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裡有很多古人傳下來的農諺、俗語,其中有些是和生活相關,有些則是農事,或者是天氣息息相關。
而這些諺語,多數都是古人經驗的總結,在過去還是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現在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農諺因為不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了,所以就逐漸被人淡忘了。
但是也有極少數的農諺,即便是到了今日依然影響很深遠,許多的農民對它更是深信不疑。比如今天筆者要和大家聊的這句“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五月十三這天一定會下雨嗎?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農諺“大旱小旱,不過五月三十”是啥意思?相信很多在農村長大的朋友們,以前都有聽說過這句諺語,并且不少人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對它還是深信不疑的。
這句諺語的字面意思是說不管是大的旱情,還是小的旱情,往往到了農曆五月十三這天了,它就會得到緩解,因為這一天往往都會下雨。
在有些地方也說成是“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意思是說就算是出現了三年一遇的大旱情了,但是也不要忘了五月十三這天。
因為這一天一般不會讓人失望,或多或少都會下點雨。如果這一天下雨了,就預示着旱情結束了,後面會是風調雨順。但如果五月十三這天沒有下雨,那就可能旱情還會持續。而在古代的時候,這天如果沒有下雨,古人就會一起想辦法去祈雨。
類似的說法還有“不怕五月十三漫,就怕五月十三斷”,它的意思就更誇張了,說的是哪怕五月十三發大水也沒有關系,可怕的是這天一滴雨也沒有下。
因為古人的經驗是五月十三這天下雨了,後面的雨水就很充足,因為雨期提高到了。而如果五月十三到了還沒有下雨,那雨期自然推遲了,可能在後面還會出現旱情。
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年到了農曆五月十三這個期間,基本都會下雨的。就算前面出現了旱情,有較長一段時間沒有下雨,可是到了五月十三前後基本都會降雨。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五月十三這天是什麼日子呢?
五月十三有何特殊之處?在民間關于五月十三這天也有很多的傳說,在河南一帶五月十三這天也被稱之為“雨節”,也就是掌管天下雨水的神仙過的節日,所以會下雨。而在河北地區則流傳着這一天是皇帝的生日的說法。
當然了,更多的地方的傳說則是和三國時期的關羽有關。關于長被害以後,玉皇大帝封他做了神仙,專門掌管天下的風雨。有一年一個妖怪就嫉妒關羽,趁它外出後妖怪興風作浪,導緻很多地區長時間都沒有下雨了,甚至連大河小河的水都幹了。長時間不下雨,而這個期間農民又要種植農作物,就連一些之前種植的莊稼也快旱死了,于是老百姓紛紛到關帝廟裡求雨。
關羽知道以後非常的氣憤,于是在五月十三這天就開始磨刀,準備斬妖除魔,為民除害。因為磨刀也需要雨水,關羽就降下了一場大雨,于是在民間就有了“大旱小旱,不過五月十三”這種說法。
其實這句諺語也不是說農曆五月十三這天一定就會下雨了,它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告訴我們“凡事都會有個極限”。而之所以在農曆五月十三這個期間會下雨,這個也是古人長期觀察所發現的一個自然現象。
因為農曆五月十三一般都是在芒種節氣前後,芒種節氣就是一個反映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過此即失效。民諺“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之所以在芒種節氣前後會出現降雨天氣,那也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因為芒種節氣以後雨季就來了。雖然天氣是變化莫測的,但是它們還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一般到了農曆五月十三這個期間,雨水就明顯增多了。
像南方一些地方這個時候就進入到梅雨季了,汛期也如約到了,雨水自然增多。北方地區到了這個時候也開入夏了。一般夏季的特點就是氣溫高了,降雨也多了。因為随着北方濕氣的不斷南下,遇到了南方的高溫幹燥天氣,這樣冷熱氣團在空中相遇了,濕氣遇熱就會液化為水,于是就形成了降水。
其實在民間還有很多一些特殊日子預測天氣的農諺,比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的準确性也很高。它的意思是說如果農曆八月十五這天晚上是陰雨天,那麼第二年的正月十五還可能會有降雪天氣。
另外還有“收秋不收秋,單看五月二十六”,它的意思是說秋收作物的收獲如何,從農曆五月二十六這天的天氣也可以預測了。如果這一天下雨了,就意味着糧食會大豐收,相反這一天是大晴天,可能糧食的收成就會受影響。
這些俗語都是古人農耕過程中長期觀察的結果,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在過去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就是他們預測天氣的“法寶”。
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倒是很期待農曆五月份少下點雨的,因為在民間還有“有錢難買五月旱”的說法,意思是說在農曆五月份适量少下一點雨更好。
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小麥是很重要的農作物,而在農曆五月份就是麥收季節,下雨就會影響小麥的收和曬。在當時收割小麥全靠人工,整個麥收要持續近一個月。而小麥晚收割一天就會因為掉粒而減産,如果遇到下雨天還會因為來不及晾曬而發黴。
但是現在機械化普及了,而且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純依靠天氣吃飯了,所以這些農諺也過時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