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嗎?
有這麼一項工程,中國整整耗資2500億,光是規劃就用了50年時間。
這究竟是什麼工程?有多大價值?中國為何非修不可?
如果你身處南方,那麼每到雨季總會遇到連綿不絕的降雨,江南會有梅雨季,嶺南則是回南天,有時下上一整月也不新鮮。
南方的朋友們隻會在某次大雨傾盆時,對着家裡潮濕的被子、衣服發愁,仿佛就沒有缺水這個概念,但中國的一些北方地區此刻卻可能面臨着缺水幹旱。
事實上,中國水資源情況的定位就是:中國是一個幹旱缺水嚴重的國家。
實際上中國淡水資源隻占全球總量的6%,雖然名列全球第四,但人口占比超過全球18%。人均水資源量差不多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
但我們的用水量又是全球最多的。
全國省級行政區的水總量,前三是西藏、四川、廣西,全是中國西南方向地區。與之對應,排名末三的居然不是大西北包滿,而是北京、天津、甯夏。
如果按省份來算的話,則是河北、山西、甯夏,而整體全國來看也是北方省份缺水居多,尤其華北地區缺水嚴重。
2015年時數據顯示,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100立方米都不到,還不到國際劃分的人均水資源量标準的十分之一。
令人着急的是由于北京天津等地的人口、企業用水不曾間斷,水資源日益緊張不說,由此還引發的地質沉降和地面塌陷。
因此水資源的短缺是一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而北方缺水,南方多水,南水北調的想法自然應運而生。
而這個工程前後已經耗資2500億,修了20年,光是前期的規劃就用了50年,那麼它整個工程又是如何實現的呢?
有人可能會有點不解,為什麼不直接從北方的大海抽出海水淡化使用?何必大費周折從南方調水北上?
這其實就是一個成本的問題了。
按目前的技術來說,海水淡化成本差不多要每噸5到8元,而已經實現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來看,若這個工程能用100年,那麼平均每噸水的成本隻要0.1元。
這麼多年過去了,海水淡化技術并沒有進步多少,而且中國隻是北方缺淡水,南方非但不缺,甚至有時候可以說有點泛濫成災。
所以綜合來看,南水北調工程同大規模海水淡化相比,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當年建國後不久,我們的偉人就提出這樣的構想。
那是在1952年秋,偉人視察黃河之時,望着這滔滔江水奔騰不息,他感慨地對身邊的同志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我看可以調些水北上的嘛”。
之後長江水利委員會先開始規劃勘測設計工作,隻是後來因為國家的經濟情況和另外一些困難,之後的規劃勘測工作斷斷續續。
直到改革開放後,随着經濟的高速發展,北方用水缺水的矛盾日漸突出,南水北調工程成為了當務之急。
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正式出爐,整個工程共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分期進行。其中已建成的東線工程一期幹線長1467公裡,中線工程則長1432公裡。
那麼,既然要引水,我們為什麼不用離北京更近的黃河水,而是去調更遠的長江水呢?
原因就在于,雖然黃河是中國人民的“母親河”,但對比長江水每年9600億立方米的年徑流量,它每年550億立方米徑流量自然顯得捉襟見肘,而且水質明顯也是長江更勝一籌。
況且黃河流經的地區如黃土高原等地,也都是一些極度幹旱缺水的地方,可以說本來就有些不夠用,又怎麼抽去北上調用,那麼長江就成了更好的選擇。
作為大規模跨區域調配水資源的工程,它的實現自然不是簡簡單單的,也是克服了許多的困難挑戰。
東線工程中,在淮安市的京杭大運河入海水道處,從這裡調水到黃河南岸地面足足有40米的高度差,這段水道的南水北上就意味着要必須實現“水往高處流”的輸送,直到水流過這一路段的最高點才可送達天津、山東等地。
為此,中國工程師們想了個方案,在全線水道上共設立13個梯級、共22處樞紐、34座泵站,實現建成了亞洲乃至世界大型泵站數量最集中的現代化泵站群。
通過這個泵站群一級一級地把水往上送去。
如今東線一期全面通水已經6年多,一共調水達52億立方米,一路滋潤江蘇、河北、山東等地。
中線一期工程則是主要從湖北丹江口水庫,沿着中線主幹渠實現自流引水,最終輸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處。
從2014年通水開始已累計輸水380億平方米,相當于2000多個西湖的水量。
那麼中線主幹是如何實現水自流的?
核心環節就是實現水庫大壩的加高工程,它将丹江口大壩從162米加高到176.6米,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所以整個水庫容也從174.5億立方米增加到290.5億立方米。
其中的關鍵技術在于完成陳舊的混凝土壩體上加高培厚,此前在全世界大型水利工程中也沒有先例。
為此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特意發明了成套加高混凝土的大壩技術,有新增人工鍵槽的“靜裂鋸割法”,還有新型環保界面密合劑,這些都提升了新老混凝土粘結牢固度,這才完成要求。
此外中線工程中,還有一道難關,那就是有關地方需要在地表之下穿越黃河,這是難度很高、規模巨大的穿黃工程。
需要在南北兩岸打通輸水隧洞,單洞約為4250m,這也是國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徑最大的過河隧洞。
為此工程隊們先打造了一個内徑16.4米,井深50.5米國内最深調水豎井,然後調來大型盾構機在深厚的上砂土中挖掘前行超過四千米。
至此,南來之水自丹江口水庫就有足夠的高度落差順勢而下,跨越黃河天塹,一泓清水一路北流。
當然,整個南水北調工程不止克服了前面說到的這些挑戰,還創造了更多的工程奇迹。
截至目前為止,南水北上的一路要越過705條河道、1300多條道路以及60條鐵路;共取得國内專利成果110 項,以及各個領域内的成果共63項。
這些離不開建設者們嘔心瀝血的付出。
另外,目前西線工程規劃由于自然環境最為險惡,施工環境複雜,所以尚未開工。
南水北調工程不僅需要建設者們的付出,同樣也需要工程沿線居民們的奉獻。
為了水源地的調水和水道改建,難免就需要讓沿線的居民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轉到國家安排的地方開始新生活。
另外為了保證沿途水質的安全,出于對水污染防治和水質達标的需求。
僅丹江口庫區附近的43個縣市區,就有1000多家的污染防治不到位的企業實行強制性關閉,其中還有不少曾經是地方經濟的支柱企業。
為此轉型的企業有560家,安置搬遷下崗工人6萬人左右,稅收減少約22億元。
而這些在整個調水過程中,隻不過是居民遷移場景的一個縮影,當然國家也都進行了相應的安置。
所以當北方的人們喝上甘洌的南方之水,請銘記這些遷移居民在背後的堅忍與付出,是他們的貢獻成就了這一世紀工程。
迄今為止,南水北調一期工程完全可以說是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大奇迹。
它所有的幹支渠總長達到5600公裡,混凝土澆築量更是高達6300萬立方米,這個混凝土用量是三峽工程的2倍有餘。
工程正式通水後,汩汩流逝的長江水可以直接供應大概300個縣市,實現鄭州中心城區、天津14個區的全部供水,以及河北石家莊、邯鄲、保定、衡水和北京等城市7成以上的供水。
水是生命之源,不止人需要它,動植物也需要。
除了飲用,南水北上還有一個大用就是灌溉農田。
單單是河北邢台的農田,就調來了共計約60億立方米水資源流入,曾經因為城市用水而無水灌農田的局面大加緩解。
有了南水,北京密雲水庫的蓄水量也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已突破6億立方米,是2003年的3倍多。可用水源的增加,回補了原先北方地區每年地下水過渡的開采虧空。
2018年底,北京市地下水位比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之前回升了2.63米。
原本,地下水的使用在整個北方特别是華北地區十分普遍,而來自地下的水硬度很高,特别是含有高氟和苦鹹。
甘冽的南水到來後,曾經超過500多萬人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鹹水的局面一去不複返。
而随着北京市地下水深度的變化,連帶着不遠處荷花蕩漾的白洋澱,也得到了充足的生态補水,附近的生态群落得以重新滋潤繁衍,水生态環境保護大幅加強。
此外,京杭大運河因為水力的補充,也新增運力1350萬噸,相當于是新建一條“京滬鐵路”的運力,是真正的黃河以南到長江全線的“黃金水道”。
南水北調工程差不多讓40多座大中城市、260多個縣區、近1.2億人受到調水的好處,而這樣的奇迹,還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創造着。
不過目前來看,考慮到工程成本,北方居民的用水自然會略高一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但哪怕是水費最高的北京,每噸也不會超過3塊錢。
生在這個時代,信息、交通、技術的發達,更能讓我們理解到“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
中國地大物博的同時資源的分配也不太均勻,但我們的民族優點就是遇到困難不退縮,而是選擇辦法解決。
資源分配不均我們就想辦法通過工程把它弄均勻,讓全國人民共享各處的資源。
四川共享電力,東北共享糧食,西北共享鐵礦,西氣東輸,北煤南運,西電東輸,北糧南運,這些都是國家想方設法才完成的局面,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得到幸福。
如今,南水北調的工程還未全部完成,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不久的将來會有更多的百姓得到利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