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竹泉村風景區地址?對翠竹而曠澹澹之心,臨清泉而聞泠泠之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沂南竹泉村風景區地址?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對翠竹而曠澹澹之心,臨清泉而聞泠泠之聲。
盛夏時節,酷暑難耐。漸近沂南縣銅井鎮竹泉村時,卻有一股清新、清爽之氣撲面而來。遊人走進村落,美景就在眼前鋪展開來:青石闆路,潺潺清泉,墨綠竹林,古樸老屋……竹林隐茅舍,家家臨清泉,田園瓜果香,居者樂而壽。這裡是北方難得一見的桃源式古村落,更是很多遊人心中的消暑勝地。
曾幾何時,這座3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面臨着人口流失、日漸消亡的危險。而今,竹泉村圍繞“山、竹、泉”做文章,以沂蒙原生态古村和沂蒙山鄉民俗為資源優勢和文化特色,打造具有沂蒙特色、泉鄉個性、竹鄉景區、農家風情兼備的生态休閑旅遊度假區,以“竹泉模式”奏響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進行曲。
一新一舊,百年古村實現華麗轉身
“每年的夏秋兩季,我都會找個周末帶着家人來這裡玩,村子很像雲南麗江,安靜惬意,能讓人完全放松,沒有煩惱。”來自臨沂的遊客馬瑩春說。置身竹泉村,衆多遊客被這座古村的閑适和美景打動。“這裡明明就是江南水鄉,颠覆了我對革命老區的印象!”來自江蘇的遊客王先生對村中美景贊不絕口。
然而,十年前的竹泉村卻是另一番光景。村内雜草叢生,垃圾遍地,低矮的茅屋、破舊的院落,散布在小龍山兩側。村裡幾眼汩汩而湧的清泉,除了為村民帶來生活用水方便些外,剩下的就是不便:每到雨季,村裡道路泥濘,逢大雨時山水會瞬間溝滿河平,溢到路上、院子裡是常态。
2007年,古村落迎來了發展新機遇。沂南縣利用竹泉村清泉、翠竹、古村落的生态和民俗文化資源,走旅遊扶貧綜合開發的路子,建設體現沂蒙特色、竹泉景觀、農家風情,包含度假、休閑和觀光功能的旅遊景區。
“我們本着讓利于民的原則實施老村搬遷。”山東龍騰竹泉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建軍說。公司首先出資建設新房,讓村民住進新房,對舊房以高于市場價格的标準進行補償。開發後的竹泉村,成為“一新一舊”兩個區域,舊村嬗變為國家4A級景區,新村供村民居住,村民又依靠景區做起了文章,實現脫貧緻富,兩村交相輝映,和諧發展。
“古村改造則是保護性開發。從村落的格局,到村内的道路、樹木、老屋建築等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在此基礎上加入旅遊元素,以适應現代人旅遊休閑的需求。”談起當時的規劃,韓建軍依舊很是自豪。這種模式得到了各方認可,2016年竹泉村古建築群被省文物局确認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成功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名錄”。
泉湧竹茂,好風景變成“好錢景”
2009年,“裝點一新”的竹泉村開門納客。開業伊始,該村就出現了客流井噴現象,當年接待遊客就突破10萬人次。
“店裡每天客流不斷,到了旅遊旺季,坐都坐不開,一年收入十幾萬不成問題。”在家門口就能掙得盆滿缽滿,趙春建喜不自勝,“之前,我在濟南打工,看着村子發展越來越好,就承包了一家土菜館。”農家小豆沫兒、野山菇炖雞、香山湖大鯉魚、竹泉水炖全羊……一道道特色農家宴滿足了衆多遊客的味蕾,也填滿了村民的腰包。
漫步在景區的商業古街——麗水街,像趙春建這種依靠景區吃上“旅遊飯”的村民還有很多。琳琅滿目的特産雜貨、傳統工藝的粉皮作坊、自然忘憂的通遙酒吧……看得見的“綠水青山”,變成了摸得着的“金山銀山”。如今,竹泉村每年接待遊客超過120萬人次,附近村民承包飯店、旅館、咖啡屋,銷售竹茶、黑陶茶壺等特色旅遊産品,越來越多的當地百姓嘗到了旅遊業的甜頭。
“景區有300多名員工,其中200多人是當地村民,旺季時還需聘用季節工200多人,景區發展為當地提供了衆多的就業和創業機會,現在景區内外共有飯店、農家樂、民宿、旅遊商品、土特産銷售門店等近200家。”韓建軍介紹。
依托鄉村旅遊,村民住上了新房子,舊村開發成旅遊景區,新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闆,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4000元增長到2018年的3萬餘元,村集體年收入超過50萬元,昔日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如今變成了赫赫有名的富裕村。
文旅融合,傳統文化“活”起來
在古村落中成長的村民,沒有完全被現代化的生活所影響,依然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手工藝技術。
一大早,67歲的王西貞又做起了昨天還未完成的虎頭鞋。“做工很複雜,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針線和布縫制而成,需要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一雙虎頭鞋需要5天才能完成。”王西貞一邊忙着手中的活計,一邊說道。
不僅是王西貞,村中的很多老人都掌握着傳統手藝。像從事62年竹編的高壽會、74歲手工紡線的莊富蘭、手編蓑衣的豐紹德等,他們手中掌握的手工藝技術在很多地方早已聞所未聞,目前也面臨着失傳的危險。
為了讓厚重的沂蒙民俗發揚光大、代代相傳,景區沒有停留在靜止展示的層面上,而是選擇了與遊客生活息息相關的加工項目,以活化的方式賦予其新的生命。竹泉村以原生态的古村石頭房院落為展廳建立了“鄉村記憶博物館”,活态展示竹編、釀酒、織布、針線、榨油、竹藝等民間工藝,将草編、紡線等多個面臨失傳的傳統手工藝搶救性保護和傳承下來,前來旅遊的遊客駐足觀賞,競相體驗,沉浸于濃濃的鄉村文化氛圍。
古泉、竹林、老村,小橋、流水、人家。“接下來,我們将不斷加大投入,完善提升竹泉村、紅石寨景區,加快桃花峪溶洞的施工建設,按照5A級景區标準打造山東省最大、國内一流的鄉村休閑旅遊目的地,朝着高标準的鄉村振興齊魯樣闆這一目标而繼續奮蹄向前。”韓建軍說。
臨報融媒記者 張麗 通訊員 王彥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