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摘抄及感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12 02:40:59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摘抄及感悟(王陽明20種人生智慧)1

01

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02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隻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産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隻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态。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随而來的,還有内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内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潇灑自在。

03

回歸簡單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語誠然。顧後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這種看法是正确的。隻是後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為學問,這正是“道在迩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内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态度。與其困在财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04

做人要“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複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誠”有從工夫上說的。誠為心之本體,要恢複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工夫。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隻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态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05

至誠勝于至巧

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唯有天下的至誠,方能确立天下的大本。著名翻譯家傅雷曾說:“一個人隻要真誠,總能打動人,即使人家一時不了解,日後便會了解的。我一生做事,總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還是坦白。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隻要态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摘抄及感悟(王陽明20種人生智慧)2

06

一念抱持,成聖之要

隻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聖神,亦隻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隻要念念不忘存養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心自然會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把凡胎修煉成了聖胎”。時刻把天理記在心裡,逐漸達到精美、弘大、神聖的境界,也隻是從這一意念不斷保存發揚開來的。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王陽明告訴我們,隻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标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結果。

07

應好是而惡非

良知隻是個是非之心,是非隻是個好惡,隻好惡就盡了是非,隻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良知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僅是個好惡。明白好惡就窮盡了是非,窮盡了是非就窮盡了萬物的變化。

王陽明的心學尤其注重個人自身的道德修養,認為“良知”作為人内心的是非準則,具有知善去惡的能力,人們能夠憑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惡。也就是說,一個人發自内心的道德修養,會影響他的言語、行為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小則影響他在利益與仁義之間的取舍,大則影響他的人生道路是荊棘坎坷還是一片坦途。

08

君子如玉亦如鐵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饑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饑而求食、渴而求飲,哪來好名的功夫?

謙謙如玉”與“铮铮若鐵”,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君子人格的兩種特質。當今之世,紛繁複雜,在不同的時候需要運用不同的品質。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講究方圓之道,既養铮铮鐵骨的一身正氣,處世有底線,為人講原則;又取謙謙如玉的圓融為人,包容四方。如此,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間遊刃有餘。

09

去做才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不是他隻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人的一生難免有很多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過于“子欲養而親不待”。當有一天我們募然發現,父母已兩鬓斑白,此時才孝敬他們,我們會錯過無數時機。甚至當雙親已離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卻已盡孝無門,這将成為永遠無法彌補的憾事。

10

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棄。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屬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來。

随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同時精神也越來越與自己的心靈分離,人們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得以纾解、提升?王陽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态來為人處世,不要讓所遇之物成為心中羁絆,不做聲色貨利的奴隸。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後的一種平和。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摘抄及感悟(王陽明20種人生智慧)3

11

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活在世上,做什麼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隻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于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内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隻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的功夫。

12

榮辱毀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複以草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别?你想賞花,即以花為善,以草為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為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産生的,所以從形體上着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是非善惡,隻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煙雲,得而失之、失而複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缭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13

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隻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亂心才能得以調伏。磨到最後,就是境界現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隻要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便不會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與世間的事業。

14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隻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你如果對色、财、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鏟除了,完完全全隻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别的呢?

15

要活得輕快灑脫

吾輩用功,隻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複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我們做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捷便易啊!

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這是内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處處受其牽累。擺脫這些,就是王陽明所說“減”的功夫。減到最後呢?就是回歸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簡單的,因為是輕快的,灑脫的。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摘抄及感悟(王陽明20種人生智慧)4

16

路,盡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

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内心的願望就會被忽略,心中的夢想就會被埋沒,即使走得很順暢,卻不真實,因為少了太多的嘗試——哪怕是失敗,以及少了太多緣于親身經曆的深切體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膽嘗試,在實踐中體悟一份真正屬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17

自省才能自明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隻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學習應該返身自省。如果隻去指責别人,就隻能看到别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别人?

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就像拿刀親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難,但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去面對它,卻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卻是根除毒害的唯一辦法。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就能得到人們更大的尊敬。

18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心中若裝滿了驕傲,便很難聽取忠告,吸取經驗教訓,長此以往隻會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飄飄然,擺不正位置、找不準人生支點,駕馭不好生命之舟。怎樣自明?就需要做好對自己的省察,孔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王陽明說,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麼愚蠢也會變成聰明,柔弱也會變成剛強。人貴有自知之明。

19

嘴巴閉關,身體力行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用言論诋毀他人,這種诋毀是膚淺的。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隻是誇誇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诽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你以為所有讓自己不舒服的事,都是由于别人和環境,其實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太窄,容量太小,修身太淺,德性不深。所以把向外的眼睛收回來吧,盯在自己的心上。就算世界我們無能為力,我們的心也可能放開而坦然從容。心坦不坦然、從不從容,也本是心自己的事。

20

世間磨難,皆是砥砺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現在,天下的人都在議論我,如果能因此為善,那麼,都是在與我砥砺切磋,就我而言,不過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進德。

人間是道場,淤泥生蓮花。這是一種心态,一種态度,也是一種境界。


來源:騰訊新聞客戶端“大道知行”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