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史上,滿清是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也是極為少數的少數民族統一全國的封建王朝之一,繼而其統治的格局和管制與漢人的方式也是大相庭徑,其中兵制就是一個比較明顯的一個方面。
《中國通史綱要》中記載:“八旗制度就是把女真人用軍事組織的形式編制起來,在女真貴族的控制之下從事生産和戰争。”
這種社會組織以八旗為号,旗分為八種顔色分别是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鑲白旗。
在八旗裡的“鑲”代表鑲邊的意思,鑲邊旗的意思,同時“鑲”字也與“廂”字混用,“正”字與“整”字混用意思為整個、整面。例如正黃旗,就是整面旗繡着一條五爪金龍,即為正黃旗。
八旗的軍隊雖然為滿洲統治者所用,但是,清朝入關統一全國,八旗的實力也跟着提升,因此八旗的軍隊不單是滿洲人,同時也分為八旗滿人、八旗蒙古、八旗漢人等。
這八旗軍隊都是軍隊,也都是為皇室貴族效力,但是這并不是說八旗的地位是一樣的,八旗的旗與旗之間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雍正令典》記載:“又以鑲黃、正黃、正白成為上三旗”,相繼另外的五旗就是下屬旗,後期滿清有更為下等的,有家奴組成的包衣佐領下旗軍民。
這裡疑問就來了,上三旗是什麼時候開始分割出來的呢?當年努爾哈赤關外起兵,外設八旗,将自己的兒子、侄子分别設為八旗旗主,“旗”在滿族中又被稱作“固山”,皇子在滿清之時又被喚作“貝勒”,因此當時的八旗旗主又被稱作“四大貝勒,八固山王”。
努爾哈赤滅掉最大的對手海西女真的葉赫部落之後就去世了,自己的八皇子、四貝勒皇太極登基,皇太極登基之後便重整了八旗軍隊,将正黃、鑲黃兩旗由自己親自統領而其他的旗有自己的兄弟統領。
清軍入關後,公元1650年順治七年福臨皇父攝政王多爾衮去世,至此,正白旗由順治接管,也就是從這個時候,由皇上直接統治的有三旗,分别是:正黃、鑲黃、正白,又稱為“上三旗”。
上三旗在權力上與另外五旗的待遇差很大,皇城内苑,包括皇宮守衛,皇上禦前侍衛等均有上三旗組成,而下五旗則是把守在紫禁城外皇城内擔任守衛工作。
同樣的都是把守北京城,但是也有區别,根據“以北為上,以左為尊”的原則,上三旗把守在皇城的東北處,鑲黃旗把守在安定門内,正黃旗在德勝門内,正白旗則在東直門内。可以看出上三旗也有明确的權利劃分。
康熙以後,又進一步的對五旗旗主的權利做了重新的調整,嚴格來說是更加制約了下五旗的權利。
明令禁止下五旗諸王在下屬人内挑選官至京官學士、侍郎以上、外觀州牧、縣令以上的人員之子弟擔任包衣佐領下官及随從、執事人員。同時又禁止下五旗下屬官員、兵丁在諸王阿哥門下看守行走,禁止五旗旗主勒索外牧旗員,并且決定各旗派滿洲禦史兩員,照稽察部院衙門之例,一應事物務令其稽察。
由此,上三旗和下三期的權利與等級的差距越來越大,便延伸出旗與旗之間“擡旗”之制,例如皇上之妻皇後,可以從下五旗之中的任何一旗嫁入皇室,便可有所屬之旗直接擡入上三旗,晚清的慈禧太後白女士如此,鹹豐十一年的十二月十八,借皇上聖谕慈禧太後丹闡(娘家)著擡入鑲黃旗滿洲,自己成功的将自己家族的鑲藍旗擡旗到鑲黃旗。
滿清的這種嚴格的旗主之間的等級劃分,不僅鞏固了清朝的軍事制度,同時也更好的維護了皇室皇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