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師正在創作工筆牡丹畫。(□記者趙念東報道)
大碼頭葦編非遺項目傳承人徐尊霞制作粽子提籃。(□記者李明報道)
饴山琉璃品牌主理人劉鐵柱設計的各種琉璃器皿。(□記者李振報道)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擦亮“山東手造”品牌。“山東手造”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一針一線、一釘一鉚之間不僅穿聯着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着産業發展的新活力。
近日,記者走訪淄博、菏澤、東營等地,發現不少手造企業、手造工匠、地方政府都在開展創新探索,想方設法增加手造附加值。他們路徑各異但努力方向一緻——将山東手造變為一把實現促進群衆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金鑰匙”。
告别單兵作戰,一支筆一年畫出6億元
菏澤市巨野縣麒麟鎮十裡鋪村,看上去與魯西南普通的鄉村别無二緻,但推開村民的家門,卻是另一番天地。
堂屋就是畫室,專業的工作台上,六尺宣紙平展鋪開,村民馬凡葉趴在桌前,手上的兩隻毛筆輪番上陣,精描細畫間,一朵粉色的牡丹花在筆尖綻放,活靈活現。
“這幅工筆牡丹,我自己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馬凡葉暫擱下筆。這位有着15年畫齡的農民畫師十幾年前因事故失去了右腿,幹不了重活的他進入巨野縣書畫院學習繪畫,經過兩年磨煉,開始單獨接單作畫。
裝飾畫靠單打獨鬥難以立足。“有足夠的産能才能接到訂單,在市場上打出品牌。”2018年,馬凡葉回到村中成立工筆畫工作室,向村民提供工筆畫培訓,已培養了數十名農民畫師。工作室還簽約了十幾名畫師,他們統一完成訂單,年可産牡丹工筆畫1000多張。
規模創造效益。在巨野縣,像十裡鋪村這樣的繪畫專業村就有50個,繪畫專業鎮4個,基層畫院44家,書畫培訓機構160餘家,全縣已有15000餘人從事創作、銷售、裝裱等書畫産業,在全國建起600餘個銷售網點,年産值近6億元。很多村民靠繪畫蓋起了樓房,開上了轎車,十裡鋪村的殘疾畫師王彩領一年能“畫”出5萬元。
生産規模的擴大,離不開充足的人手。在許多地方,手造企業想方設法增加工匠數量。
“縫兒再編小一點。”4月13日上午,位于廣饒縣大碼頭鎮央上四村的大碼頭葦編非遺館工作室裡,6個學員坐在馬紮上練習葦片編制,徐尊霞目光緊盯她們的雙手,不時叮囑幾句。
“她們都有葦編的基礎,集中培訓兩三天,回家就能編織簡單産品。”徐尊霞,47歲,大碼頭葦編非遺項目傳承人,山東黃藍彙工藝品有限公司葦編技術總監,去年她完成的大碼頭葦編“紅船”一舉奪得全省工藝美術創新獎金獎。而眼下,她最要緊的任務就是教技術、帶學員。
徐尊興,徐尊霞的弟弟,山東黃藍彙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他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基本都是聯系訂單的。”按下結束通話的紅色按鍵,他感歎:“不愁沒訂單,愁的是來大單。”
為黃藍彙供貨的工人基本都是周邊村鎮的婦女,有100多人,月産能滿打滿算7萬件。前幾天,一位外地客商聯系徐尊興,想訂購27萬件葦編月餅盒,但必須在3個月内交貨。“現有人員一天不停,一人一天至少完成30件才可能完成訂單。”徐尊興盤算了許久,怎麼算都沒法按時交貨,最後隻能忍痛放棄。
為此,徐尊興正考慮在計件工資的基礎上推出獎金激勵,一定時間内出貨量達到指定數額後,就可以得到額外的獎金,“希望能吸引和激勵更多人留在葦編行業”。
當地政府也在想方設法幫助他們。東營市巾帼雙創示範項目對大碼頭葦編進行支持,鼓勵他們包工包料培訓周邊村鎮婦女;鎮婦聯多次邀請徐尊霞去社區舉辦培訓講座。“最核心的葦編技術基本都掌握在徐尊霞手上,雖然她也在盡力傳授技術,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需要給她配備得力的培訓助手。”這些日子,大碼頭鎮婦聯副主席劉姣姣一直忙活着為徐尊霞尋找助手。“全鎮有7個社區,首批計劃在每個社區挑選1名葦編基礎較好的婦女跟随徐尊霞學習,而後由她們在每個社區繼續培訓學員。”她說。
手造企業做大做強,對産業的配套支持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淄博市博山區,工人們将幾支數米長的金屬蓮花擡進山東金祥琉璃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院内,金祥琉璃總設計師袁世祥彎腰仔細檢查部件的曲度、焊點,用手輕輕一拍,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是我們為‘荷荷美美’景觀項目特别定制的不鏽鋼組件,屆時會把琉璃制成的花心、花瓣安裝在這套組件上。”袁世祥拿出一根長約80厘米的螺杆比量着。組件的花苞、花萼無法使用機械加工,必須手工完成。“一般做建材不鏽鋼的企業幹不了。”他坦言,這需要工程師能夠看懂圖紙,彎曲的花苞、葉片,需要工人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經過半年左右的尋找溝通,終于在淄博找到了一家企業,曆經三次修改最終拿出了成品。
“這根螺杆專門從廣州定制。”袁世祥把螺杆小心抽回。從尋找廠家到溝通需求再到收貨,花了幾個月時間。“如果項目對時限要求緊,這樣的效率就難以保證了。”
出色的燈光映襯,能讓白天平平無奇的琉璃裝置在夜間幻化為令人驚豔的仙子。因此在承接重要的景觀項目時,淄博愛美琉璃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雲浩往往需要從全國調集資源:北京的調光公司,廣州的燈光公司,唐山的安裝公司,哪怕一張可撕标簽也需要從南方定制。“如果配套企業能在身邊,成本會大幅下降。”他坦言。
配套企業不會隻為了服務某一家或是某幾家企業。在南方參觀學習期間,孫雲浩發現,佛山馬賽克産業規模全國居前,其秘密在于抱團發展——企業之間共享訂單,訂單越接越多,越接越大;需求多了,配套自然就更加完善,發展也能步入良性軌道。
嫁接日常生活,貼合中國消費者需求
淄博一家琉璃企業的庫房裡,小山一樣的紙箱整齊堆疊。博山區陶瓷琉璃行業服務中心主任劉波打開一個紙箱,拿出一個大肚子、帶一根長嘴的琉璃制品。
“這是澆花器,主要面向歐美市場。”劉波說,歐美國家園藝消費基礎深厚,澆花器、喂鳥器、鳥屋等園藝産品需求量很大。同時,他們對塑料制品嚴格限制,消費者大都會選擇可回收再利用材質的産品。随着消費水平和審美需求的提高,琉璃制品在色彩上的多樣性豐富性赢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睐。“像這樣一家企業,僅美國的澆花器訂單,一年就能達到600多萬元。”
600多萬元的澆花器訂單蘊藏着手造創富的幾個秘訣:延展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堅定走環保之路,不斷提升審美價值。
2008年從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玻璃藝術專業畢業後,劉鐵柱就在博山從事琉璃設計研發生産工作,他的目标就是推出更多中國消費者喜愛的琉璃産品。
當然,所有的創新之路都不平坦。
“我從2012年開始設計實用類産品,第一次做了100套茶杯,隻賣出了1套。”10年探索路,劉鐵柱總結出一條教訓:從材質到設計再到應用場景,必須貼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走進劉鐵柱的工作室,目光很自然被一組鑲嵌着金屬線條造型精緻的杯盤所吸引。“這隻琉璃杯采用了德國器皿玻璃配方,耐高溫,可以用來作茶具。”他舉起茶壺,熱水注入琉璃杯,外壁滾燙而杯子完好如初。琉璃茶具較玻璃成本更高,針對的消費群體也與一般茶具不同,因此,他在設計上使用了國人喜愛的金銀等貴金屬,有針對性地滿足消費者的差異化需求。“售價在700元一隻,但高端市場反應很好,2個月做一批,3到4個月就能完成全部銷售。”他說。
愛美琉璃的車間外,一堆堆破碎的琉璃殘件見證着孫雲浩“色彩試驗”的不易。關注到一些運用國際流行色的手工藝品得到國内客戶的認可,這些年,孫雲浩開始嘗試将進口顔料引入傳統琉璃制作。“隻用一種紅色時,需要調整透明色與紅色匹配;如果再加入藍色,膨脹系數就會改變,很可能導緻成品開裂;如果顔色更複雜,得到一件完整的作品簡直難上加難。”
現代生活,變化日新月異,需求層出不窮,為手造拓展了巨大的創新空間。看到居住環境從平房到樓房,消費者對收納的需求更強烈,徐尊興推出了多種尺寸、不同用途的收納盒,市場反響良好;幹花花瓶、髒衣籃、購物籃等适應城市生活的新物件也成為他們的主打産品。随着比賽、評獎活動日益增多,市場對獎杯類産品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袁世祥設計的琉璃獎杯一年的産量就可達到20萬隻。
“當啷”一聲,黑白相間的琉璃杯掉落在鋪着地磚的地面上,一旁的鹦鹉吓得直撲閃翅膀,杯子卻完好無損。袁世祥從地上撿起杯子輕輕拂拭,“這是第一批鋼化琉璃餐具試驗中,唯一留下來的一隻。”
融入日常生活,手造的創新腳步也在邁進之前沒有進入的領域。餐具,此前可稱得上是琉璃的“禁區”,由于需要頻繁清洗,如果用琉璃做餐具,清洗時稍微磕碰就可能導緻破碎。去年10月,袁世祥開始研發鋼化琉璃餐具,确保餐具從0.8米—1米的高度跌落還能保持完好;即便摔碎了,也不會像一般的瓷碗瓷盤一樣變成尖銳的碎片,而是碎成細小的顆粒,對使用者更安全。“目前這一系列的産品已進入全面試驗階段。”袁世祥的目标不僅是耐摔的杯子,還要制成整套的鋼化琉璃餐具,“打造現代的‘琉璃宴’”。
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适合手造深紮根、發新枝的地方無疑還是滋養它的土壤。在大碼頭葦編非遺産業項目基地裡的3畝地上,杞柳枝從土裡拱出半拃,展開幾片翠綠的柳葉。“等長到一米半左右,就可以拔出來編織了。”徐尊興擡手指向柳田另一側,三個一人高的“花瓶”正穩穩地長在地裡,走近細看,花瓶正是柳條編成。黃河口鹽堿地多,外來的綠化作物很難在本地成活,徐尊興采用本地植物杞柳,應用葦編工藝制成活體杞柳花瓶,可以應用于當地的綠化景觀造型,眼下已進入試種推廣階段。
踏準時代節拍,老手藝也能加速跑
打開孫雲浩的手機,抖音、小紅書等年輕人喜歡的App一字排開,那裡是他新的靈感來源。
“設計思路要轉變,要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孫雲浩打開一張手機裡保存的圖片,“我們推出一款帶有本地花卉圖案的琉璃杯,使用者在品茶的同時還能賞花,設計思路就是來自于社交軟件上網友的分享。”
老手藝要赢得市場,得踏準時代的節拍。如今,沖着熱門IP,很多年輕人願意花幾百元甚至上千元去買一個樹脂或是亞克力制作的人偶,琉璃為什麼不行?孫雲浩發現了這一年輕人的消費喜好,與相關企業合作,着手設計開發手辦類琉璃産品。
在徐尊興位于廣饒縣辛莊子村的工廠,一堆堆的蘆葦間,擺放着一台嶄新的機器,這是徐尊興自主研發的蘆葦分片機。
手造之精華在于“手”,一針一線、一釘一鉚皆為物件注入獨特的靈魂。手造的大規模量産單靠雙手很難實現。如何利用機械設備提高生産效率,而又不破壞手工制品的原汁原味,是擺在很多手造從業者面前的難題。
“可以适當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在原材料預處理環節替代人工,編織環節還是保留原始手段。”徐尊興說着,将一根蘆葦稈塞進進料口,瞬間,出料口像射箭一樣彈出均分成4瓣的葦片。以往,劈分蘆葦稈完全由人工完成,加工效率低,而且成品粗細不一,采用了分片機後,效率可以提高5-6倍。
徐尊興還不滿足。現代消費者對床品的需求是柔軟細膩,但傳統的葦席質地較粗糙,如果讓年輕消費者接受葦席,就得對葦片進行精細打磨。他又開始研究蘆葦抛光機。
手造的現代化改進過程中,困難也不少。徐尊興最初設計的抛光機是上下兩個鐵輪對葦片碾壓抛光,但遇到突出的骨節,葦片容易斷裂。是傳統給了他靈感——聯想到以前老人們碾糜條用石磙子在土地上碾,徐尊興調整思路,把底層的鋼輪變成柔軟的膠輪,既保證了壓力又增加了彈性,提高了葦片的光滑程度。“葦片的細膩程度還要進一步提高。”拿起一根葦片在手掌摩挲,徐尊興說,抛光機還要再改進下去。
不僅在生産環節,手造銷售也能向現代手段借力。金祥琉璃發力體驗式銷售,在企業廠區内專門設計了參觀通道供消費者參觀體驗,還開辟研學體驗廳,孩子們穿上圍裙,套着套袖,學習制作琉璃小鳥、小魚,玩得不亦樂乎。2020年前每年可接待體驗學生數千人。
在一次廣交會上,參展的淄博琉璃制品大都是花球鎮紙,便宜到“一毛錢一兩”,孫雲浩看到後心疼不已。他意識到,擺脫低端競争的“華山一條路”唯有設計。
2018年,孫雲浩與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合作開發“美人肩”系列琉璃花瓶,将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數千元一件的高價,如今已銷售出近300件。
“這就是設計的力量。”濟南大學設計學院産品設計專業副主任張盈鴻認為,手造的發展空間在于與現代設計的融合,山東要培養自己的手造設計品牌。
張盈鴻舉例說,杭州品牌“品物流形”用數百張竹子制成的竹紙疊合制成椅子凳子,把竹子分成細細的竹絲編織成精美絕倫的燈罩,作品不僅受到業内肯定,消費者也願意花高價購買,其本質就是傳統手造的進階。“專業設計師在理念、手法、眼界等方面有着手造工匠難以比拟的優勢,把他們引入本土特色手工業,或許就會誕生山東版的‘品物流形’。”
春風又起,黃河口蘆葦萌出新芽,一個手造推廣的新點子也在徐尊興心裡紮下根——今年大碼頭鎮集中推廣當地特色農産品,葦編不僅能單獨作為一項特色産品,還能制成外包裝,與其他産品聯手闖市場。“‘手造 ’可能又會辟出一條新路子。”徐尊興的眼裡閃爍着希望。(大衆日報記者 李振 趙念東 李明 徐超超 王彤彤)
來源: 新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