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消毒、鋪巾是針對手術切口及其周圍皮膚所采取的一項消毒、隔離措施,能夠有效防止病原微生物進入手術創面,從而降低術後感染機率。
準備工作
患者準備:手術區清潔備皮、擺好患者體位并做好切口标記。
器械準備:手術器械包、無菌布類包、無菌手術衣包,消毒劑、污物桶。
操作者準備:操作者換好洗手衣、專用拖鞋、戴口罩、帽子。核對患者信息,并外科洗手。
手術區皮膚消毒
1、手術區消毒目的
消滅拟作切口處及其周圍皮膚的微生物,使其達到無菌的要求。
2、消毒方法
碘伏消毒法:用紗布浸透0.5%PVP碘伏,擦拭手術區皮膚2次,待幹,再用幹紗布将皮膚上的碘伏泡沫擦幹淨,切皮前再用75%酒精紗布擦拭1次。
0.5%PVP碘伏消毒優勢:因為該消毒劑有碘酊相同的殺菌能力,又無碘酊對皮膚的刺激性,用此劑消毒時隻按上去塗擦兩次,不用脫碘即可。
3、消毒方式
環形或螺旋形消毒:用于小手術野的消毒。
平行形或叠瓦形消毒:用于大手術野的消毒。
4、消毒原則
離心形消毒:清潔刀口皮膚消毒應從手術野中心部開始向周圍塗擦。
向心形消毒:感染傷口或肛門、會陰部的消毒,應從手術區外周清潔部向感染傷口或肛門、會陰部塗擦。
5、不同手術部位所采用的消毒溶液
由于手術病人年齡和手術部位不同,手術野皮膚消毒所用的消毒劑種類也不同。
(1)嬰幼兒皮膚消毒:嬰幼兒皮膚柔嫩,一般用70%酒精或0.75%碘酊消毒,會陰部、面部等處手術區,用0.3%或0.5%碘伏消毒。
(2)顱腦外科、骨外科、心胸外科手術區皮膚消毒:0.5%PVP碘進行手術區的皮膚消毒。
(3)普通外科手術皮膚消毒:0.5%PVP碘進行手術區皮膚消毒。
(4)植皮術對供皮區的皮膚消毒:70%酒精塗擦2~3遍。
(5)皮膚受損沾染者的消毒:燒傷清創和新鮮創傷的清創,用無菌生理鹽水反複沖洗,至創面基本上清潔時拭幹。創傷的傷口内用3%過氧化氫和1:10碘伏浸泡消毒,外周皮膚按常規消毒,創傷較重者在縫合傷口前還需重新消毒鋪巾。
6、手術野皮膚消毒範圍:手術切口周圍15~20cm的區域
頸部手術皮膚消毒範圍:上至下唇,下至乳頭,兩側至斜方肌前緣。
鎖骨部手術皮膚消毒範圍:上至頸部上緣,下至上臂上1/3處和乳頭上緣,兩側過腋中線。
胸部手術皮膚消毒範圍:(側卧位)前後過中線,上至鎖骨及上臂1/3處,下過肋緣。
頸椎手術皮膚消毒範圍:上至顱頂,下至兩腋窩連線。
胸椎手術皮膚消毒範圍:上至肩,下至髂嵴連線,兩側至腋中線。
腰椎手術皮膚消毒範圍:上至兩腋窩連線,下至臀部,兩側至腋中線。
四肢手術皮膚消毒範圍:周圈消毒,上下各超過一個關節。
肩部以及四肢手術
7、消毒注意事項
(1)皮膚消毒範圍應大于手術區範圍,包括切口四周15-20cm的區域。
(2)消毒皮膚時應從切口處開始。再逐步擴展到所需消毒範圍,應避免無目的的來回擦拭。已接觸邊緣的消毒紗布,不應再返回到中央塗擦。
(3)進行皮膚消毒時,注意自己的手不可與病人的皮膚碰撞,消毒完畢後,應再次消毒雙手,确保無菌。
(4)腰椎部位消毒時,消毒擦拭方向是從頭部向臀部。
(5)靠近會陰部的手術,消毒時應注意保護會陰部。
(6)上肢手術,可托肘部或上臂,也可手提手指。先将手、前臂和上臂皮膚消毒,然後由助手用無菌布單托起未消毒部位,再将皮膚消毒。
(7)下肢手術,可托起足部或繃帶将踝部懸挂在輸液架上或者放在腿托架上,足、小腿、大腿皮膚消毒後,然後由助手用無菌單托起未消毒部位,再皮膚消毒。
注:
(1)消毒前檢查皮膚有無破損及感染。
(2)蘸消毒液量不可過多,已經接觸污染部位的藥液紗布不應再返擦清潔處皮膚。
(3)手術區皮膚消毒範圍要包括手術切口周圍15cm的區域,如有手術延長切口的可能,則應事先相應擴大皮膚消毒範圍。
(4)消毒者的手勿接觸病人的皮膚及其他物品,消毒用鉗不可放回手術器械桌,消毒完畢,應再用75%乙醇泡手3分鐘或塗擦其他消毒劑,然後穿手術衣、戴無菌手套。
(5)消毒時常用2.5%~3%碘酊塗擦皮膚,待碘酊幹後,再以75%酒精塗擦兩遍,将碘酊擦淨。也可用0.5%碘爾康溶液或1:1000苯紮溴铵溶液塗擦兩遍消毒。注意碘酊消毒塗擦皮膚3遍,待幹後,需要用75%酒精脫碘2遍,而使用碘伏消毒則不需要用75%酒精脫碘。
手術區鋪巾
手術區皮膚消毒後,即開始鋪蓋滅菌敷料。一般鋪巾法,雖能起一定的傷口隔離作用,但其缺點有:
(1)紡織物有滲水性,較易通過細菌。
(2)傷口并未與周圍皮膚嚴密隔離。
(3)反複使用巾鉗固定,使手術巾有許多小孔。
為了彌補以上缺點,目前大多數醫院采用在切口皮膚上加用一次性無菌手術薄膜(有的含有碘伏)的方法,切開皮膚後薄膜仍粘附于傷口邊緣,可防止皮膚上尚存的細菌在術口進入傷口。為減少滅菌敷料與消毒水平的皮膚接觸,鋪巾前先由戴好滅菌手套的器械士,在消毒的手術區皮膚上粘附薄膜,然後再鋪蓋滅菌敷料。如果仍用傳統的手術巾,則應盡量妥善固定和保持幹燥。
國内醫院普遍采用無菌布料鋪蓋,國外較普遍采用一次性敷料。但因成本高,我國未普遍應用,有些醫院僅用于感染性手術。如使用一次性敷料敷蓋手術區,其鋪巾方法基本相同。
1、鋪巾目的
除顯露手術切口所必需的最小皮膚區之外,遮蓋手術病人其他部位,使手術周圍環境成為一個較大範圍的無菌區域,以避免和盡量減少手術中的污染。
2、鋪巾原則
鋪巾時,既要避免手術切口暴露太小,又要盡量少使切口周圍皮膚顯露在外。手術區周圍一般應有6層無菌巾遮蓋,其外周至少有2層;小手術僅鋪無菌孔巾一塊即可。
3、鋪巾順序
先鋪4塊治療巾:通常先鋪操作者的對面,或鋪相對不潔區(如會陰部、下腹部和頭部),最後鋪靠近操作者的一側(如腹部手術,鋪蓋順序先下方、對側,後上方、本側或先下方、上方,後對側、本側)。再在上方、下方各鋪一中單,最後鋪蓋大無菌單。
4、鋪單範圍
頭端要鋪蓋過患者頭部和麻醉架,兩側及足端應下垂超過手術台邊緣30cm。
5、鋪巾注意事項
(1)在鋪巾前,應先确定切口部位。鋪好4塊治療巾後,用巾鉗固定,防止下滑。
(2)無菌巾鋪下後,不可随意移動,如位置不準确,隻能由手術區向外移,而不能向内移(以免污染手術區)。否則取走,重新鋪新的無菌巾。
(3)消毒的手臂不能接觸靠近手術區的滅菌敷料,鋪單時,雙手隻接觸手術單的邊角部。
(4)手術野四周及托盤上的無菌單為4~6層,手術野以外為2層以上。
(5)無菌單的頭端應蓋過麻醉架,兩側和尾部應下垂超過手術台邊緣30cm。
(6)打開的無菌單與治療巾,勿使其下緣接觸無菌衣腰平面以下及其它有菌物品。鋪無菌單時如被污染應當即更換。
(7)鋪置第一層無菌單者不穿手術衣,不戴手套。
(8)鋪完第一層無菌單後,鋪巾者要再次用70%酒精浸泡手臂3分鐘或用消毒液塗擦手臂、穿無菌衣、戴無菌手套後方可鋪其它層無菌單。
(9)固定最外一層無菌單或固定皮管、電灼線等不得用巾鉗,以防鉗子移動造成污染,可用組織鉗固定。
上肢手術鋪巾
1、手和腕部手術
病人仰卧,患側上肢外展置于手術台旁小桌上,一人握住上臂擡高前臂和手,皮膚消毒後鋪單:
(1)先将一雙層中單自肩後和胸側壁鋪在手術台旁小桌上,自小桌的一端和兩側垂下,同法再鋪一中單于小桌上遮蓋下身。
(2)由術者(已穿好手術衣戴好手套)用一隻手(墊上對折的治療巾)握住患肢的腕部,用治療巾包繞患肢2-3周,用鉗子固定。
(3)手術部位上緣斜鋪一中單,遮蓋頭架、上身,在肘部用該單子一側邊包繞前臂,用鉗子固定。
(4)貼手術粘巾,套鋪大孔被,暴露手術部位,收緊大孔被洞口,鉗子固定。
2、前臂手術
(1)先将一雙層中單自肩後和胸側壁鋪在手術台旁小桌上,自小桌的一端和兩側垂下,同法再鋪一中單于小桌上遮蓋下身。
(2)用治療巾包繞上臂(應在肘上6-8cm處包裹上臂和止血帶)用鉗子固定。
(3)手術者和助手同時提起對折中單的四角,接住助手放下的患肢,置于小桌上,包裹手和腕部,用繃帶包紮。
(4)手術部位上緣橫鋪中單,遮蓋頭架、上身、下身,在上臂中使用該單一側包繞上臂,鉗子固定。
(5)貼手術巾,鋪大孔被,收緊洞口,鉗子固定。
3、上臂前外側手術
(1)病人仰卧,由助手自手腕部擡起并外展患肢,先将一雙層中單自肩後和胸側壁鋪在手術台旁小桌上,自小桌的一端和兩側垂下,同法再鋪一中單于小桌上遮蓋下身。
(2)将一治療巾自腋窩内側經腋窩外側壁、上壁後橫鋪在胸側壁,然後将一治療巾橫鋪在肩上部,用鉗子固定。
(3)術者和助手同時提起雙層中單四角,拖住另一助手放下的前臂和手,包裹好,再用繃帶包紮。
(4)貼手術巾,套鋪大孔被,收緊洞口,鉗子固定。
4、肩前側手術
(1)病人仰卧,頭頸轉向健側。在患側肩胛下墊一軟枕,使患者肩胛高于手術台面。助手站在病人健側,一手提起患側上肢,另一手托起患側下胸壁後外側,使軀幹和肩離開手術台面,在肩後部和背外側縱行鋪一雙層中單。
(2)在肩關節後側至腋窩後緣鋪第1塊治療巾。
(3)然後使病人仰卧,保持肩外展上舉位,自腋窩後經腋窩至胸前鋪第2塊治療巾,自腋窩至鎖骨鋪第3塊治療巾,自鎖骨至肩峰後下部橫鋪第4塊治療巾,鉗子固定。
(4)将中單自鎖骨向手術台尾端展開,鋪蓋胸腹部及下身。術者包裹上肢用繃帶包紮放于病人胸腹部前外側。
(5)貼手術巾,鋪大孔被,收緊洞口,鉗子固定。
胸部手術鋪巾
1、雙折中單兩塊,分别墊于身體兩側。
2、中單一塊,鋪于手術野上方,覆蓋頭架。
3、塊治療巾交叉鋪于手術野,以4把巾鉗固定。
4、手術野上方鋪一中單覆蓋頭架。手術野下方鋪中單覆蓋托盤及下肢。
5、手術部位兩側各鋪一中單,以組織鉗固定。
6、托盤上鋪一中單。
7、頭架上放器械袋。
8、頭架兩側各橫拉一中單。
脊柱後路手術鋪單法
1、在軀幹兩側各鋪一雙層中單,在預定切口的上、下端分别橫鋪治療巾,再在距棘突縱線左右兩側各5-6cm處,各縱行鋪治療巾,自切口上、下方鋪雙層中單,手術巾固定。
2、鋪大孔被展開遮蓋上下部。
下肢手術鋪巾
1、腳和踝部手術
(1)在患肢後側鋪雙側中單,遮蓋健側下肢及手術台尾部。
(2)術者用手(墊上對折的治療巾)拖住助手放下的患肢,繼續擡高。
(3)用治療巾包繞小腿上端2圈,用鉗子固定,放下患肢。再自小腿上端治療巾包繞處的下緣向頭部鋪中單,下緣鉗子固定。
(4)貼手術巾,套鋪大孔被,收緊洞口,鉗子固定。
2、小腿前側手術
(1)在大腿後側鋪一雙層中單,遮蓋健側下肢及手術台尾部。治療巾包繞膝上部,鉗子固定。
(2)術者提起中單四角,拖住助手放下的下肢,放在手術台上。
(3)自膝上部向頭部鋪雙層中單,中單下緣環繞膝上部,鉗子固定。
(4)貼手術巾,套鋪大孔被,收緊洞口,鉗子固定。
3、髋關節前外側
(1)病人仰卧,在患髋後方墊一沙袋,使髋部高于手術台面。
(2)患側髋下墊一雙層中單,遮蓋健側下肢及手術台尾部,中單上緣自大腿根部拉向上、中部和對策,遮蓋會陰前面。
(3)沿臀下鋪第1塊治療巾,自大腿根部内側經會陰鋪第2塊治療巾,自髂前上棘至臀後鋪第3塊治療巾,自臀後外側至髂骨後鋪第4塊治療巾,鉗子固定四角。
(4)術者用中單,拖住助手放下的下肢,放于手術台上,自腳至大腿中段進行包裹,繃帶包紮。
(5)貼手術巾,套鋪大孔被,收緊洞口,鉗子固定。
來源丨德醫學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