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超現實的主義?底謂曾幾何時,畢加索(1881-1973)這個名字從中國美術圈裡溢出,成為家喻戶曉的熱門詞不過,他的名氣與人們的認知程度正好成反比,然而,讀懂畢加索隻需一把“鑰匙”,那就是20世紀的一大科學成果—量子力學,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畢加索超現實的主義?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底謂
曾幾何時,畢加索(1881-1973)這個名字從中國美術圈裡溢出,成為家喻戶曉的熱門詞。不過,他的名氣與人們的認知程度正好成反比,然而,讀懂畢加索隻需一把“鑰匙”,那就是20世紀的一大科學成果—量子力學!
20世紀初,理論物理研究的光電效應和康普頓效應,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光不僅具有波的特性,而且亦具顆粒的特性。此即所謂著名的“波粒二象性”。
請注意,愛因斯坦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光之“波粒二象性”的時間約在1905年前後,而畢加索開創立體主義畫派的時間是1906年前後。如其《拿着梳子的女人》 等一系列立體主義人物寫生即由此時誕生。然而差不多從1908年起,幾何形體逐漸成為畢氏非常規想象的造型主流,他的《得律阿德斯》便呈現出即可以看到人物的前胸,也可以看到其兩瓣後臀。而到了1910年以後,他已将大量的幾何輕體作為表達形象的基本造型,從而更加随心所欲地打破傳統的透視關系,令觀者同時欣賞到更多本不可能看到的形象角度。
此外,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定律在1924年有一次巨大的突破,那就是德布羅意提出了“物質波”假說。而就在其後的1925年,畢加索的畫風轉向了“超現實主義”,人物的造型趨于漫畫風味。更重要的是,許多形象在看到正面的同時也能看到側面。形體的常規被打亂、比例被任意誇張、結構失去了自然本身的面貌,如《坐在紅扶手椅中的女人》。請不要懷疑畢加索對科技的關注度。因為早在他16歲時,就是以一幅 《科技與仁慈》,赢得了家鄉美術界的贊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