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是哪個專家說人類的祖先是魚類

是哪個專家說人類的祖先是魚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0 03:21:22

9月29日,一條名為“我國科學家證實人類是從魚進化來的”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記者了解到,這條熱搜其實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的一項最新科研成果。

不少網友看到熱搜後評論稱,之前都說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怎麼現在又說是從魚進化來的呢?還有網友提問:“難道中午我清蒸吃掉的是自己的祖先?”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次發現的魚生活在大約4.4億年前,屬于有颌魚,它們确實是我們的祖先,但它們也同時是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的祖先,比如我們熟悉的十二生肖,它們的祖先也都是有颌魚。今天的我們和十二生肖裡的動物都相當于進化樹上的樹枝,而往根源推導,最終彙聚到的一根主要枝幹就是有颌魚。”此次發現團隊的主要成員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朱幼安29日下午告訴記者。

朱幼安介紹,包括人類在内,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颌骨(上颌與下巴),有颌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人類的很多重要器官與身體構型都可追溯到有颌類演化之初。找到有颌魚出現早期的樣子,有助于我們了解人類的起源和演化之路。

但長期以來,這條有颌魚類起源和演化之路最開始的一段有大約3000萬年的時間,我們對其了解處于完全的空白之中。朱幼安表示,此次研究團隊先後發現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其中發現的有颌魚化石為我們填補了1000多萬年的空白。

但朱幼安坦言,這些有颌魚化石的發現絕非一帆風順,團隊成員從15年前就開始了相關工作,不斷積累相關的資料,最終在2019年才找到富含有颌魚化石的區域。

朱幼安表示,雖然有颌魚的後輩中,包括了藍鲸、大象這類巨無霸,以及人類、恐龍在内的地球霸主,但4.4億年前的有颌魚隻有不到3厘米長,還生活在當時的水中霸主“海蠍子”的陰影之中。但由于擁有強大的演化潛力,有颌魚用了從演化角度來看很短的時間,就成為了當時地球上的頂級掠食者,并且奠定了包括我們人類在内後輩們的地位,其貢獻值得人類的研究與銘記。

是哪個專家說人類的祖先是魚類(人類的祖先是條魚)1

人類的魚祖先發現者:網友清蒸吃掉的也是有颌魚但并不是我們的祖先

記者:為何此次發現的有颌魚被稱作人類的祖先?

朱幼安:我們今天對上颌和下巴在内的颌骨見怪不怪,但其實在生物演化的曆程中,颌骨的出現至關重要。颌骨的出現改善了動物的捕食能力,今天的一些無颌魚,比如七鰓鳗,隻能靠像吸盤一樣的嘴去吸東西。而且由于沒有颌骨,它們的呼吸效率也不高,隻能生活在激流裡,以便獲取更多的氧氣,而且因為呼吸效率的限制,它們的體型也長不大。

實際上,包括人類在内,大多數大型動物都是有颌類,颌骨的特征都可以追溯到大約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那個時候首次出現有颌魚,由此開始,後來演化出了牙齒、成對鼻孔、内耳水平半規管、胸鳍和腹鳍等多個此前無颌魚沒有的器官。正是這些器官使我們有颌類取得了競争的優勢,今天包括人類在内,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是有颌魚的後代。

記者:對于有網友擔心,中午不小心把祖先清蒸吃掉了的說法,你怎麼看?

朱幼安:這當然是網友們的一句玩笑話。嚴謹地說的話,這次發現的有颌魚非常接近今天魚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這個共同祖先長得像魚,但它生活的年代距今已經4億多年了,也并不是今天的魚類。所以網友清蒸的魚雖然也是有颌類,但不是我們的祖先,最多是我們很遠很遠的遠親,可以放心食用。

記者:此次發現登上了世界頂級科研刊物《自然》的封面,為何這個發現如此重要?

朱幼安:人類演化之路上有幾個關鍵的節點非常值得我們關注,像這次有颌魚從無颌魚中演化出來就是一次關鍵的節點,後來有颌魚的一支告别海洋,登上了陸地,又是一次關鍵的節點,類似的節點還有不少。

但在演化之路上,越是重要的節點,其演化速度越快。一些關鍵節點的演化可能隻以10萬年或者100萬年來計算,這個時段相比40多億年的地球曆史來說,隻是很短的一瞬間。我們的工作類似于拍攝體育照片,一場足球比賽雖然有九十分鐘,但關鍵的進球或者犯規都隻是一瞬間,我們就是要盡可能抓拍到那一個瞬間,讓照片接近發生那一刻的樣子。

我們之前對有颌魚類演化的前3000萬年都沒有任何了解,而這次發現把這個3000萬年空白縮短到了1000多萬年,這相當于雖然沒有最終拍到進球,但拍到了球星起腳射門的瞬間,對我們魚祖先演化之路重要事件的了解邁出了大大一步。

是哪個專家說人類的祖先是魚類(人類的祖先是條魚)2

一次打鬧發現通往人類祖先化石大門的鑰匙,一類有颌魚以沈從文命名

記者:請介紹一下這次有颌魚化石是如何發現的?

朱幼安:化石的發現得益于大量的前期鋪墊工作,甚至要追溯到很多已經離世的地質學前輩,很多前輩專家走遍中國,确認了國内不同地區的地層屬于哪個地質時代,我們因此已經知道哪裡有志留紀早期的地層,這大大縮小了尋找的範圍。

另一方面,我所在的團隊有老師從15年前就開展了相關的工作,從2017年開始,我們收集了更多的信息。到了2019年9月的一天,我們團隊的成員李強博士在山裡尋找化石,當日下了一天的雨,大家翻山越嶺,都很勞累,但沒找到什麼東西。李強博士給朱敏老師打電話報告,朱敏老師就在地圖軟件上看了看,發現附近有個地方新修了公路,可能會露出新發掘的石頭,就建議大家到那邊試試。

團隊幾個人員到了朱敏老師指出的地方,爬上了山,為了對抗疲勞,互相打鬧時看到了路邊有一堆石頭,是剛從山崖上滾下來的,大家敲開這些石頭,結果找到了完整的有颌魚化石,不過這批化石出自志留紀晚期,距離有颌魚出現已經有比較長的時間了。但這次發現激勵了大家繼續在周邊區域尋找,過了一年,2020年時我們就在附近找到了志留紀早期的無颌魚化石。

很快,到了2020年10月份,我們就找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有颌魚化石,也就是我們這次發布的成果之一。

其實我們後來也很慶幸,團隊成員在打鬧時發現的有颌魚化石屬于粉砂岩,質地很像粉筆,當時也在下雨,如果我們晚到了一些,化石可能就化為粉末泥漿了。

記者:找到化石後,如何确認它屬于有颌魚呢?

朱幼安:這些化石非常小,我們要把化石拿到顯微鏡下,用鋼針一點點進行清理,每次剔掉一粒沙子大小的圍岩,然後反複觀察比較這些化石的細節,尋找和确定其是否具有有颌魚類标志性特征,确認這些化石是否為有颌魚。

記者:這次發現的部分有颌魚都有非常中國風的名字,比如沈氏棘魚、梵淨山魚、秀山魚等,這些名字是如何命名的?

朱幼安:這是希望能夠通過命名,向世界傳播一些我們中國的文化。在我們的研究中,志留紀的一些時代分期,都是用英國威爾士的地名命名的,我雖然沒去過威爾士,卻對那裡的很多小鎮的名字如數家珍。這次我們用梵淨山、秀山等地名,土家這樣的民族名命名發現的魚類,就是希望國際上更多人能夠借機了解一下中國的地名和背後的文化。

沈氏棘魚得名于文學家沈從文先生,我們發現沈氏棘魚的地方位于重慶、湖南交界處,臨近邊城古鎮,再加上朱敏老師很喜歡沈從文的作品,我們就把這種魚命名為沈氏棘魚了。

是哪個專家說人類的祖先是魚類(人類的祖先是條魚)3

人類祖先曾不足3厘米長 曾是1米長的“海蠍子”獵物

記者:能夠從你的視角來想象一下,4.4億年前,這次發現有颌魚的地方大概是怎樣的景象。

朱幼安:那個時候,從四川、重慶到江蘇南京都是一片海,由于河流彙入,帶來了很多養分,這裡有充足的浮遊生物,這些浮遊生物也是魚的美食。因此這裡生活了很多的有颌魚和無颌魚。

但這片海很淺,往往隻有幾米深,魚一般都很小,我們這次發現的有颌魚化石最長的不到3厘米。當時這片海裡還生活着“海蠍子”,屬于螯肢動物,體長可達1米左右,用鉗子等捕食我們的祖先,我們的祖先整日生活在這些“海蠍子”的陰影之下。

但有颌類動物有巨大的演化優勢,這意味着它們能适應更多的環境,有着更好的發展潛力。事實就是,過了大約1000萬年,有颌魚中有些就已經成為了當時地球上的頂級掠食者了,這個地位延伸到它的後輩霸王龍,也一直延伸到我們人類。

來源 | 北京青年報

責編 | 梁澤銘

編輯:

來源:北京青年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