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家知道,自古以來,人們喜歡把一個女孩子找到了一位身份高貴地位特殊,家境富裕的男友稱作釣到了金龜婿。還會引得其他女孩的羨慕,這其實也是女孩父母的最大希望,都希望自己的女兒找到一個“金龜婿”,能有一個好的歸宿。
那麼,在曆史上,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要把身份高貴,富有的女婿稱作金龜婿呢?這個話題非常有意思,下面我就來和大家談談這個稱呼的來曆。
一、“金龜婿”的出處
那麼,人們常說的“金龜婿”這個叫法是從什麼時候,如何得來的呢?這就要追根溯源,先來看看這個“金龜婿”一詞最早的出處。
在曆史上一查不要緊,這個“金龜婿”稱呼最早是出自于我國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隐的詩《為有》,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
《為有》
唐一一李商隐
為有雲屏⽆限嬌,
鳳城寒盡怕春宵。
⽆端嫁得⾦龜婿,
辜負⾹衾事早朝。
譯文:
你看那雲母屏風後面的美人,是多麼格外的嬌豔美麗,這時京城裡的寒冬已經過去,可她的心裡卻在害怕這短暫的春宵消失。
因為就是無端地就嫁了個做高官的丈夫,才使他不戀這早上溫暖的香衾,一心隻想着要去上早朝。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身份高貴的女子在寒冬将去暖春要來之際,心裡埋怨自己作高官的丈夫,因為要去赴早朝而隻不顧一刻值千金的春宵。
二、“金龜婿”一詞的來曆
金龜婿既然是和身份高貴的富裕的的人有關,那麼這些男人一般都是政府官員。這些官員怎麼和“金龜婿”,聯系在一起的?這主要是和唐代官員身上的佩飾有關。
據《唐書·職官志》和《新唐書·車服志》中記載:唐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以“明貴賤,應召命”。
佩魚符主要是為了區分官階等級,等級不同,魚符就是身份動代表,所以很金貴,為了保護好魚符,六品以上的官員,還專門制作了“魚袋”,用來存放魚符。
制作魚符的材質也不同。“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其位、姓名。”而裝魚符的魚袋也是按等級制作的:“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
這樣說我們就明白了,在唐朝政府當官,不論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魚符、魚袋,三品以上飾以金,四品飾以銀,五品飾以銅。
後來,武則天,在天授元年改内外官所佩魚符為龜符,魚袋為龜袋。規定三品以上龜袋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
這裡的金龜指的是用金制成的龜符和龜袋,能佩戴金龜的應該是親王或三品以上官員才對。所以,人們就以金龜婿來代指身份高貴的女婿。
“金龜婿”,是身份高貴、有錢有勢的象征,誰家嫁女都希望嫁個金龜婿,這也是許多女人和天下父母的一種美好願望。
後來,在民間,金龜婿就不單指身份高貴而富有的男人,也用來泛指女子的配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