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11月7日,立冬,冬天的第一個節氣到來了。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在古人傳統的季節劃分中,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立冬,冬三月之始。所以自古以來,人們就特别重視立冬這一節氣,視其為冬季的開始。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意為在這個節氣,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所以是“萬物收藏”,開始規避寒冷。
“此時,天氣不會太冷,要到冬至節氣後的‘數九’之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寒冷。”民俗專家劉孝昌介紹道,成都從立冬過後到小雪的節氣之間,還經常會出現晴天,陽光溫暖的讓人心曠神怡。“立冬未入冬,每當無風的時候,天氣還是暖洋洋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立冬時節祭先祖
古代社會重視的節氣之一
立冬,古代社會的“四時八節”之一,自古備受人們的重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也是享受豐收的季節。于是在古代民間,人們在這一日有祭祖的習俗,向先祖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更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而據古籍《呂氏春秋·孟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古時天子會在這一日行出郊迎冬之禮,并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
而在立冬前後,還有一項傳統節日曾在老成都的歲月中熱鬧登場過,那就是——牛王節。據劉孝昌介紹,立冬前後恰逢農曆十月初一的“牛王節”。自古以來,“牛”一直是傳統農耕文化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形象,被古人認為是勤勞、敦厚的代表。而在四川這片土地,也有着崇拜牛神的傳統,其中成都的地标牛王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最能顯示蜀地人民對于牛神的崇拜。
“舊時成都城内最出名的牛王廟,始建于牛王節最流行的清朝,就在東門外的牛王廟街。康熙七年(1668年),相傳當年成都鄉間爆發牛瘟,四川巡撫張德地帶頭捐資,修建了這座牛王廟,并鑄造了鐵牛一頭供奉,牛的全身被摸得透亮。”劉孝昌說到,舊時成都每逢春節還會有人售賣《春牛圖》,可見這片土地上人們對于牛的喜愛。時至今日,牛王廟仍是成都的有名的地标之一。
“于是在立冬前後的牛王節,舊時的官員、周邊的農人也會來到牛王廟,祭祀牛神,祈禱來年春耕的順利。”劉孝昌說到,老成都城郊養有水牛的農戶,在這一日,農人用新糯米舂成糍粑,扯兩坨挂在水牛的牛角尖上,還會将牛引到水邊,讓牛臨水自照。“當下,水牛已經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了。”
立冬要“補冬”
“糯叽叽”的糍粑舂起來
舂糍粑(圖源網絡)
俗話說,“立冬補冬,補嘴空”。在古代,農家們辛勤勞動了一年,總要利用立冬這一天休息。更要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是為“補冬”。但在劉孝昌的記憶中,昔日在立冬節氣前後,成都城鄉之間還有一件大事要進行,那就是——舂糍粑。
“到了舂糍粑的時候,要在先前一兩天将新糯米浸泡,再用清水洗淨後,把糯米放在大甑子裡,用大火蒸熟。又把蒸熟的糯米倒入石槽裡,用木槌或者是長圓形的鵝卵石,舂成軟綿柔韌、有醇香味兒的糍粑。”劉孝昌描述到,每到糍粑剛剛舂好的時候,家中的婦女們總要揪上十來粒湯圓大小的熱糍粑,放在碗裡撒上噴香的、炒熟的黃豆粉和芝麻,再舀上兩三勺紅糖水,給娃娃們吃進嘴裡,一整天都是甜滋滋的。
餃子(圖源網絡)
而在中國北方地區,立冬節氣自然是要吃餃子的。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立冬之後,應注意順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保證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更要及時增添禦寒的衣物,更趁着有晴天的時候多曬曬太陽。”劉孝昌說到,在飲食方面,可以遵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可選擇食用些羊肉、豆類制食品。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其實,冬季也是享受豐收的季節,此時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的狀态。所以趁着冬日将至,趕緊休養生息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