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袁老逝世的噩耗,華夏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想必無數的雜交水稻都在放聲哭泣,想必無數人都在放聲哭泣或默默哀悼……
1960年冬天,偏遠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師袁隆平走在蜿蜒的小路上。他在暮色中舉目四顧山川,頓生“山寒水瘦”的凄楚之感。想到身邊的人隻能吃蘿蔔、野菜、觀音土充饑,他在凄楚之餘又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責任。
走着走着,袁隆平忽然看到前方的橋頭擠滿了人。他走進前去一看,眼裡頓時擠滿了淚水。原來,他看到了這樣一幅令人悲恸的情景:橋上橫卧着兩具骨瘦如柴的餓殍,餓殍旁跪着哭泣的親屬同樣骨瘦如柴,身子顫顫巍巍的,連哭的力氣都沒了;而旁邊圍觀的人們,臉色無比淡漠,似乎早已見怪不怪……
這悲恸的一幕,使袁隆平的内心極為震撼,從而激發出了更加強烈的責任感。那一刻,袁隆平暗自發誓:我們隻有靠自己才能戰勝饑餓,一定要将饑餓這個魔鬼趕走!從那一刻起,袁隆平這位曾經的農大學生、在偏遠農校工作了7年的教師,完全堅定了自己要走的道路!
研究雜交水稻中的袁隆平
春天到了,袁隆平帶着學生前往黔陽縣參加勞動鍛煉。一天,生産隊長老向對他說:袁老師,如果你能研究出能增産的稻種,畝産400公斤、500公斤,甚至1000公斤,那我們就可以戰勝饑荒,苦日子就可以結束了!
老向雖是一位普通農民,但他在饑荒面前沒有灰心喪氣,而是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袁隆平向來喜歡和農民打成一片,深知勞動人民的智慧不可忽視,而老向的話也給袁隆平指明了一條路——改良種子。那晚,袁隆平做了一個這樣的夢:水稻跟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顆粒像花生米那麼大,自己悠閑地躺在稻苗下面乘涼。
事實上,此時的袁隆平經過幾年的摸索,也漸漸清晰了自己的道路——在經典遺傳學中尋找改良品種的鑰匙。但是,袁隆平當時隻是一位偏遠農校的小教員,無法直接接觸前沿的科研成果。但他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尋找一切可能載有遺傳學動态的刊物、學報,最終發現可以通過雜種優勢獲取高效增産的水稻良種。
但是,美國權威遺傳學家早已下定論說“水稻自交無退化現象,雜交無優勢現象”,也就是說水稻沒有雜種優勢,無法通過雜交的方式改良品種。不過袁隆平并未被這個斷論吓倒,這不是因為“無知者無畏”,而是因為他的内心無比堅定,并不懼怕失敗,甚至不怕走所謂的“彎路”。因此,袁隆平走下了農田,在茫茫稻海中尋找着那一粒非同尋常的種子。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安江農校水稻試驗田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首創水稻雄性不育研究,從而邁出了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性的一步。袁隆平的新婚妻子鄧則,是這一曆史的第一個記錄者。鄧則25歲時嫁給了33歲的袁隆平,他們之間沒有花前月下,隻有在田間的默默研究。
年輕的袁隆平與妻子
此時的袁隆平雖然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勝利的凱歌卻仍還很遙遠。為此,他要經曆無數次失敗,承受無數次打擊,甚至要背井離鄉、抛妻棄子。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鄧則這位賢内助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她無怨無悔地在家中等待、支持着自己的丈夫。
1968年早春,袁隆平計劃要去嶺南進行育種試驗,可是卻怎麼都邁不動腳步。當時,袁隆平的二兒子袁定江才剛剛出生3天,産後的鄧則連下床的力氣都沒有。況且,大兒子袁定安也才僅僅2歲。這個節骨眼上,袁隆平作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怎能邁動離家的腳步?賢惠的鄧則知道袁隆平的牽挂,沒有流露出任何離愁别緒,而是笑着勸袁隆平趕緊動身,不要誤了下種的時間。她對袁隆平說:趕緊上路吧,不要誤了時間,等你回來了,孩子說不定都會叫爸爸了呢!
音樂劇《袁隆平》中的相關場景
下種的時間,誤一天就誤一季,誤一季就誤一年,而全國上下那麼多人還吃不飽飯!望着妻子的笑臉,袁隆平最終狠下心帶着行囊跨出了家門。前方是料峭的春風,後方是孩子的哭聲,袁隆平強忍着眼淚不敢回頭,一步一步走向了廣東南海。
帶回秧苗之後,袁隆平趕緊将它們種在了試驗田裡,這叫做“南繁北育”,就是在廣東一帶育苗,再帶回北一點的地方培育長大。但這次帶回的秧苗卻沒能茁壯成長,而是被人從試驗田裡連根拔起,全都扔進了井裡。發現了秧苗在井中那一刻,袁隆平悲痛欲絕,跳入了深井中搶救秧苗。可惜,秧苗早已被漚爛了。
那年10月,袁隆平再一次告别了妻子和兒子,去到了海南進行育種試驗。當時的海南還隸屬廣東,雖然偏僻落後,但卻擁有非常好的生态環境。為了保護幼苗,袁隆平與助手輪流睡在田裡守夜,與田鼠們進行徹夜鬥争。但遺憾的是,袁隆平曆經千辛萬苦帶回的秧苗,種下之後效果仍不理想。
袁隆平與助手們
第二年,袁隆平又去了雲南沅江進行試驗。這一次,袁隆平遇到了超越7.2級的滇南大地震。那天夜裡,袁隆平被地震搖醒,看到天花闆上的石膏闆往下掉,立刻意識到地震來了,便趕緊跑出了房間。但是,他忽然想到種子還在屋子,那可是他的命根子啊!于是,袁隆平又冒着生命危險逆行回房間,将種子搶救了出來。剛跑出來,房子便轟然倒塌。
這批搶救出來的種子雖沒有直接培育出良種雜交水稻,但卻讓袁隆平在研究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袁隆平認識到,要從親緣關系較遠的野生稻身上尋找突破口。1970年11月,一株被袁隆平稱為“高級”的野生稻出現了在他面前,從而打開了一個關鍵性突破口。
又兩年過後,袁隆平終于培育出了第一批雜交水稻。但是,這批雜交水稻雖然稻草比普通的水稻高大,但打出的谷子卻比普通的水稻要少。那些原本就不看好雜交水稻的專家,望着堆積的稻草,諷刺袁隆平道:可惜人不吃草啊,人要是像牛一樣吃草,你這個雜交水稻那可真牛!
袁隆平沒有被失敗打倒,而是再次勇敢地站了起來。他想,這次試驗确實失敗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稻草比常規稻多,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不正是雜交稻的優勢嗎?隻不過,優勢沒有體現在谷子上,而是體現在了稻草上。
很多專家聽到袁隆平這樣說,不禁感歎:袁隆平這是死不悔改啊,撞了南牆也不回頭,鐵了心要一路錯下去了。也幸虧袁隆平沒有因為自己的一再失敗,以及别人的辛辣嘲諷而懷疑自己,兩年過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了我國第一個強優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号”。種子在試驗田結果震驚全國,畝産628公斤,是常規水稻的兩倍!
此時,還有最後一道難關等着袁隆平去攻克,那就是應用于大規模生産。畢竟,試驗田裡取得了好成果,但不能大量制種給老百姓種,那也了解不了問題。就在這個時候,袁隆平的父親重病住院,檢查出來是肺癌晚期,生命進入倒計時。老人彌留之際,一直呼喚着袁隆平的小名。但當他清醒的時候,卻又嚴肅地對身邊的家人說道:不要他……來了,他忙……吃飯的事,那是天大的事啊……不要他分心。
袁隆平與父母妻兒
袁隆平收到父親重病的消息之後,恨不得自己長了翅膀馬上飛到父親身邊去。作為一個兒子,生不能盡孝、死不能送葬,那不是實打實的“不孝”嗎?但是,在這個節骨眼上,他一刻都不能離開試驗田啊!為了盡早解決無數人的吃飯問題,袁隆平忍着巨大的悲痛,當了一個“不孝子”。
到了1975年,袁隆平終于攻克了雜交水稻的最後一道難關——制種關。示範田的成果顯示,第一批大規模種植的雜交水稻的産量高于常規稻20%。第二年擴大到13.9萬公頃種植後,産量高于常規稻20%。到了第三年,産量更是高于常規稻20%到1998年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已超過1333萬公頃,占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3.2%!而袁隆平花費十多年心血取得這一偉大成果,所用的科研經費不到20萬元!
此時的袁隆平,終于可以給老向以及無數渴望吃飽的老百姓一個交代了,終于可以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了,終于可以回家陪伴妻子和兒子了!但是,袁隆平并沒有因自己取得了偉大成就而天躺在功勞簿上,而是繼續不辭辛勞地下農田搞研究。
因為袁隆平及其團隊的努力,此後種植雜交水稻每年所增産的糧食相當于一個産糧大省的全年糧食總産量。到1998年之時,雜交水稻占我國水稻總種植面積的51%,産量占水稻總産量的60%,數億人民因為袁隆平的偉大成就而遠離了饑餓!
1981年,袁隆平獲得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不僅如此,在第二年的國際水稻研究所的學術會議上,袁隆平走上主席台,屏幕上的袁隆平頭像旁邊出現了“雜交水稻之父”幾個大字。值得注意的是,袁隆平不僅僅是“中國水稻之父”,還是“世界水稻之父”!
自1979年贈送 1.5 公斤雜交水稻種子給美國西方石油公司後,雜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賓、印度、斯裡蘭卡等數十個國家進行研究和推廣,在海外種植面積達 700萬公頃。到了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更是直接将推廣雜交水稻作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首要措施。美國科學院院長西瑟羅納曾說:
袁隆平院士發明的雜交水稻,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僅僅是每年的增産就可以解決數千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全球有一半的稻田推廣種植雜交水稻,那麼全世界每年将增産1.5億噸糧食,能夠多養活四五億人。
事實上,袁隆平能幫助十多億人口的祖國解決吃飯問題,本身就是極為了不起的成就。當年就有美國學者問過這樣一個問題:誰來養活中國人?袁隆平用自己的成果告訴世界,我們中國人可以養活自己,不僅可以養活自己,還可以幫助其他國家的人!
1995年,袁隆平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年,袁隆平主動請纓立項“超級雜交稻”。4年後,他的稻種畝産已達700 公斤糧食,轟動了世界。2000年,袁隆平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因為雜交水稻造福與全世界,袁隆平獲得的國際獎項也不計其數,如獲得過聯合國頒發的“發明獎”、“糧食安全保障獎”與“科學獎”,“拯救世界饑餓獎”、“先驅科學家獎”……
但是,很多人心中都有個疑惑,袁隆平運用科學技術幫助數億人解決了吃飯問題,對全世界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為何卻沒得到諾爾貝獎?諾貝爾獎設有五個獎項,分别是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和平,獎勵給在相關科學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袁隆平研究出了解決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超級雜交水稻,貢獻不可謂不突出。之所以沒能獲獎,小新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1.諾貝爾獎偏好于具有原創性的基礎領域研究成果,評委認為雜交水稻技術主要偏向于基礎領域之上的應用領域;2.諾貝爾科學獎也并不完全公平,容易被一些非科學因素影響。
事實上,除了可能獲諾貝爾科學獎(“生理或醫學獎”)之外,袁隆平還有非常大的可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袁隆平解決了億萬人的吃飯問題,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無疑也是對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2014年,挪威一名議員便因袁隆平的巨大貢獻将他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遺憾的是,袁隆平最後沒有獲獎。那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是17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對此,有人解釋說:諾貝爾和平獎旨在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袁隆平的貢獻與宗旨不是太符合。
但小新認為,上面的說法明顯不夠令人信服,難道解決吃飯問題對和平的貢獻還不大嗎?如果飯都吃不飽,和平從哪裡來呢?諾貝爾和平獎是怎麼回事兒,大家心中都有數,看看它過去那些年頒給過哪些人就知道了。因此,這個獎不要也罷。
況且,袁隆平沒獲諾貝爾獎也絲毫不影響他的偉大成就。世界各地金黃的雜交水稻都是訴說他的貢獻,每一個吃雜交水稻的人都将記住他的偉大貢獻。而袁隆平本人,也根本不在意是否得諾貝爾獎。
那些年風裡來雨裡去,遇到過地震、山洪爆發,無數個夜裡在田間與田鼠、毒蛇相鬥,渾身長滿痱子,腳指頭在田裡泡爛,在家人最需要自己的時候離開他們,經受住無數次失敗的打擊……這一切為的不是得獎,而是研究出雜交水稻!在袁隆平的心中,“農民的誇獎”比任何獎都重要,能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比任何事都重要!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袁隆平在農田中度過了青年、中年,直至老年仍在田間揮灑汗水。2014 年,袁隆平攻克了百畝示範片平均畝産 1000 公斤的大關。但是,已是一名“80”後的他仍未停止奮鬥的腳步。
耐鹽堿雜交水稻,是袁隆平新的科研新方向。解決完老百姓的吃飯問題之後,袁隆平又想到了更長遠的問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除了一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單位面積産量之外,還要擴大耕種面積。袁隆平研究發現,育成能夠抗鹽堿、畝産 300 公斤以上的品種,推廣1 億畝,每年就可以增産 300 億公斤糧食,可以多養活 8000 萬人口!
此外,袁隆平還有以下幾個目标:發展第三代雜交水稻;真正實現禾下乘涼夢;雜家水稻覆蓋全球,幫助所有人解決吃飯問題。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标,80多歲高齡的袁隆平仍不辭辛勞、夜以繼日研究着雜交水稻。直至90歲,身體大不如前的袁隆平仍管不住邁向稻田的腳。
為了方便90歲高齡的袁隆平下田,湖南農科院特意在他的住宅前安排了一塊試驗田。此後,隻要人在長沙,袁隆平每天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而是下田看水稻。此時的袁隆平雖然視力大不如前,但眼光卻依舊毒辣,時常能發現稻子身上的一些細微變化,弄得看守試驗田的博士整天“提心吊膽”。
令人悲痛的是,袁隆平還未完全實現自己的心願,便在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與世長辭,享年91歲。那一刻,華夏大地乃至世界各地,想必無數的雜交水稻都在放聲哭泣,想必無數人都在放聲哭泣……
限于篇幅,文章無法詳盡介紹袁老奮鬥、光輝、偉大的一生。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袁老的一生,歡迎閱讀《袁隆平傳》。這本書除了詳細介紹袁老研究雜交水稻的坎坷、光輝曆程之外,還為我們展現了調皮搗蛋的小袁隆平、多才多藝的袁隆平、差點當上專業運動員的袁隆平、戀愛中的袁隆平、幽默的“梗王”袁隆平……
講述袁老一生曆程的《袁隆平傳》,實在是一本精彩、有趣、耐看、勵志的大書。袁老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無論是在哪個時間節點。但是,他的人生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充滿坎坷、充滿失敗的。
因此,無論是青少年,還是中年人、老年人,都值得去讀《袁隆平傳》,既為緬懷這位幫助我們解決吃飯問題的偉大科學家,也為從中汲取奮鬥的力量,從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更多的力量!現在隻需戳下方鍊接便可得到《袁隆平傳》,價格也非常實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