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時間,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了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朝。
天下統一後,秦王嬴政改稱為“皇帝”,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号的君主,故而也稱為“始皇帝”。
除此之外,秦國在統一之後,也陸續頒布了多條律法,以穩固國家的統治,其中就有我們熟悉的“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改币制”等;
那麼,這些分别都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本文一起來看一下!
一、書同文
我們知道,在秦統一六國前,各諸侯國都使用自己的文字,這嚴重阻礙了政令的推行和各地之間文化的交流。
因此在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便下令對各國原來使用的文字進行整理,規定以“秦小篆”為統一書體。
為了推行這一書體,秦始皇還命令李斯、趙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書體編寫了《倉颉篇》、《愛曆篇》、《博學篇》,以作為标準的文字範本在全國範圍内推行。
秦始皇下令統一文字,其意義無疑是非常深遠的!這不僅是對此前中國古代文字的發展和演變所做的一次總結,也是一次意義深遠的大變革,對後世中國文化的持續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車同軌
春秋戰國時期,各地馬車的大小不一,車道也有寬有窄,沒有一個明确的标準。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便下令将車輛的輪距一律改為六尺,即我們所說的“車同軌”,這樣的車輛在全國範圍内就方便通行了。
除此之外,在交通上,也做了相應的改變!
原來各諸侯割據勢力在各地修築的關塞堡壘,嚴重影響了諸侯國之間的往來。
秦統一後,秦始皇在下令拆除了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的同時,還修築了以首都鹹陽為中心的“馳道”,以及由鹹陽直向北延伸、全長約九百千米的直道,以此來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
這些馳道、直道縱橫交錯,形成了以鹹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
三、度同制(統一度量衡)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各自的度量衡制度。秦統一後,不同的制度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經濟發展。
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國原有的度、量、衡為标準,并在商鞅曾頒布的标準器上再加刻統一诏書,制成統一後的标準器發布全國,而與标準器不同的度、量、衡則一律被禁止使用。
四、改币制
在币制上面,秦始皇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統一貨币:
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币,嚴懲私人鑄币,将貨币的制造權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二是将通行貨币統一為兩種,即上币黃金和下币銅錢。
同時,改黃金的單位為“镒”,一镒為20兩;改銅錢的單位為“半兩”,并明确鑄明“半兩”二字。
銅錢的造型為圓型方孔,俗稱“秦半兩”。這種錢币的形式,對後世的影響非常之大,很多封建王朝的銅錢形式,跟秦半兩極為相似。
不過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黃金主要供皇帝賞賜群臣使用,銅錢才是主要的流通貨币。原來六國所通行的各種貨币,均不得再充當貨币使用。
五、統一思想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等人反對實行郡縣制,要求依據古制來分封子弟。但此舉卻遭到了丞相李斯的強烈駁斥,并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诽謗朝政。
精明智慧的秦始皇采納了丞相李斯的建議,并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焚燒。這便是所謂的“焚書”。
除此之外,對應的便是“坑儒”。不過這并不是坑殺所有的“儒生”,而是以盧生、侯生等為首的方士。
因為盧生、侯生等人替秦始皇求仙失敗之後,便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和當下的時政,還攜帶求仙用的巨額經費出逃。
秦始皇因此遷怒于其他方士,于是便下令全城搜捕方士,并将抓獲的460人全部活埋。這便是我們熟悉的“坑儒”。
“焚書坑儒”雖然在短期内起到了強化統治、統一思想的作用,但這也成為了加速秦王朝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便是我們對秦朝統一後所實行的一些制度的簡單概述了,看完之後,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讨論!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全傳》、《漢書》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