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各種表情符号是語言嗎?來源:光明日報大學生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網上各種表情符号是語言嗎?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光明日報
大學生是如何看待表情符号的
“表情符号”是個很寬泛的概念,目前至少包括顔文字、繪文字(emoji)、靜态貼圖、GIF動畫等(後二者統稱為“表情包”)。若追根溯源,表情符号并非“新鮮事”,包括圖畫文字、标點符号、信息圖和漫符技法等都可視為其前身,它們都是為滿足人類的視覺本能而湧現的。這種本能在電子信息時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表情符号,其中伴随着電視、動畫、電子遊戲和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無疑是最活躍的力量。作為年輕一代的大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在筆者講授的《現代語言學》課堂上,他們通過小組讨論、課堂展示和讀書報告等形式各抒己見,乃至催生了題為“21世紀emoji使用指南”的集中性研讨。大學生關心的話題包括“表情符号的形式變異”“表情符号的功能變異”“表情符号的得失利弊”等,下面是他們的反思實錄。
基于繪文字進行變形或合成的表情包受到大學生的歡迎
在各種表情符号之中,目前最常見的是繪文字和表情包。孫詩琪等同學認為大學生現在最常使用的其實是表情包,我們已經從繪文字時代跨入表情包時代。繪文字與表情包具有不同的内在邏輯,人們對繪文字的統一性表現出反抗,創造了一種介于繪文字和表情包之間的變體,即基于繪文字進行變形或合成的表情包,比如“無限”伸長的伸大拇指表情包。
表情符号不僅出現了多種類型,而且同一類型在不同平台上呈現出不同的樣式。梅之語等同學調查了騰訊軟件(如微信、QQ)内置繪文字與輸入法内置繪文字的差異,發現更多的人會使用前者而非後者。一些繪文字的功能變異正和平台有關,比如發生語義變異的“微笑”表情主要出自騰訊軟件;再如“嘻嘻”表情在三星平台上表現得異常可愛,在其他平台上則沒有那麼可愛。他們對繪文字進行了拆解,發現小黃臉表情的構成為“底色 臉型 表情”,其形式選擇與面部表情心理學、漫符表達手法以及網絡用語流變有關。
表情符号在使用中也表現出各種各樣的變異。陳晶等同學基于哔哩哔哩網站的調查發現,人們使用最多的幾個繪文字是“狗頭”“知識增加”“辣眼睛”和“笑哭”,其中“狗頭保命”被譽為“免死金牌”,可用來判斷發言者是在較真還是在開玩笑;人們在使用繪文字時,最喜單用,偶爾連用則表達強烈或複雜情緒,但連用數量越大使用頻率越低;繪文字出現頻率最高的位置是句尾,其次句首,極少句中,可以明确想要傳達的情緒或為整句話的态度定調。
同一個表情符号配合不同的文字,可能表現出相去甚遠的意義
相對于語言文字,表情符号的意義更加模糊,其使用和解讀強烈依賴于語境。魏子超等同學發現,同一個表情符号配合不同的文字,可能表現出相去甚遠的意義。
表情符号的賦義具有較大靈活性,也正因為如此,表情符号在功能或語義上表現出無窮多的變異,包括情景變異,像“微笑”“再見”“偷笑”“龇牙”等表情都出現本義之外的使用義,如“再見”的本義為“再見”,使用義為“不想理會對方、絕交、友盡”;個體變異,他們提到有人曾在課堂群裡發了一學期的“惡魔”和“閃電”,直到期末才知道前者表示“得意地笑”,後者表示“我去也”;性别變異,有一項調查發現女性使用表情符号的比例多于男性,分别為78%和60%;代際變異,如年輕人較難接受所謂“中老年表情包”,而中老年人也很難理解“流汗”“咖啡”的含義,等等。“emoji背後的含義”曾一度登上微博熱搜,也說明人們對表情符号的功能變異具有很強的自覺性。
表情符号将作為交際行為的一部分持續發揮作用,可能在将來被其他手段替代
表情符号之所以能“席卷全球”,要得益于它對文字的補充、對社交的潤滑以及對審美的滿足,但是它的流行也引發了人們的擔憂。
有人擔心,表情符号的變異會加深交際鴻溝。孫玲瑤等同學對此表示認同:變異固然使表情符号更加豐富多彩,但是也出現了傳達意圖不明确、容易造成雙方誤解的問題,從而可能進一步擴大不同群體之間已有的鴻溝。還有人擔心,表情符号濫用會導緻語言能力下降。
這種觀點十分盛行,和針對網絡語言的擔憂如出一轍,但是趙文萱等同學對此表示懷疑:表情符号彌補了純文字在傳達某些用意上的不足,反而是增加了交際智慧;表情符号主要用于非正式場合,并不會過多地影響到正式場合。
還有人擔心,表情符号濫用會造成感受能力退化。在他們看來,隻有語言才能表達複雜思維和細膩情感,如果語言能力退化了,感受能力自然也将退化。孫詩琪等同學表達了一定認同,因為表情符号大多是通過拼貼、戲仿和惡搞的方式對人們有意見的事物進行亵渎和歪曲,對很多事物并沒有深入剖析和理性認識,這些淺表化、扁平化、可視化的表情符号忽略了人類的複雜性。
以上是大學生的反思,最後簡單說說筆者的觀點。目前針對表情符号的評價表現出一種矛盾:一面說表情符号作為副語言發揮了重要作用,通常會援引“100%面對面溝通=7%語言 38%表達方式 55%身體語言”的公式,可謂“贊譽有加”;一面又說表情符号是“淺層次”“碎片化”的交流,隻能給語言“打下手”。這種矛盾性源出于對語言的狹隘看法。事實上,我們隻有把交流行為視為整體,才能給予表情符号客觀公正的評價。語言學家在解釋語言變化與變異時通常求諸經濟性與效率性之平衡,這也适用于表情符号:從經濟性來看,表情符号具體生動、形式凝練,所基于的硬件和軟件越來越快,在用戶體驗上也越來越人性化(如軟件可以根據輸入字符自動推薦表情符号);從效率性來看,表情符号在寒暄功能、傳情功能和社交功能上都發揮了越來越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來看,表情符号在自己的分内工作上做得很好,尚無法取代交際行為的其他部分如語言,當然它可能也無意僭越。
據此反思表情符号,我認為,表情符号的變異并不可怕,人們反而正在享受這種變異。另外,表情符号造成表達能力和感受能力下降的擔憂可能也被誇大了,因為人類一直在使用副語言或類似于副語言的其他媒介,但從未造成什麼不可逆的嚴重後果。有人曾提議“我們可以對表情包放松警惕了”,但是筆者認為理由并非“很多表情符号會保留和穩定下來”,而是它将作為交際行為的一部分持續發揮作用,它可能是對過去一些手段的替代,也可能在将來被其他手段替代。但形式是暫時的,功能才是永恒的。
(作者:楊旭 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