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美互聯網之争

中美互聯網之争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5 07:58:24

編輯導讀:當今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姿态,涵蓋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互聯網行業同樣發達的美國,兩者的産品差異性還是挺大的。本文作者對中美互聯網的差異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美互聯網之争(聊聊争霸時代下中美互聯網的差異)1

去年年中的時候,印度對中國互聯網廠商展開了全面的封殺行動,大批的中國出海App受到牽連。但普通國内用戶對這件事是沒有感知的,大家可能還會好奇,好好的封殺是幾個意思?

背後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中國的互聯網出海廠商太強了!

打開當時印度IOS和安卓的應用前20榜單,幾乎是被中美兩家瓜分的,印度本土廠商全軍覆沒。中間少有的幾個「印度制造」的App,背後可能還有中美資本的介入。

這個事件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今世界互聯網的格局——逐步的進入「寡頭争霸時代」,這裡所說的寡頭自然指的就是中國和美國。

但如果把中美互聯網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又會發現其有着極強的差異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美國的簡約至上VS中國的超級應用

我們先對比一下中美兩國的一些國民級App,會發現美國的App處處透露着一種簡約至上的理念。

比如美國的主流聊天軟件WhatsApp僅有幾十MB,主要功能也就是聊天。而我們國家的微信則動不動會占用你多達幾個G的儲存空間,除了聊天外,你的衣食住行似乎微信都可以提供一些解決方案。

同樣歐美市場的主流支付應用Paypal似乎看起來也更像是一個專注于支付的軟件,而支付寶則大到涵蓋了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美互聯網之争(聊聊争霸時代下中美互聯網的差異)2

再看一下國内的淘寶、美團、滴滴、高德等産品,似乎任何一個國内軟件一旦擁有了充足的用戶量之後,都迫不及待的要把自己打造成超級應用,來企圖滿足用戶的一切需求。

“簡約至上”和“超級應用”從産品角度看都是各有優劣的,我們這裡探讨下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1. 對隐私的重視程度

百度的李彥宏曾在2018年的一個論壇上說過: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隐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人們用隐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

這段「中國用戶更願意拿隐私換方便」的言論給百度帶來了巨大的争議和負面評論,但我們冷靜下來想想,似乎是話糙理不糙。

以微信為例,大到我們人際關系的親疏遠近、個人财産的到底是幾位數,小到我們今天幾點和誰在星巴克喝了一杯咖啡,微信可謂都是一清二楚。

聊天工具雖然是一個隐私的場景,但底層的數據微信幾乎是全方位覆蓋的,甚至可能比我們自己更懂自己。

但同樣的問題放在美國,就會引起用戶的芥蒂,我在文章《微信為何折戟美國市場》中也分析過,美國的文化中對于隐私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那麼為什麼美國用戶對于隐私會更加重視呢?

我的推斷是:來自于巨頭的相互攻擊和媒體的普遍宣傳。

在國内會發現,咱們國家的大公司都研究法律,但大家研究法律的主要目的還是在于「保護自己」,很多時候都是用戶和廠商之間發送了矛盾後,廠商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此處可自行搜索「南山必勝客」)。

但美國可就完全不一樣了,各大公司都極為重視對于法律的研究,大家研究法律很核心的一個目的在于:「打擊對手」。

中國的巨頭很喜歡分而治之,大家盡可能的各自占山為王,一起底線的搜集用戶數據,但大家都不說破,各自安好。

而美國的巨頭則特别踩對方一腳,Facebook、Spotify、ProtonMail等就常年通過媒體和訴訟來攻擊蘋果在IOS生态的銷售壟斷行為,而蘋果也不是軟柿子,直接在IOS14.5中通過禁止廣告跟蹤來打擊全球最大的廣告平台Google和Facebook,導緻這兩家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而蘋果則借此來宣揚自家的産品形象。

但實際上,要論隐私和數據,哪家公司了解到的數據能比蘋果多呢?而蘋果之所以理直氣壯的打擊對手,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在于蘋果自己不吃廣告這塊蛋糕罷了。

巨頭之間瘋狂的相互攻擊,在媒體一來二去的宣傳中,用戶對于隐私也就有了更強的理解和認知。

2. 版本叠代節奏

之前和一位美國回國工作的朋友聊天,我問對方回國後有什麼感受,對方直言回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國内的互聯網節奏太快了,我們這邊一個月發的版本幾乎夠美國發三個月。

這句話雖顯誇張,但整體上看下來,我的判斷是:國内的開發節奏是要遠快于美國的。

這跟國内的互聯網公司文化有關系,國内的互聯網公司文化可以概括為一句:管他什麼996還是007,隻要肯給錢,我可以死給你看。

而美國社會對公司的行為限制是比較多的,動不動就什麼工會啦、維權啦、歧視啦。

從打工人的角度看,這的确不是什麼值得提倡的文化,但從發展的角度看,國内互聯網人的辛苦付出的确為整個中國互聯網産業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二、美國的付費至上VS中國的免費天下

另外一個中美産品的差異是:中國用戶似乎比美國用戶更喜歡免費的東西。

近幾年你如果做歐美市場的話,隻有擁有一定的用戶量,開通「訂閱付費」後幾乎是可以躺着賺錢了。

但同樣的付費模式搬到國内,可能就很難行得通。

中國用戶似乎總是對免費的東西更感興趣,為什麼會有這樣差異呢?

1. 來自市場的教育

作為90後的我可謂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了,在互聯網洪荒年代,當時的殺毒軟件卡巴斯基還是收費的,後來被360給幹掉了;當時的eBay也是需要商家入駐費用的,後來被免費入駐的淘寶給趕走了;當時的正版傳奇網遊也是收費的,後來被免費的私服給徹底擊潰……

所以在國内互聯網的洪荒年代,其實是「付費模式」占主流的,但這些靠付費模式生存的産品都沒能活到最後,後來逐漸被免費模式所取代。

以至于後來者都沿用了免費的模式來開拓市場和教育用戶。

但美國卻沒有經曆這樣的一個階段,最早的桌面端系統的架構者微軟是收費的,各種工具、電商軟件都是收費的,到了移動端的蘋果時代後,各種優質的軟件也都是需要收費的。

所以中國互聯網巨頭對用戶的教育是:互聯網本來就應該是免費的。

而美國互聯網巨頭對用戶的教育是:好的産品就是需要收費的。

這種差異化的巨頭教育給用戶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認知,以大健康的産品為例,絕大多數的歐美産品都是采用訂閱制進行收費,而且價格不菲。

而國内的産品隻能在免費的情況下開通大多數功能,艱難的進行部分收費的模式。

2. 人口邊際效應遞減

互聯網行業是很難有真正免費的東西,大多數看起來免費的東西,也會有廣告等其它營收渠道。

但廣告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ECPM,中文的意思是:每千次廣告點擊所産生的價值。

ECPM的前提是:你隻要有充足的用戶量後,廣告所帶來的價值才會足夠大。

而中國是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美國人口也就3億出頭。

14億的千分之一是140萬,而3億的千分之一隻有30萬了。更不用說很多歐洲國家的人口本來就捉襟見肘:德國是8000萬、英法意差不多都在6000萬左右,而人口2000萬以下的更是一抓一大把。

很多國内産品在足夠體量的用戶規模後可以通過廣告來獲取收益,但很多歐美的産品如果單靠免費模式,它的用戶規模本身是無法支持的。

3.“小費文化”的盛行

我對美國小費文化的認知是來源于我大學英語老師所講的的一個故事:故事發生在她留學的期間,當時她所租的房子隻有一個洗衣機是房東的,每次她洗衣服後都會支付給房東一美金的費用。但是房子裡還住着房東的親弟弟。

她觀察下來竟發現:房東的親弟弟在每次洗完衣服後,也會支付給房東一美金。

這在中國文化下是完全無法理解的事情,但确實很真實的發生在美國的生活環境裡——這其實就典型的反映了美國”小費文化“。

這種文化很難去定義它到底是好還是壞,但的确影響了人們的付費習慣——用戶願意為他人的付出買單。

但是在國内的人情關系下,幫個小忙就收費是很詭異的。

三、美國的創新至上VS中國的模仿橫行

需要首先說明一點的是:這裡所說的「模仿」在産品的語境下并非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模仿」也被定義為一種快速的學習方式,比如天後王菲在初期就是模仿了小紅莓的唱法,國内懸疑片大多數都有希區柯克的影子……

但了解海外市場的從業者應該會有明顯的感知:美國的産品是各有各的不同(甚至我現在做電商時,發現就連電商的流程,大家都想搞個差異化出來),但國内的産品幾乎都在盡可能的變成“一張臉”,此處大家可自行下載幾個二手車、社群團購的軟件進行對比。

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性呢?

1. 發展階段的差異

咱們國家在很多領域都是追趕者的角色,追趕者的好處是“後發優勢”,後發優勢的好處就是很多東西咱們可以直接拿來抄嘛!

但美國在各個方面常年是世界領先的,互聯網領域也是如此,說白了就是沒得抄。它就必須進行創新!

所以在互聯網産業中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内咱們國家都是後起之秀,很多模式都是在美國被驗證之後,咱們把它借鑒過來,依靠快速的模仿來發展。

但現在至少互聯網領域咱們和美國已經是平起平坐了,所以如何二次創新也是所有出海廠商将面臨的問題。

2. 個人主義與從衆文化

美國的文化更為強調個人主義,而我們國家的文化更看重中庸之道。

美國的個人主義從影視作品中就很容易觀察出來,動不動就是什麼超級英雄、個人拯救世界……而他們的流行文化中也更容易看到LADYGAGA、MJ這樣極具個人特色的人物……

而咱們國家的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團隊的,比如《西遊記》裡說到底能取到真經也是因為團隊配合、《三國演義》則就更強調集體的力量……

古代的儒家文化影響了我國幾千年,儒家文化的核心也就是強調中庸之道。所以在古訓中我們也常說到: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衆必非之。

兩國文化的差異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大家對于事物的看法:咱們會覺得不一樣沒什麼不好,安全!而美國用戶會覺得趨同才是問題,大家要追求個性化。

3. 用戶教育水平的差異

有一組數據是:在25至64歲的人群中,美國46.4%以上的人接受過大專及以上的教育。中國未公布相關的數據,結合到公開數據我的推斷是在10%以内。

教育水平和創新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這讓我想到了讀書時讀過的一篇研究報告:認知水平越高、教育程度越高、自我效能感(自信)越高的用戶對于差異化的接受程度越高。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思考用戶需求,也是類似:當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我們往往是有個産品能用就好了,滿足後我們再希望它好用、便宜,最好美觀點,到最後才會關注到它是否是差異化的、創新的。

好了,今天聊到這裡,這是一個開放式的話題,我還會在工作中持續探索下去……

#專欄作家#

旺仔九号,産品深網,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2018年年度作者。心理學碩士,目前從事出海互聯網工作。一名奮鬥中的産品汪,緻力于将心理學與互聯網進行深度整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