰吟》,也安排了自己的命運軌迹。此時的于謙隻有十二歲。
這首《石灰吟》語言淺白,自然質樸,叙事凝練,一氣呵成,說理明晰,感人至深。四句讀罷。一股強勁的凜然正氣伴着于謙積極向上的人生态度,撲面而來。這種強烈的感染力能使讀詩的人,熱血沸騰。
“千錘百煉出深山”,于謙從石灰的“前世”說起,在那個還是頑石的前世,也是曆盡千般捶打,萬般穿鑿的。這“千錘萬鑿”也僅僅是人生考驗的開始,也正是經曆了這場考驗,你才能在接下來的人生境遇中等閑視之。
“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的環境自然不是很美,而頑石想要蛻變成石灰是必須要經過這麼一場血與火的考驗的。面對烈火,瞻前顧後,唯唯諾諾是一種人生态度,從容不迫,泰然自若也是一種人生态度。
無論何種人生态度、人生境界,都是要“粉骨碎身”的。頑石不怕,于謙更是不怕,他借頑石浴火重生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堅決态度——“渾不怕”。
于謙墓
因為立志要做像石灰那樣清清白白的人,所以要經過錘鑿鍛煉。于謙早就知道鋒芒必出于磨砺,當然也早懂得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道理。所以當于謙擊退了瓦剌,保衛了北京,延續了大明運佐之後,對于所遭受的一切,包括給他的“謀逆罪”,他沒有懷疑或後悔過自己的選擇。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初心,他知道生活不應該隻是苟且和柴米油鹽,也不應該隻是詩,還有更為壯闊的遠方——“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豪情萬丈,光明坦蕩,擲地有聲,铿锵有力的人生壯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