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和河西之間的感情,曾經深深地感動了一代人。在條件艱苦的撒哈拉大沙漠,他們相互扶持,伉俪情深。
看着三毛的文字,看着她孤寂的心,逐漸被荷西的愛填滿,許多讀者是羨慕和向往的。但殊不知,一直以來三毛的内心,其實都是孤獨的。
荷西雖愛三毛,但因為多方面的因素,始終沒有給她帶來真正的解脫。而對三毛來說,比起愛情,她最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理解她的男人。
一、沒人理解,内心悲傷
不管身處哪個時代,三毛的勇氣都是令人敬佩的。為了逃脫城市裡的不幸和束縛,她說走就走,跑進了人煙稀少、誰也不認識她的撒哈拉大沙漠中。
隻是,這份無人能及的灑脫,沒有給三毛帶來理想的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日子裡,盡管三毛曾無數次想要融入當地,最終都成了無用功。
撒哈拉威人過着貧窮落後的生活,居住越久,三毛越發清楚:她根本無法與之交往。因為這裡的人大多粗魯愚昧,和之間有着很大的文化差異。
無法溝通交流,三毛本就孤寂的心緒,更加沉重。撒哈拉沙漠,并不是她的烏托邦,也不是她安穩的栖息地。
在撒哈拉赤辣的陽光下,三毛的心開始逐漸冰冷。
這樣的心境,從三毛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找到蹤迹。比如在《芳鄰》中,她寫到住在她旁邊的那個自私無禮的婦人,總是借東西不還,把她的家弄的亂七八糟。而三毛知心的朋友姑卡,也總是借她的東西,弄壞後若無其事。
這樣糟心的事情,三毛遇到過很多。
一開始來到撒哈拉沙漠,三毛的心是寬容的。隻是時間越久,身邊沒有一個能理解她的人,她的心靈開始逐漸枯竭。
二、荷西雖好,依舊孤寂
和荷西相遇相愛,在三毛自己看來,也是浪漫非常的。
隻是在這段感情中,三毛依舊沒有得到她真正需要的理解。
荷西很愛三毛,他是一個十分體貼的男人。但他卻不懂三毛,沒有注意到她心靈上的需要。
關于這些,三毛在她的文字之間,亦有記述。
《結婚記》中,三毛曾滿懷柔情地回憶到,荷西為了送她結婚禮物,在沙漠中走了很久,隻為尋找完整的駱駝頭蓋骨。在這本書中,三毛描寫成了一個十分關愛她的荷西,一段充滿歡聲笑語的生活。
但也正如三毛自己曾說的那樣,“我不能說我十分地愛荷西,但是跟了這樣的人,應該沒有抱怨了,他是個像男人的人,不會體貼,但他不說,他做,肯負責,我不要求更多了。”
荷西愛三毛,但她依舊是失落的。
因為三毛真正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愛情。
荷西是一個好男人,對三毛性格,他做到了充分的理解,但卻始終不夠深入,沒有幫助三毛得到解脫。
當三毛懷疑撒拉威人蓄奴的習俗時,荷西站到了她的對立面。他們之間隔閡的文化差異,使三毛陷入了無盡的苦惱。這種心情,直到1975年三毛離開撒哈拉沙漠,她都沒有得到緩解。
可以說,三毛的悲劇在荷西的不理解中,早就埋下了隐患。
三、荷西出事,看透生死
即使在撒哈拉沙漠的時光,有着諸多的不美好,三毛依舊是淡然的。一直以來,她都是一個迷信的人,所謂生死,她早已看淡。
早在荷西沒出事之前,三毛就說過,“荷西去潛水,給他去潛,如果出事了,人生也不過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着太傷心。”
三毛的悲劇,并不是一時的,而是她的一生逐漸促成的。
在撒哈拉生活的日子,她身心俱疲。而除此之外,她的心靈早已無處可走。
她曾今寄望于愛情,但終究無望。
所以到後來,面對年邁的父母,她一再強調,如果她選擇了結束生命,那将是她的解脫,她幸福的歸宿。
三毛是一個與現世格格不入的人,所以她選擇提前離開。
三毛的内心是極其空虛的,但是包括愛她的荷西在内,沒有人讀懂她的内心。
《死果》中,三毛曾說:“我在想也許也許是我潛意識裡總有想結束自己生命的欲望。所以病就來了。”
三毛的死,曾經震驚了她的許多讀者。
但其實隻要懂她的讀者,就會知道,結束生命,是三毛在世間最幸福的時候。
直到離開人世,這個叫三毛的姑娘,都是孤獨且灑脫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