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安石變法核心人物

王安石變法核心人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1 02:16:21

文/盧秀輝 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江蘇興化人。職業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文藝評論家。

說起王安石啊,涕淚交加!

“因他性子執拗,佛菩薩也勸他不轉,人皆呼為“拗相公”。”

仁宗問他:“愛卿,天下瘋傳,說你曾說: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回對:“此話非我所言,但是,我認同”。

王安石變法核心人物(拗相公王安石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1

“三不足”是對手扣給他的政治大帽子,換上别人,避之不及,于他,不但不避,還叙述了自己的理由:

一、天災人禍與變法無關,那是自然現象;

二、從他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中,對仁宗在位四十年的種種弊端,讀出了:此法怎麼守?

三、在乎人言,怎麼做事?在他眼中,真理隻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這位“拗相公”已經沒有辦法不拗,箭已離弦,如何回?他當然不能容忍任何人反對,無論是朋友,或是敵人。

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和市易法與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相較,有何不同?不同者,祖宗無此法;免役法與現代社會收所得稅的方法又有哪裡不同?不同之處,祖宗無此法;保甲法的意思和現代警察何其相似?不同者,祖宗無此法。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曆史上、世界曆史上最有效、最徹底的社會革命。王安石是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完全可以把中國曆史提前500~1000年。

王安石變法核心人物(拗相公王安石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2

中國政治哲學的基礎,就是言論的自由。好、壞政府的一條紅線,就是“廣開言路”或是“言路阻塞”。王安石新政始啟,自然争論紛起。全國官員陷于朋黨之争,而朋黨之争直到宋朝滅亡。王安石更多的精力為這種争論所牽絆,而争論使支持與反對者的裂痕則演變愈甚,形成了“流俗”與“通變”之争。王安石的反對者,王安石皆稱他們為“流俗”派,而他自稱為“通變”派。反對派最能引發社會共鳴,對他構成更重要攻擊的,是說他欲“鉗天下人之口”,意思不讓天下人說話。王安石有沒有這樣做?意欲其為!他是如何意欲其為的?

他編了一套教材《三經新義》,三經新義,他自己親自撰寫《周官新義》,他兒子王雱和呂惠卿撰《毛詩義》、《尚書義》。這是王安石變法的理論依據,是和漢唐經學各自表述的分水嶺。官方在全國正式頒行後,天下學者士子,無不認真學習。因為,天下取士,以《三經新義》為準。前朝大儒的各家之說,一律廢而不用,士人的自各一說,亦從此廢,宋學在全國正式的全面展開了。

王安石的聰明善文,博學多能,連最貶他的《宋史》的作者脫脫和阿魯圖也是相當佩服的。王安石從小就很聰明,他非常酷愛讀書,能做到過目不忘,下筆立論高深奇麗,旁征博引,立志自出新意,不随古人轉。

16歲,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結識曾鞏,彼此引為知交,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曾鞏把王安石的文章拿給歐陽修看,歐陽修讀了其文,大獲贊賞。21歲,王安石因為不謹慎用詞,在科舉考試中隻得了第四名,把到手的狀元給弄丢了。

從此,他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于工作中。他從授淮南節度判官始,開始了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度支判官,王安石在其間,以恬淡名利、遵紀守道為同僚稱道,也引起了宰相文彥博的注意,他向朝廷推薦王安石,請求朝廷越級提拔他,王安石以不能激起越級提拔之壞風氣為由拒絕了。

朝廷多次想調王安石入京為官,都被他以種種理由固辭不就。當時,天下士大夫們都想一識王安石,緣故在于如此高人,隻能讀其文,不能謀此面。而且,王安石在朝廷屢次想委以重任時,他皆無意功名,不求仕途。在别人求之不能得,在他視之若鴻毛。直到朝廷任命王安石修《起居注》,王安石在多次辭謝不準的情況下,才勉為其難的接受了。而等到王安石入京後,又被任直集賢院、知制诰。還負責審查京城刑獄案件,一時被讀書人引為盛事。

王安石在京任職期間,因政見不合,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1063年),他42歲時,因為母親病逝,趁機去官丁憂。其後三年,英宗屢次征召,王安石均以服母喪和有病為由,拒不入朝。

王安石變法核心人物(拗相公王安石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3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再次召見王安石。此時宋王朝面臨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國家積弱積貧的現實問題,急需解決的經濟困窘、以及社會風氣的敗壞、國防安全堪憂,對此,王安石認為,解決的根本途徑:一、效法古聖先賢之道;二、治國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三、改革制度;四、簡明法制。

熙甯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登上相位。他開始推行新法,進行大規模的改革,中國曆史上最有意義的一次改革開始了。

熙甯七年,因兩宮哭逼,罷王安石相;熙甯八年,又重拜為相。

元豐八年,神宗去世,宋哲宗趙煦即位,由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再奪王安石相位,尊其為司空。婦人非要如此,夫複何言?

王安石變法,其間将近十五年。十五年中,每有新法,必有或大或小的弊端,也有或多或少的争議,但是,“富國強兵”的效果十分顯著。财政收入有了明顯的增加,國庫充裕,時國庫積蓄可資朝廷二十年支出。“強兵之法”使積弱局面得以緩解,北宋國力有所增強。王安石從西夏一舉奪下五州失地,這些失地被續掌相權的司馬光,無償地送給了西夏。

于王安石,談什麼詩詞歌賦?談什麼琴棋書畫?文人技末而已。于中國,為斯人,心痛不己;于中國,為斯人,應為不朽。與謝安比,魏晉風度,就是一種逼格;于我的偶像蘇東坡比,東坡的抱負差他何止十萬八千裡?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漢族,宋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本文為書法網簽約作家盧秀輝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