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立冬北方吃餃子和南方吃什麼

立冬北方吃餃子和南方吃什麼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1 17:15:07

立冬北方吃餃子和南方吃什麼(立冬民俗吃餃子補耳朵)1

1.補冬:冬季進補增強體質

冬天進補,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為了适應氣候季節性的變化,調整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以抵禦寒冬,全國各地在立冬日紛紛進行“補冬”。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冬天是對身體“進補”的大好時節,俗稱“補冬”。閩南地區家家殺雞宰鴨,并加入中藥合炖,以增加香味和營養素;也有的把西洋參或高麗參切片,包在雞、鴨肫之中縫好合炖,讓小孩子吃了長身體;有的用黨參、川七合炖,以使骨骼健壯。總之,大家都是想方設法大力進補。出嫁的女兒給父母送去雞、鴨、豬蹄、豬肚之類營養品,讓父母補養身體,聊表對父母的孝敬之心。在立冬時補一下,是為了适應氣候季節性的變化,調整身體素質,增強體質以抵禦寒冬。

2.養冬: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萬物皆生于春,長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也亦之。”也就是說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浙江地區将立冬稱為“養冬”,要吃各種營養品進補,這天要殺雞或鴨給家人補身體;也有吃豬蹄進補的,說是吃前蹄可補手,吃後蹄可補腳。在台灣基隆,稱立冬為“入冬”,當地的習俗為殺雞鴨或買羊肉,加當歸、八珍等補藥共炖;也有的将糯米、龍眼幹、糖等蒸成米糕而食。冬令進補不僅能調養身體,還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3.吃甘蔗、炒香飯:嶺南特色

入冬進補是深谙養生之道的汕頭人的“傳統節目”。立冬日,汕頭人還少不了甘蔗,潮汕諺語說:“立冬食蔗不會齒痛”。據說這一天吃了甘蔗,可以保護牙齒,也有滋補的功效。

立冬時節除了吃甘蔗之外,嶺南有些地方還保持着吃“香飯”的習俗。立冬日,用花生、蘑菇、闆栗、蝦仁、紅蘿蔔等做成的香飯,深受潮汕民衆喜愛。營養價值豐富,口感濃郁香脆的闆栗,是炒香飯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潮汕地區俗諺說“十月十吃炣飯”,潮汕有的地區立冬還有吃“炣飯”的習俗,這種食俗在遠古時期就有了。10月初是新米上市的時候,加上當時的白蘿蔔、小蒜、新鮮的豬肉等,一道簡單美味的炣飯就做成了。據介紹,“炣”是指烹饪的方式,指用火燒,它體現了潮菜豐富的烹饪方式。

4.吃鹹肉菜飯:江南的風俗

蘇州人傳統的風俗,過了立冬,該是品味鹹肉菜飯的時候了。屆時,蘇州的家家戶戶都要燒上兩三回鹹肉菜飯嘗鮮,其熱衷程度僅次于五月端午裹粽子吃。鹹肉菜飯用正宗霜打後的蘇州大青菜及肥瘦兼有的鹹肉,以及蘇州白米精制而成。過去蘇州人家燒鹹肉菜飯非常考究,都在磚竈上燒。磚竈是用磚砌成的燒稻草的竈頭。竈上有根長煙囪穿過屋面,其竈頭拔風性能好,火候可根據柴薪多少進行調節,燒出的鹹肉菜飯又香又糯。鹹肉菜飯色澤十分豔麗,鹹肉紅似火,青菜鮮碧可愛,米飯雪白味鮮香,風味獨特,食之令人胃口大開,欲罷不能。

5.吃餃子:補補耳朵

在北方,立冬吃餃子已有上百年的曆史。餃子有“交子之時”的意思,除夕夜吃餃子代表新舊兩年的交替,而立冬則是秋冬季節的交替,所以也有吃餃子的風俗。另外,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來,冬天到了天涼了,耳朵暴露在外邊很容易就被凍傷了,因此,吃點長得像耳朵的餃子,補補耳朵,這可是家裡人對親人最貼心的關懷了。

6.掃疥:殺死身上的寄生蟲

疥瘡是由于疥蟲感染皮膚引起的皮膚病,本病傳播迅速,疥瘡的體征是皮膚劇烈瘙癢(晚上尤為明顯),而且皮疹多發于皮膚皺褶處,特别是陰部。《諸病源候論》雲:“疥者,……多生于足,乃至遍體。……幹疥者,但癢,搔之皮起幹痂。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内瘸蟲。以皮膚皺褶處隧道、丘疹、水疱、結節,夜間劇癢,可找到疥蟲為臨床特征。”疥瘡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的疾病。疥瘡的傳染性很強,在一家人或集體宿舍中往往相互傳染。疥蟲離開人體能存活2~3天,因此,使用病人用過的衣服、被褥、鞋襪、帽子、枕巾也可間接傳染。性生活無疑是傳染的一個主要途徑。

上海人有在立冬時“掃疥”的習慣。明代,民間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稱為“掃疥”。民初胡德編著《滬諺外編》上卷也曾記錄說:“立冬日,以菊花、金銀花、香草,煎湯沐浴,曰‘掃疥’。”華北、華中一帶,冬日天冷,洗澡不便,疥蟲、跳蚤等寄生蟲便乘機在人身上繁殖起來,皮膚病也容易流行、傳染,上海人在立冬這天洗藥草香湯浴,正是希望一舉把身上的寄生蟲全部殺死洗幹淨,整個冬天不得疥瘡。

7.腌菜:立冬腌菜正當時

立冬剛過,正是制作腌菜的好時節。立冬這天有的地方會祭拜地神,表示歡迎冬天的來臨,更把初熟的新鮮蔬菜加以腌藏,以備冬日之需。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九形容當時汴京人在十月立冬時忙着腌菜的情景說:“是月立冬,前五日,西禦園進冬菜。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車載馬馱,充塞道路。”立冬腌菜正當時,愛吃腌菜的你不妨學一手。

8.吃糕:冬季的特色美味

在立冬的時候,各地的食俗不一,在陝北、山西一帶盛行吃糕。在中國大江南北很多地方都吃叫作“糕”的食物,但各不相同。這裡的糕用的材料叫作軟谷和黍子,碾去皮後,軟谷的稱之為小黃米,黍子的就叫大黃米,淘洗幹淨,加工成黃米面,略摻水後上鍋蒸熟,出鍋後,乘熱可以包上糖、豆餡、酸菜等放入油鍋中炸,叫作炸糕;将包好的糕在放少量油的鍋中煎制,叫作煎糕;也可以蒸出來後直接食用,并輔以豆面蘸着吃,叫作面惺糕。當然,也可以像吃著名的蔚縣毛糕那樣蘸菜湯吃。雖然名稱和做法各不相同,但是都代表了中國的一種食俗文化。

随着社會的發展,人們都是到街上去買,很少有人會自己做了。山西有“三十裡莜面,四十裡糕”的說法,糕這種東西吃了特别耐餓,又便于貯藏,是農村冬季少不了的食物。一次做很多凍起來,平時吃的時候放在鍋裡蒸熱,外出或下地幹活時帶上它,餓時攏把火烤着吃,既填飽了肚子又烤暖了身子。

在閩南地區,立冬日會吃用糯米做的麻糍糕,這是一種用糯米、白糖、花生粉做的甜品。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無錫則盛行吃團子。立冬時節恰逢秋糧上市,用新糧食做成的團子特别好吃。其中鄉下以自己做團子為主,而城市人則買現成的。團子的餡有豆沙的、蘿蔔的、豬油的,尤其是用醬油做成的餡,味道特别好。

9.祭祖:緬懷先人

立冬,秋糧一入庫,便是遼甯本溪地區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季節。滿八旗人家稱燒葷香。燒葷香要大操辦5~7天,宰三口豬。第一口豬祭天,第二口豬祭祖,第三口豬祭歪梨媽媽。一般農家3~5年才能籌辦一次燒葷香的還願香。而燒太平香則是差不多一年一次,不宰豬而是以雞代替,中等人家宰21隻雞,一般人家宰7隻雞,稱為燒素香。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别生疏的感情。

居住在新賓地區的滿八旗、漢軍八旗人家,将燒香祭祖通稱為唱家戲。漢軍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是十分熱鬧的祭祖儀式,其中唱、念、做、打俱全,特别是虎神裝扮得活靈活現,翻滾跳躍,能者可穿房越脊,在房脊上滾動、翻動。還有光着腳穿着一層布的虎爪,跑跳着登刀(是在高梯子上一層層綁上鍘刀)而上房脊。看熱鬧的人從十裡八村紛紛而至,一飽眼福。觀衆不但飽觀跳虎神的全貌,而且可看到擺腰鈴、頂水碗、耍鼓絕活,即頭頂水碗,兩臂上伸支起鼓來團團轉,兩臂彎曲、手腕端平、食指各挂一鼓旋轉,甩起腰鈴、鹞子翻身接鼓打在點上。同時還能看到霸王鞭的各種翻滾跳蹦,鯉魚卧蓮,一支花棍玩耍于手掌、手背、左肩、右肩、左膝、右膝上,二郎擔山、腳踢花棍、轱辘毛就地十八滾、站打四面、卧打八方,這條棍花樣繁多,為此亦稱花棍。一般三鼓神匠可打三十九節,精悍神匠能打五六十節。漢軍八旗人家“燒旗香跳虎神”是吸引觀衆的大好家戲。滿八旗“燒葷香”5~7天,這種燒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

在中國人心目中,“冬至”更似一個含蓄的美好祝福,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動,是對先人的緬懷,因而顯得更加溫馨且相對低調。

10.迎冬:皇族的儀式

《後漢書·祭祀志中》:“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車旗服飾皆黑。”在古代,古人以冬與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故于立冬日,皇帝有出郊迎冬的儀式,并賜群臣冬衣、撫恤孤寡。立冬前三日掌管曆法祭祀的官員會告訴皇帝立冬的日期,皇帝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當天,皇帝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皇帝要大加賞賜,以安社稷,并且要撫恤孤寡。

11.吃倭瓜:洗滌腸胃

在天津一帶,立冬節氣曆來有吃倭瓜餃子的習俗。倭瓜即南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台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與夏天吃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蒜吃,别有一番滋味。其實倭瓜本身性味甘溫,有健脾消食、蕩滌腸胃的作用。

12.燒葷香:莊嚴肅穆

東北滿族同胞聚集地在立冬這一天有燒香的習俗。立冬過後,秋糧入庫,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在頭三天“磕面子”,家庭主婦親自操作,不擦脂粉,就連雪花膏也不抹,洗臉隻用熱水,為了将手洗淨可用面堿洗手,其他女眷同樣如此效仿。這種燒香遵照“薩滿教”原始規矩,莊嚴肅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