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帶孩子在小區裡玩耍,分享成為了重要課題。可是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這種精神,因為争搶一個玩具,小朋友們相互争搶,鬧得都不愉快。
兩個小女孩兒在一起玩得好好的,這時候另外一個女孩兒過來了,本是兩個親密無間的小夥伴,卻因為第三方的出現而引發了誰和誰更好的問題,其中一個女孩兒感到被冷落了,非常氣憤,表明要和小姐妹“一刀兩斷”。
春節期間親戚歡聚一堂,本來歡聲笑語的,卻因為媽媽抱了舅舅家的小弟弟,引發女兒不滿,大聲哭泣以示抗議,還說“再也不喜歡和弟弟玩了”……
現實中這種例子特别多,小孩子總是精力旺盛,而且還會常常因為各種原因發生矛盾。大人眼中很幼稚的行為,他們卻在一再上演。當孩子之間起了沖突之後,很多家長非要在其中當裁判分清對錯,然後讓自己或對方的孩子道歉。
結果是這樣的矛盾還會發生,孩子間的友誼可能蕩然無存,而且孩子還失去了自己處理矛盾的能力。面對孩子之間的“戰争”,家長到底要怎麼做才能雙赢呢?
孩子之間“戰火紛飛”,家長常見的三種态度
當自家孩子和别家娃起沖突時,家長最常見的就是這三種态度,大人态度不同,對事态的發展和孩子的影響其實也是不同的。
1、 不問青紅皂白,一味護短
幼兒園臨近放學的時候,小朋友們在自由活動,因為争搶一個木馬,三個孩子發生了激烈的“戰争”。不管誰騎到木馬上去,另外兩個孩子就會合力把他拽下來。混戰中一個孩子被拽倒在地,恰好被趕來接孩子的家長看到了。
寶媽一看勃然大怒,一邊對老師興師問罪,一邊對另外兩個孩子大聲呵斥。其中一個孩子表示,他也被拽下來過,腦袋還摔了個包,還指着讓這位寶媽看。寶媽怒氣更大了,認為熊孩子這是在逃避責任,忍不住上前推了他一下。
寶媽的這個舉動過于突然,三個孩子一下全蒙了,哇哇大哭起來。随後另外兩個孩子的家長趕到,三個家長罵作一團,大有動手打架的意思,火藥味很濃。其他家長各種拉架和勸說,老師一直在賠禮道歉,可憐了三個孩子,在旁邊哭得淚水漣漣。
▼影響:家長一味護短的結果,是引起其他家長的不滿,雙方或多方激戰,受傷的其實是孩子。這樣做一來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加劇矛盾;二來也會養成孩子或驕縱或懦弱的性格,要麼是看到有大人撐腰暴力舉動變本加厲,要麼是被父母的言行給吓到了,感到是自己引發的矛盾,變得非常内斂,不敢再“惹事”了;第三點,家長大打出手,無形中也斷送了孩子間的友誼。
除去案例回到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之間的摩擦特别常見,有的時候并非惡意傷害,而隻是玩耍和打鬧。有些玻璃心的家長,常以惡意擅自揣測孩子的舉動,甚至上升到“素質和教養”的層面,生怕自家孩子被欺負了。
2、 彰顯“涵養”,一味指責自家娃
朋友帶孩子來做客,小峰媽媽盛情款待。本來兩個男孩玩得好好的,可是小弟弟非要玩限量版的海賊王的玩偶,哥哥不給他,雙方鬧得很不愉快。朋友說了一句“小峰這麼小氣呢?弟弟可不常來玩啊”,這讓寶媽感到非常難堪。
寶媽連忙從小峰手裡搶下了玩偶,塞到弟弟手裡,還指責小峰說:“你要學會讓着弟弟,也要學會怎麼招待客人,你剛才這麼做很不對,快和弟弟道歉!”小峰臉漲得通紅,憋出一句:“他想玩什麼就玩吧,我不玩了。”随後自己走進卧室大聲地關上了門。
等到朋友走後,連續幾天小峰也不愛和媽媽說話,這讓媽媽感到很惱火,她認為玩偶都是自己給孩子買的,她有權利讓小峰分享一下吧,而且小峰還愛記仇,這太不好了。
▼影響:事實上,朋友家的小弟弟隻比小峰小半歲,兩個同齡孩子之間的沖突,媽媽一味指責自家孩子,強制分享,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物權意識。小峰能意識到“這是我的,并且我不願意分享”,其實是自主意識在發展,家長應該好好引導,而非強制執行。
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會覺得父母偏袒他人,不愛自己,從而變得非常無助和氣憤,不利于良好的親子關系的形成。
3、 鼓勵孩子自己解決沖突
夏季天氣炎熱,姑姑帶着女兒美美和侄女小貝去海邊遊玩,兩個女孩兒堆沙堆玩得特别開心。美美用沙堆堆出了一條美人魚,看上去非常形象逼真,可是小貝卻走過去一腳踢壞了美人魚的魚身部分,兩個孩子為此鬧起了别扭。
小貝“惡人先告狀”,和姑姑說姐姐不理她了。姑姑則告訴小貝,你要想一想為什麼會這樣。見到姑姑撒手不管,小貝有些生氣。過了一會兒感到無趣的小貝主動和姐姐示好,美美也接納了小貝,兩個女孩兒又高興地玩了起來。
▼影響: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間的戰争來的快,去的也快。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家長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不僅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還能讓他練習如何掌控自己的情緒。當然這對于3歲前的小朋友還很有難度,需要家長幫助。
在以上三種家長常見的做法中,最後一種是非常有積極意義的。但要認清的是,這需要視孩子的年齡來實行,是有條件限制的。而且鼓勵孩子自主解決争端,并不是撒手不管,家長适當的引導很有必要。
1、 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情緒肯定會有變化,有的是憤怒不已,有的是暴躁不安,還有的委屈難過,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撫住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心和愛護,不要讓孩子在沖突過後心靈遭受第二次暴擊,這是最該做到的。
2、 傾聽孩子的講述
小孩子在沖突之下很難保持鎮定和理性,家長應幫助孩子分析問題,從而為解決問題打下基礎。父母要學會傾聽,讓孩子把整個事情盡量清楚地描述下來,其實在描述的過程中孩子就已經在分析了,也知道自己和對方的對錯所在,整個人的狀态就會穩定下來。
3、 讓孩子擁有一顆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也就是常說的“将心比心”。父母應引導孩子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看待問題,理解彼此的情緒和矛盾所在,從而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擁有一顆同理心,絕不是讓孩子變得懦弱或者一味屈從,這點家長要注意。
4、 鼓勵孩子承擔責任
如果意識到自己有錯,家長應鼓勵孩子去自己承擔責任,比如歸還搶别人的物品,和小朋友真誠地道歉,或者改正自己的壞習慣等等。思考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如何去行動。不能讓孩子隻是想想而已,那樣下次他還會再犯。
5、 感到危險時“逃跑”
不管什麼原因,如果對方過于強大,并且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時,孩子要審視一下周圍有無可助力的人,如果沒有,果斷“逃跑”。安全第一,逃跑并不可恥,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總之,面對孩子的沖突,家長的三種做法高下立判,家長要輔之以必要的引導措施,才能讓孩子學會正确處理争端。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