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機關算盡真實故事

機關算盡真實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16 23:50:44

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孟達在《三國志》中無傳,其事零散見于《蜀書》、《典略》、《晉書》與《華陽國志》。達一生“三易其主”,先後侍奉劉璋、劉備、曹丕。最終死于司馬懿之手。

達以“恃才好術”聞名。昔日魏護軍劉晔、便直言其“日久必反”。

晔以為(孟)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态,為國生患。--《魏書十四 劉晔傳》

無論在正史還是演義中,孟達的主要形象,均是“反複小人”。

有趣之處,是孟達鑽營有道,在魏、蜀、吳三國均預留後路,卻最終身首異處。可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孟達在曹魏的人脈是曹丕、桓階、夏侯尚;在蜀漢的人脈是諸葛亮、李嚴;在東吳的人脈未詳孰是,但亦有關通記錄。

諷刺之處,是“鑽營一生”的孟達,其“三國人脈”皆因機緣巧合、而化為塵土;自己也随之灰飛煙滅。

本文共 4100 字,閱讀需 8 分鐘

魏國的“金湯之固”

人事可盡,天命無常。

孟達在曹魏經營的核心人脈有三:皇帝曹丕、征南将軍夏侯尚、尚書令桓階。

(1)曹丕

孟達叛走魏國在延康元年(220年2-7月),于谯縣拜谒曹丕。

彼時“篡漢大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作為蜀漢核心階層的一員,孟達的到來,無疑為曹丕“代漢受命”的理論,增加了輿論支持。

注:從《孟達與劉備書》可以看出、孟達亦在“參與勸進”的一百二十人之中。書見《魏略》,文多不載。

曹丕喜愛文學,有“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之謂。而作為故涼州刺史孟他之子的孟達,亦熟讀經史。從孟達給劉備、劉封的書信中,便知其才華橫溢、詩書滿腹。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曹丕《典論》

機關算盡真實故事(機關算盡太聰明)1

曹丕遂與孟達同載

孟達自上庸入魏伊始,其文豪之名,便傳遍北國。以至曹丕在谯縣接見時,親挽其手,談笑風生。

達既至谯,進見閑雅,才辯過人,衆莫不屬目。--《魏略》

甚至孟達初見魏王,便得到“同乘一車”的破格禮遇,寵待足見一斑。

(魏王)執達手,撫其背戲之曰:“卿得無為劉備刺客邪?”遂與同載。--《魏略》

曹丕合上庸郡、西城郡、房陵郡三郡為“新城郡”(即舊東三郡),使孟達出任“首任新城太守”。地位顯赫,無與倫比。

(2)夏侯尚

上庸、房陵、西城三郡,舊時屬益州刺史部。自孟達叛變,被曹丕劃入荊州刺史部。故孟達受到曹魏荊州方面的節制。

彼時的荊州都督是征南将軍夏侯尚。尚是曹丕的“布衣之交”,又娶曹真姊妹,故文帝特愛寵之。

尚有籌畫智略,文帝器之,與為布衣之交。--王沈《魏書》

夏侯尚是延康元年的首任四常侍(散騎常侍)之一,之後被授予都督荊、豫的重任。曹丕甚至親筆書寫“卿在外、可自行殺人活人”,比肩天子,引動群臣非議。

(文帝)诏征南将軍夏侯尚曰:“卿腹心重将,特當任使。恩施足死,惠愛可懷。作威作福,殺人活人。”--《魏書十四 蔣濟傳》

夏侯尚顯貴、又是孟達的直屬上司,故特為孟達所留意。

達既為文帝所寵,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魏略》

達擅權術,尤其注意維護與夏侯尚的關系,二人私交甚笃。

(3)桓階

桓階是曹丕黨羽,文帝時任尚書令。在曹植奪嫡時,桓階力挺曹丕,面折廷诤,始終不貳。其操守甚至引得曹操歎息。故文帝踐祚,桓階立刻平步青雲。

階數陳文帝(即曹丕)德優齒長,宜為儲副,公規密谏,前後懇至。--《魏書二十二 桓階傳》

孟達在外是新城太守,在内則是散騎常侍。從孟達曾出任“安定太守”(在涼州)的履曆中,不難看出他的職位曾曆經調動;而黃初年間(220-226)郡守調動需“返京述職”(見《曹魏名臣奏》),故孟達在洛陽時,也尤其注意同桓階搞好關系。

(達)又與桓階、夏侯尚親善。--《魏略》

與夏侯尚相似,桓階亦與曹魏宗室聯姻,其子尚公主。

(桓)嘉尚升遷亭公主。--《魏書二十二 桓階傳》

曹丕是皇帝,帝國元首;桓階是尚書令,即中樞行政首領;夏侯尚是征南将軍都督荊州軍事,即孟達的直屬上司。且不用說桓階、夏侯尚還兼備“皇帝親信”與“曹氏外戚”的雙重身份。

一言蔽之,孟達的關系網,在文帝朝可謂“密不透風、牢不可破”。

諷刺之處就在于此。

桓階在黃初二年(221)發病,不久即死。曹丕聞訊、流涕累日。

階疾笃,遣使者即拜太常,薨,帝為之流涕,谥曰貞侯。--《魏書二十二 桓階傳》

黃初五年(224)夏侯尚因寵愛小妾,冷落正妻(即曹真姊妹)。曹丕聞訊大怒,殺尚妾。尚驚吓過度,一病不起,兩年後(226)一命嗚呼。

尚有愛妾嬖幸,寵奪適室;適室,曹氏女也。故文帝遣人絞殺之。尚悲感,發病恍惚。--《魏書九 夏侯尚傳》

機關算盡真實故事(機關算盡太聰明)2

文帝殺尚妾,尚發病恍惚

尚死同年(226),曹丕亦突發重病,匆匆立了太子,便撒手人寰。

孟達在魏國苦心經營的三位“保護神”,竟在七年之内先後死去,瞬間“惶惶不可終日”。

蜀國的“舊日人脈”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劉晔、費詩等人,對孟達均有清晰認識,即所謂“恃才好術、終必為亂”。

孟達作為“屢易主君”的叛臣,其“狡兔三窟”的手段相當娴熟。

達叛離上庸(220),作書于劉備,自卑自污,以此求免,最終保全了“在成都為質”的家小。

伏想殿下(即劉備)聖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于君子,願君王勉之也。--《孟子度與劉備書》

達子孟興,在蜀國還一路做到了“議督軍”,活到了鄧艾破蜀(263)之時。

達子(孟)興為議督軍,是歲徙還扶風。--《魏略》

至于《孟達與劉封書》,更是脍炙人口,龍翔鳳舞,堪稱“人性分析”的典範。

注:關于劉封之死、我之前多有述論,不再贅言。

孟達仕宦曹魏時,在蜀國亦有所關通,主要往來對象即李嚴與諸葛亮。

李嚴是荊州南陽人,與孟達、法正(司隸扶風)均屬東州系統,同氣相聞。

孟達、法正是好友;李嚴則是法正死後、被劉備擢拔的“新任東州代表”,故與孟達常有書信,言語間頗為親昵。考慮到李嚴“腹藏鱗甲、不可狎近”,孟達與李嚴的私交應該相當好。

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蜀書十 李嚴傳》

機關算盡真實故事(機關算盡太聰明)3

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諸葛亮對孟達的态度相對複雜。一方面痛恨孟達的反複無常、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利用孟達在東三郡的特殊地位,來籌備北伐大計。

故亮一面與孟達書信交通,同時對費詩等人罵辱孟達亦“不置可否”。

詩進曰:“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亮默然不答。--《蜀書十一 費詩傳》

彼時屢有傳言,稱孟達滞留蜀中的家屬,已經遭到諸葛亮處決。達皆不置信,最終證實确系謠言。可見孟達對自己在蜀中的人脈,亦頗為自信。

達與嚴、亮另有玉玦、雞舌香等禮物往來,可謂在魏蜀二國間遊刃有餘。

太和元年,諸葛亮從成都到漢中,(孟)達又欲應亮。遺亮玉玦、織成、障汗、蘇合香。--《戰略》

黃初年間(220-226)桓階、夏侯尚、曹丕的先後離世,是促使孟達回歸蜀漢的主要誘因。但諸葛亮對孟達并不信任,故在司馬懿輕兵奔襲時,食言自肥,坐視孟達覆滅。

甚至有學者認為,諸葛亮誘降孟達,本就是借曹魏之手除掉孟達,同時借除掉孟達的契機來削弱李嚴的“陰謀”。

注:見田餘慶《李嚴興廢與諸葛用人》,文多不載。

這種觀點陰謀色彩略強,可暫擱置不論。但諸葛亮“前恭後倨、坐視夷滅”卻是史實。

《費詩傳》稱“亮以為達無誠款之心”,此語甚為迷惑。彼時孟達全家質押在成都,其身邊已無任子可遣。縱使達在魏國另立家室,恐怕子嗣亦應質押洛陽。不知所謂“誠款”指代何物。

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蜀書十一 費詩傳》

機關算盡真實故事(機關算盡太聰明)4

亮亦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

孟達死時(228),李嚴與諸葛亮均未見異動。

彼時李嚴在巴郡江州,離漢中頗有些距離,遠水不救近渴。諸葛亮近在漢中,又故意坐視孟達覆滅。

如參考《晉書》,則是諸葛亮遣使赴魏詐降,故意洩露孟達之事,促其敗死。

達與魏興太守申儀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詐降,過儀,因漏洩其謀。達聞其謀漏洩,将舉兵。--《晉書 宣帝紀》

此事不見于《三國志》及《魏略》、《典略》與《魏書》,最早見于《戰略》。問題是《戰略》作者司馬彪,亦晉朝宗室。考慮到《晉書》的穢史屬性,頗疑此處是在借“貶低諸葛亮”而“擡高司馬懿”,故擱置不表。

吳國的“關通後路”

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猶藏三窟。

東三郡(即新城郡)的位置比較特殊,在今湖北西北與陝西東南交界處。

因此,孟達的轄區也就成了魏蜀吳三國的交通樞紐(雖然因地形問題,通過東三郡往來的情況不多)。其北側是曹魏,西側是蜀漢,東側則是孫吳。

按記載,可明顯看到孟達在新城太守任上、與吳國亦有往來。隻不過未詳使者何人。

吳主孫權亦招之(即孟達)。--《華陽國志 卷七》

機關算盡真實故事(機關算盡太聰明)5

新城郡地理位置

考慮到彼時吳蜀聯合,且孟達舊仕蜀漢,家屬與人脈也多在川蜀,故降吳不如歸蜀。因此其在吳國的經營,應遠不如在魏、蜀之甚。

且“吳蜀既盟”的情況下,若事有變态,即使奔吳、亦不免被械送歸蜀;若諸事順利,歸蜀獲利遠勝于吳。因此權衡利弊,孟達的主要傾向、還是在魏蜀之間。

小結

孟達的悲劇、在于已經盡力經營了人脈、分散了風險、預留了後路,卻終因“各種偶然”,仍然難逃一死。就如同一個“飲食寡淡”的苦行僧、最終死于消化道疾病一般。

孟達的人脈經營,集中在魏、蜀二國。

其在魏國的後台是曹丕、桓階、夏侯尚。一位帝國元首、一位行政中樞、一位直屬上司。按理已經做到了“滴水不漏、固若金湯”,最終三子卻皆壯年而死,導緻孟達一夜之間失去庇佑。

達非魏武舊人,在魏又無根基。其受寵魏文,平步青雲,不知引來幾多忌恨。

覽查其仕宦履曆,官階變遷主要集中在曹魏西部邊境(散騎常侍、新城太守、安定太守),很難與中原、河北大族産生勾連往來。在“三位大佬兒”相繼死去之後,孟達的末日也便不遠。

蜀國舊友李嚴大約是真心招降孟達,二者出自共同的利益集團(東州系),李嚴為與諸葛亮分庭抗禮,甚至對達說出“共輔朝政”一類的迫切之語。

諸葛亮在招降孟達時,亦有“依依東望”等溫言軟語。

(亮曰)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蜀書十一 費詩傳》

注:此處被盧弼譏為“諸葛公亦谲(狡詐)矣”。可見亮之心術深沉。

但觀“新城之亂”始末舛謬,可知亮心不款。

甚至“上庸反正”很可能一開始就是個圈套,乃借刀殺人之計。司馬懿是刀俎,孟達是魚肉,諸葛亮則是幕後策劃。

達恃才好術,鑽營一生,卻不免落得如此諷刺的下場。真可謂機關算盡,終誤性命。


我是胖咪,頭條号曆史原創作者。漫談曆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