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0:58:08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

大唐,中國人魂牽夢萦的一個朝代。

它的海納與包容,它的氣魄與胸襟,都讓人沉溺其中。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

它留下的詩詞歌賦,它永續的文人風骨,至今都在傳頌。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唐)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

脍炙人口的唐詩讓人遙想唐風華韻下的場景。那是一個輝煌的朝代,和它相關的一切,都會讓人浮想聯翩。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

而這樣一個王朝的身影,我們如今還能否再次目睹?

尋蹤千年前的大唐輝煌,再睹盛世下的唐代木構,成為了每個古建愛好者牽腸挂肚的理想。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

而山西五台縣佛光山中有這樣一處大殿,是我們一直追尋的唐代遺存,承載着一千多年前的盛唐輝煌。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

佛光寺東大殿,始建于晚唐,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結構最複雜、保存最完整的唐代建築。

01.唐構再現

佛光寺東大殿自大唐留存至今,但它也是在1937年才被重新發現,并回歸建築學界的視野,推翻了日本學者“中國沒有唐代建築”的論斷。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

日本學者關野貞在1929年提出中國本土不存在唐代建築,唐代木構僅日本獨有,想要研究唐構隻能到日本。

這深深地刺痛着中國營造學社的年輕學者的心。

懷着中國必有唐代木構的信念,營造學社的成員毅然踏上了中國古建考察之旅。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紀玉堂四人在敦煌第61窟《五台山圖》“大佛光寺”壁畫的指引下,騎馱騾入五台山。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

敦煌第61窟《五台山圖》壁畫

在豆村附近,他們終于看到了佛光真容禅寺,而寺中的東大殿,證實了國内必有唐構。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9

先生們分工進行考察,梁思成拍攝,林徽因抄碑,莫宗江、紀玉堂測量繪圖。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0

四人都迫切想确認佛光寺東大殿的建造年代,通常殿宇建造年月多會用墨書寫于脊檩(架在木屋架最頂上的一根橫木)。

先生們爬上梁架,打着手電,踩着數寸厚的灰塵,迎面遇到蝙蝠群,沒有找到脊檩上的墨字。

還有一個線索就是梁栿下的墨書題記,但是大殿新刷了土朱漆,遮住了梁底上原本的字。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1

林先生依稀看到距離地面七米的梁底有着“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甯公遇”墨字,與殿前經幢上的“佛殿主女弟子甯公遇”碑記一緻,經幢上刻有建造時間“唐大中十一年”。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2

“佛殿主”的名字書寫于梁,刻記于幢,那經幢的建造時間“唐大中十一年”應與大殿建造時間相同。就算不是同年興工,經幢的建成也是在大殿完工的時候。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3

1937年7月7日,梁先生從山西五台發電報至北平營造學社。

兩天後《北平晨報》刊登題為《營造學社調查組發見唐代建築寺院,梁思成由五台佛光寺報告,測繪故宮趕制模型即開始》。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4

攝影師:風沉郁

其實在關野和常盤(研究中國建築的日本學者)1927年出版的《支那佛教史迹評解》裡有佛光寺的照片和對佛光寺的評價:“佛光寺之寺院規模、伽藍不甚壯麗。”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5

也許是東大殿前的松樹遮擋,讓他們錯過這座唐代木構并得出不甚壯麗的評價。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6

冥冥之中在1937年夏天,佛光寺東大殿終于等到了營造學社。

先生們在五台山瞻仰大殿,咨嗟驚喜,發現獨屬于中國人的千年唐構。

02.高境自幽

五台山,不是一座山,而是山脈的地理概念。

五台山的“台内”指的是以台懷鎮為中心,由東、西、南、北、中五座山峰環抱而成的區域,形似佛的手掌。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7

除了“台内”,還包括其延伸部分,五台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合稱“台外”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8

佛光寺建築群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外南麓,始建于北魏。

建築群經曆唐會昌滅法,大量建築被毀,現存建築格局是滅法後逐漸形成的。

“五台山上白雲浮,雲散台高境自幽。”描繪的便是佛光寺建築群景象。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19

寺内建築群高低層疊,分布在三級高台上,後方就是山崖,高台推測是人工開鑿填充而形成的。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0

由天王殿進入第一級平台,南側有伽藍殿,北側有文殊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1

第二級平台北側為香風花雨樓;

第二和第三平台之間由陡聳的台階相連;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2

東大殿立于第三層平台,東大殿北側為萬善堂,南側為關帝殿,東南角是祖師塔。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3

- 祖師塔-

佛光寺建築群現存最早的建築。外觀兩層,上下層均為單檐。

塔的外觀原有土朱色的額枋、人字拱等構件圖案,後逐漸随表面脫落,修繕時全部用白灰塗刷。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4

祖師塔最下層為塔基,由逐級收分的六層青磚砌築,青磚上再起三層台階,上砌須彌座。

在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中,祖師塔測繪圖沒有塔基,從當時的老照片來分析,塔基被覆土掩埋,測繪時并未看到下層塔基。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5

塔身下層為六角形龛室,西面開門,門上飾火焰形券面,其餘五面為素牆。

塔身上層實心,西面砌假門,門兩側兩面各砌假窗,其餘三面為素牆,轉角處用束蓮倚柱裝飾。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6

塔身上下層檐各用三層磚砌仰蓮挑出,塔刹以二重仰蓮為座,其上安仰蓮一層,上置六瓣覆缽、蓮瓣和寶瓶,頂端冠以寶珠。

祖師塔下層簡潔,上層華麗,造型奇特,為國内現存古塔中的孤例。

-唐大中經幢-

立于唐大中十一年(857),通高2.84米。

最下方為八角形土襯石,上置須彌座,每面镌刻壸門。往上有覆蓮寶裝蓮瓣,束腰刻六隻獅子,頭背承托三重素仰蓮瓣。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7

其上立八角形幢身,刻有陀羅尼經及序,上為八角形柱式華蓋。

華蓋之上是八角矮柱,四正面各刻佛像一龛。最上方寶蓋及幢頂已缺失不存。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8

這座經幢是五台山現存最早的唐代經幢,也是判斷佛光寺東大殿建造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唐乾符經幢-

立于唐乾符四年(877),通高約五米。

幢座為八角束腰須彌座,束腰八面各雕刻伎樂一龛。束腰上下為仰覆蓮瓣,雙層圓形仰蓮承托着八角形幢身。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29

幢身刻陀羅尼經,其上有寶蓋刻流蘇,八角出獅頭,寶蓋之上立八角短柱,短柱上線刻佛像。

其上則是八角攢尖形屋蓋。屋蓋之上有八瓣山花蕉葉,其上是覆缽,出仰蓮、寶珠作頂。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0

這座經幢保存完整,為晚唐經幢的代表實例之一。

- 文殊殿 -

文殊殿建于金天會十五年(1137),即南宋紹興七年,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配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1

建築特征為懸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2

殿内金柱被大量減去,按規制應該要用金柱十八根,實際隻用四根,這樣的做法增大了内部的使用空間。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3

減柱做法使得内額難以負荷梁栿的重載,需要在内額下增加一道大由額,由額和内額之間用仰覆合㭼與乳袱尾相交。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4

即使采用了這樣的複合木構架,受力荷載還是不夠,由額會出現下彎變形的情況,所以後代修繕時增加了輔助的支柱。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5

文殊殿室内輔助支柱

文殊殿的鬥拱在考慮結構承檩作用的同時也考慮裝飾效果。

柱頭鋪作為五鋪作單杪單昂;前檐補間鋪作為五鋪作雙杪,栌鬥裡外各出四十五度斜華栱;後檐補間鋪作為五鋪作雙杪。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6

文殊殿運用了大膽的減柱造設計手法,在國内極其罕見。

且如此大規模的修造配殿,也是首屈一指的。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7

佛光寺建築群整體看下來就是從唐到清多個朝代建築的融合體,逐層遞進,一層一層地展示每個朝代的建築。

但其中不得不說的,還是晚唐的佛光寺東大殿。

03.四絕萃聚

佛光寺東大殿是建築群中的最主要建築,位于三級平台的最高處,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8

佛光寺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屋頂樣式為庑殿頂,平面用金廂鬥底槽形式。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39

佛光寺東大殿的唐代木構,唐代壁畫,唐代塑像和唐代墨書題記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唐代四絕”。

- 布局 -

佛寺禮拜儀式主要有右繞和叩拜兩種形式,右繞是指僧人或信徒手持信物,沿順時針方向繞行佛塔或佛像的儀式。

叩拜是用“五體投地”等禮拜儀式。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0

佛光寺東大殿主佛壇

東大殿在唐大中時期是以右繞禮拜為主的空間。

佛壇(寬6050mm)占據内槽(寬8820mm)三分之二以上的空間,使得殿内空間狹窄,加上扇面牆尚不存在,僧人和信徒主要以右繞佛壇禮拜為主。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1

宋金時期在主佛壇兩側和後側增設了扇面牆。

元至正時期右繞被叩拜禮拜所取代,對佛壇前方空間進行了拓寬調整,把殿前的門闆位置從前内柱移至前檐柱,改造成叩拜禮拜的空間。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2

明宣德時期,右繞禮拜再次興盛。

在左、右、後牆内塑五百羅漢,在扇面牆外側新繪白描菩薩圖(後來被塗刷遮蓋)。

在内槽左、右、後拱眼壁處也新增了壁畫若幹,殿内空間被改造成右繞與叩拜并重的複合空間。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3

佛光寺東大殿殿内的空間設計與改造,是根據禮佛的功能需求而變化,由右繞空間,改為叩拜空間,再到複合禮拜空間并保留至今。

- 梁架 -

古建築的内外柱是否等高,是區分殿堂和廳堂構架的一個标準。

在現存的唐至宋金時代的木構裡,僅能舉出佛光寺東大殿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兩例是内外柱等高的。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4

其他實例不論是隆興寺摩尼殿還是應縣木塔,都是内柱高于檐柱,這是為了制造佛像空間與外圍空間的等級差别。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5

應縣木塔

東大殿為了制造佛像空間與外圍空間的等級差别,内柱兩側的平棊枋有三個足材(中國古建築的模數單位)高差,内檐柱頭鋪作連出四跳承四椽栿,栿上再置騎栿拱以承平棊枋。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6

四椽栿與半駝峰的配合使用,避免了水平出跳,在豎直方向也保證佛壇上方的空間不至窄仄。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7

- 鬥拱 -

佛光寺選用的鬥拱(鋪作),根據位置功能不同,大緻可以分為外檐、内槽。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8

佛光寺東大殿外檐鬥拱

其中外檐鋪作三種:

柱頭鋪作(七鋪作雙杪雙下昂)。

補間鋪作(五鋪作雙杪,不施栌鬥)。

轉角鋪作(正面與兩側均為七鋪作雙杪雙下昂)。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49

其中内槽鋪作四種:

内槽的鬥拱都以正面向内槽,後尾向外槽。

内槽柱頭鋪作(正面四跳承四椽明栿,後尾出一跳承明乳栿)。

内槽補間鋪作(正面三層柱頭枋以上出三跳華拱,後尾一二層柱頭枋出拱兩跳)。

内槽轉角鋪作(正面四十五度角出華拱四跳,後尾出華拱一跳)。

内槽兩山柱頭鋪作(正面七層出三跳,四層以上在第三跳跳頭中線安鬥後尾出一跳承乳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0

東大殿鬥拱作為檐下的局部構造,将屋檐懸挑出四米之外。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1

這有效地保護柱根以及土牆免遭雨水的侵蝕,成為中國古建中懸挑屋檐最遠的鬥拱實例。

- 彩畫 -

佛光寺東大殿彩畫整體上屬于《營造法式》彩畫作制度中的“丹粉刷飾”,是唐代最普遍的彩畫類型。

做法是側面刷土朱,以醒目的白線來勾勒輪廊,底面則刷黃丹提亮。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2

東大殿現存彩畫都被後世刷飾所覆蓋,但仍能露出淡淡“丹粉赤白”痕迹。

東大殿的鬥拱彩畫是“丹粉刷飾”,拱底面加飾白色燕尾彩畫,成凸字形。

闌額上間斷的的白色長條圖案,與《營造法式》中記載的“七朱八白”彩畫形式相一緻。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3

甯波保國寺大殿後檐闌額七朱八白彩畫

東大殿天花采用平闇的做法,即用方椽和素闆形成約1尺見方的密格,形成盝頂狀的造型。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4

平闇天花彩畫與《營造法式》中的“穿心鬥八”在構成上有相似之處,推測是由天花圖案發展演化而來。

東大殿現存有唐代彩畫兩幅,分别位于前檐南、北二次間内槽額上壁的西側,均為五彩遍裝的卷草圖。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5

卷草葉片肥大而不露枝條,以青綠為主色,與周圍木構的赤白彩畫形成鮮明的對比。

《營造法式》所記載的“丹粉刷飾屋舍”中的具體做法與佛光寺東大殿彩畫相對應,說明北宋的刷飾制度是對唐代赤白彩畫的高度繼承。

- 壁畫 -

東大殿的内槽拱眼壁表面和明間佛座背面存有唐代壁畫,其上以佛、菩薩、天王等宗教題材為主要内容。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6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7

壁畫以青綠設色為主,線條挺勁,為典型的“焦墨淡彩”。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8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59

東大殿的唐代壁畫,是國内現存面積最大的唐代壁畫遺存,展現出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0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1

- 塑像 -

東大殿有35尊塑像,體型高大。其中三尊主佛高度都在5米以上。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2

塑像在唐以後數次重妝,色相和服裝紋飾都有改動。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3

重繪後的色彩豔麗,不像現存唐塑那樣色彩柔麗。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4

三尊主佛及兩尊菩薩像重繪後,對佛像進行龍袍加身并瀝粉貼金,衣飾風格重妝為清代式樣。

- 墨書題記 -

除了梁栿上的墨書題記,稍間闆門背面也有這樣一處。題記墨迹模糊,仔細辨識可見“鹹通八年四月二日記”和“赤白博士許元讓”。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5

鹹通八年為867年,推測當時進行重繪彩畫工程,進一步證實佛光寺東大殿是唐代實物。

佛光寺東大殿為我國留存至今的唐代木構殿堂,也是國内古建築的第一瑰寶。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6

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是每部建築史都決不能省略的篇幅。

我們與國内外其他木構建築對比便可知其中原因。

04.曆代殿堂

國内尚有的唐代木構屈指可數,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有三座,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芮城廣仁王廟正殿和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7

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8

芮城廣仁王廟正殿 攝影師:劉江嶺

此外還有莫高窟196窟唐代窟檐和複經改建的半座正定開元寺鐘樓。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69

正定開元寺鐘樓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0

莫高窟196窟唐代窟檐

南禅寺大殿與廣仁王廟正殿雖然比佛光寺東大殿的建造時間早幾十年,但是相對東大殿來說建築單體體量小。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1

南禅寺大殿

建築等級不高,保留構件及文物品類少,不足以代表盛唐的輝煌壯麗。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2

南禅寺大殿室内佛像

唐代之前的木構殿堂,都在曆史長河中傾圮消失,隻能從墓葬中的明器、陶屋和石窟壁畫找尋唐以前的殿影。

唐代以後還是有不少大型殿堂建築留存,如宋遼時期七開間的晉祠聖母殿、奉國寺大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3

晉祠聖母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4

奉國寺大殿

繼承着唐朝雄樸的作風,鬥拱雄大碩健,屋頂坡度低緩,但檐口曲線更為顯著,檐柱生起明顯。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5

元永樂宮三清殿、明長陵祾恩殿和清故宮太和殿,雖然沿襲曆代殿堂高超營造的藝術和技術,但是呈現出該時期的不同風貌。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6

元永樂宮三清殿 攝影師:劉江嶺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7

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8

清故宮太和殿

鬥拱比例縮小,出檐距離減小,裝飾豪華,有着穩重大方之美。

總之,佛光寺東大殿是大唐曆史的真實見證和載體,代表當時最高的建築技術水平和藝術美學成就并被後代所傳承沿用。

05.唐風東渡

我們再來看與唐朝同時期的日本,有不少的唐風建築,如東大寺金堂,法隆寺伽藍金堂和唐朝提寺金堂。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79

法隆寺伽藍金堂 攝影師:劉江嶺

如果将佛光寺東大殿與日本殿堂做橫向對比,佛光寺東大殿與唐招提寺金堂規制最為相似。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0

唐天寶時期鑒真和尚應日本僧人請求東渡去弘傳佛法,同時将大唐建築傳播到日本,唐招提寺便是這時期的建築。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1

攝影師:劉江嶺

兩殿同是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庑殿頂,内部有一圈金柱,外觀和内部呈現出相似的風格,但也存在着差别。

- 屋頂曲線 -

唐代建築的主要特征是屋頂曲線平緩,從複原圖上來看,金堂和東大殿的在唐時屋頂曲線基本相同。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2

但金堂經過後世修繕,加入了小屋組,現存的屋頂坡度,比東大殿坡度要陡得多。

- 平面 -

金堂有前廊,門窗位于前金柱列上;東大殿沒有前廊,門窗位于前檐柱列上。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3

攝影師:劉江嶺

金堂的外牆是薄牆,外檐柱是顯露在外的,兩側全都設窗;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4

攝影師:劉江嶺

東大殿的外牆是厚實的磚牆,除正面的柱子都是包在牆内的,最角上的一間設窗。

-檐部-

金堂的鬥拱用單拱,而東大殿是用重拱的。

金堂在檐部上下枋間用矮柱和鬥承托着,這是初唐的常見做法;而東大殿使用複雜的補間鋪作。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5

攝影師:劉江嶺

日本鬥的“含、敷面、鬥刳”的高度比例為1:1:1,中國鬥的“耳、平、欹”的高度比例為4:2:4,這就相對地加大了日本建築的上下兩層拱或枋之間的距離。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6

攝影師:劉江嶺

無論在日本或者在中國,一千多年前的木構殿堂都是極為少見的。

這兩座相似的殿堂可以作為唐代建築研究上互作參證的實例。

06.昭昭有唐

佛光寺東大殿,這座雄樸的唐代巨構的發現,是我國現代建築史學中最具傳奇的事件,也是中國近代史中一個暗喻的符号,中日學術角力和民族情緒都因為這座建築有了戲劇性的逆轉。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7

營造學社的成員們在戰亂期間發現了這座唯一的唐代木構殿堂,找回了我們民族應有的榮光和尊嚴。

此後更是編寫出自己的中國古建築學術成果,構建了屬于我們的中國建築史體系。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8

攝影師:風沉郁

重新回到發現東大殿的那個夏天,在落日照耀下熠熠生輝的東大殿被緩緩推開,光芒從殿門的縫隙湧入,親睹千年塵土也無法掩蓋的輝煌景象。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89

傍晚的五台山落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佛國極樂世界的餘光,讓每個到訪者的心情沖破傍晚的陰翳,開始神往極樂世界的普照福光。

五台山唐朝佛光寺誰發現的(佛光寺-最後的大唐)90

當你遊走高台大殿,聽沙沙松濤聲,看遠山夕照與雲蒸霞蔚,感受千年大唐古刹所散發的曆史魅力,是否也會為這個古老文明的前世今生而感動?

廣廈萬千

這一系列古建築科普文章悉數華夏珍馐,

我們将把你忽略的寶藏,呈現到你眼前。

參考文獻:

陳濤.五台山佛光寺祖師塔考.中國建築史論彙刊

梁靜.佛光寺文殊殿與崇福寺觀音殿營造技術對比.城市建築

溫靜.“殿堂”——解讀佛光寺東大殿的鬥栱設計.建築學報

張榮,雷娴,王麒,呂甯,王帥,陳竹茵.佛光寺東大殿建置沿革研究.建築史

陳彤.佛光寺東大殿彩畫制度探微.中國建築史論彙刊

馬婷,康譽.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壁畫藝術.大衆文藝

丁鳳平.略談我國佛光寺東大殿與日本招提寺金堂之異同.文物季刊

-END-

文案編輯丨小林

制圖編輯丨禹涵

建模渲染丨馬磊 霍子林 高慶明 禹涵

圖片來源于:

禹涵 劉江嶺 風沉郁 微博@虞兮

特别鳴謝:

浙江美術館《盛世修典》展覽

浙江大學文物數字化團隊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研究院

忻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佛光寺數字化檔案》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棟梁——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獻展》

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館藏舊照

山西省佛光寺管理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