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鄭氏,明神宗朱翊鈞之皇貴妃,福恭王朱常洵之生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之祖母,明萬曆年間後宮之第一寵妃。
明代宮廷後妃 畫像
大明君主多癡情,鄭氏和神宗(萬曆帝)的愛情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皇帝專情一般都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厚此薄彼就會引發各種政治問題。比如萬曆年的“國本之争”,“妖書案”,“梃擊案”等,無不注上了鄭氏的标簽。
我眼中的鄭氏,其實并沒有什麼大的過錯。想獨占丈夫,想位尊皇後,想讓兒子承繼大統,對于一個皇室女性來說,這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生存哲學。即使是作為一個普通女子,想讓身邊最親近的人都能過得好,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的。
郎情妾意,伉俪情深鄭氏出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北京大興人。其本名在史書中已不可考,但得益于考古挖掘,我們在沈陽出土的一本經書底印中發現了鄭氏的本名——鄭夢境。
這名字一聽就有點初戀的甜蜜味道,不知道神宗當年是不是因在名冊中看到了這個名字,而對鄭氏格外關注。
萬曆皇帝 像
鄭氏入宮前的資料稀缺,我們大概能夠确定的是鄭家日子過得不富裕。相傳鄭氏曾經許過人,但夫家臨時反悔了,被退婚。此事見于民間筆記雜談,真僞存疑。
萬曆十年,大婚已經四年的神宗子嗣不昌,再加上大婚時隻冊封了一個皇後,兩個側妃,且其中一個此時已經離世。故而皇帝準備擴充後宮,敕令禮部于良德之家選14-16歲間女子,入宮選嫔。
鄭氏就是這個時候進入了大内,成為皇帝的九嫔之一,位列第二。
故宮
入宮後的鄭氏,似乎在冥冥之中便和神宗有緣,幾乎在第一時間内就得到了皇帝的全部寵愛。我們可以看看鄭氏封号的變遷過程。
萬曆十年,鄭氏授封淑嫔;萬曆十一年,晉封德妃;萬曆十二年,晉封貴妃;萬曆十四年,晉封皇貴妃。
鄭氏入宮之後幾乎是一年一個晉升,并且每次晉升都和生育一個孩子有關。萬曆十一年,生雲和公主;萬曆十二年,生皇次子;萬曆十四年,生三子朱常洵。
即便成為了皇貴妃之後,鄭氏的生育行程也并未被打斷。萬曆十五年,生皇四子;萬曆十六年,生靈丘公主;萬曆二十年,生壽甯公主。
明代仕女
這裡中間還有一個細節,就是萬曆十一年,萬曆十二年的兩次晉封,都是先孕而封,并不是習慣上的産子之後再行加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神宗對于想要提升鄭氏地位的急不可待。
萬曆朝之前,明代後妃在世時得到皇貴妃之尊号的,也就十四人。而短短四五年之間從九嫔之一就升到了皇貴妃,在宮中地位僅次于皇後的,隻有鄭氏一人。真愛,妥妥的真愛。
其實我一直覺得很奇怪。萬曆十年,神宗在男女之事上已經不是個毛頭小孩了。鄭氏與神宗之前并無任何情感培養的基礎,為何鄭氏一出現,二人便如膠似漆,難舍難分?鄭氏到底有什麼魔力,能夠讓一位君主如此癡迷?
明代宮廷人物 劇照
其一,鄭氏貌美。
這個是基本的條件。明代為皇帝選擇後妃時,皇後一般首重品性,畢竟是要母儀天下,掌管後宮的。而妃嫔則會更側重容貌。
其實鄭氏在萬曆十年入宮選嫔時,在年紀上是打了擦邊球的。你換算她的出生年月,到萬曆十年時,鄭氏保守算也差不多17歲的樣子了。這與當時禮部限定的年齡範圍嚴格來說是不符的。
但鄭氏在海選時沒有被剔除,依舊殺入了決賽圈,并且最後排在九嫔的第二位。考慮到鄭家應該沒有這個财力去賄賂主選人,那麼鄭氏最後的上位,很大原因就是憑借了自己的美貌。
故宮
其二,鄭氏有才情。
按照鄭氏自己的說法,小時候就被母親教導讀書,接受教育長達十餘年。鄭氏有沒有在吹牛?可能還真的沒有。
根據實錄記載,有時候神宗吟詩,鄭氏聽到之後當場就能接下一句。包括後來神宗批閱奏折的時候,鄭氏也會一直陪在神宗旁邊,幫着整理整理資料,有一句沒一句地插着話。
鄭氏還刊印過一些經書和女德書籍,并且親自作序。包括上文所說出土的經書,我們就是在底印的自序中發現了鄭氏本名。
鄭氏刊印的《閨範圖說》
而才情中的情,則指的是鄭氏的高情商。與絕大多數後妃見到皇帝的謹小慎微不同,鄭氏很懂得怎麼讨神宗開心,甚至偶爾會故意開皇帝一些小玩笑,取笑神宗。
據說萬曆十二年鄭氏生下的皇二子是個死胎,就是因為當時神宗和帶有身孕的鄭氏追打嬉鬧,動了胎氣所緻。這件事雖然是個遺憾,但二人之間的感情可見一斑。
其三,鄭氏能生養。
神宗擴充後宮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子嗣不昌。打鄭氏被臨幸後,幾乎是一年一個孩子,從未間斷。
明代宮廷人物 劇照
鄭氏一共為神宗生下三子三女,是神宗所有後妃中生育最多的,占了神宗所有子嗣中的三分之一。雖然說神宗因為寵愛鄭氏,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她身上,但也的确不能否認鄭氏是屬于易孕體質。
其四,神宗的叛逆。
神宗登基繼位時,不足十歲。他的童年,可以算是在李太後和張居正等人嚴苛教導下成長的。所以神宗一直都過得很壓抑。即使在萬曆六年大婚後,李太後開始逐漸退隐,也因為張居正的存在隻能名義上理政。
萬曆十年三月,皇帝選嫔,六月,張居正歸天,直到此時神宗才真正開始行使自己的意志。而對于李太後選擇的王皇後,神宗隻是保持了表面的和睦,談不上多少感情。
王皇後 像
說實話,十五六歲大婚,神宗和王皇後都還是個孩子,他倆懂什麼啊。而史書裡對于王皇後最多的評價就是端謹。這是李太後選她當皇後的重要一點,卻也是神宗不願和王皇後親近的主要原因。因為端謹就代表了沒有情趣,哪有調皮乖巧的鄭氏更得君心。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細節。
萬曆十年的時候,宮女王氏已經懷有身孕了,即将臨盆。宮女王氏就是被神宗臨幸過的太後寝宮宮女,也就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李太後就此事曾對神宗施壓,要求神宗趕緊給王氏名份。神宗無奈接受。
而神宗對此事的叛逆表現,就是瘋狂地寵溺鄭氏,冷落宮中其她後妃。
恭妃王氏 像
國本之争,負屈銜冤鄭氏生過三個兒子,第一個和第三個都夭折了,隻剩下皇三子朱常洵。在神宗的兒子排序中,朱常洵前面隻剩下自己的大哥朱常洛(明光宗)。
那麼鄭氏身為皇貴妃,在後妃之路上,她的面前有兩個攔路者:皇後王氏,朱常洛的生母恭妃王氏。而考慮到恭妃王氏并不受寵,隻是因為誕下了皇長子,故而身份特殊。
所以表象上看,朱常洵要做太子,就要除掉朱常洛;鄭氏要做皇後,就要除掉皇後王氏。
這也是萬曆年間“國本之争”的由來,鄭氏一心要讓自己的兒子做太子,時時逼迫神宗廢長立幼,且神宗本着愛屋及烏也有這個心思。而文官集團們圍繞着立嫡立長的祖訓,堅決維護長子朱常洛的儲君地位。
朱常洵 像
這件事後來逐漸演變成了皇權與臣權的對決,引發了晚明後來如黨争,“妖書案”,“梃擊案”等一系列政治問題。
但也有人注意到,如果鄭氏取代了王皇後成為國母,那麼皇三子朱常洵就變成了嫡長子,按照嫡子優先繼承制,這時的長子朱常洛身份就不值錢了。
從操作上看,王皇後隻生過一個女兒,之後便再無身孕。鄭氏身負隆恩,子嗣昌綿。鄭氏找機會取代王皇後,遠遠比讓神宗硬着頭皮,強怼群臣,違規違制地立三子為儲君要來得簡單得多。鄭氏為何舍近求遠,舍易求難?
又有人說神宗不是沒有這個想法,隻是還念着與王皇後的夫妻之情,再加上王皇後身體不好,便想等皇後自然離世,到時候鄭氏成為皇後便名正言順。這個觀點,我不認同。
萬曆帝 像
從神宗和鄭氏對待恭妃王氏的手段來看,想要讓宮中後妃陷入絕境,并不困難。在用度上減免一些,在待遇上降格一些,并輔以各種精神上的壓力和折磨。神宗能對恭妃王氏這麼操作,同樣也能這麼對待王皇後。
即便是加害王皇後此舉會受到了朝臣的壓力,但總比廢長立幼所面臨的阻力要小吧。一個是皇帝的家務事,一個是帝國儲君的選擇,兩件事朝臣說話的底氣是不一樣的。
就算不在肉體上消滅王皇後,那麼逼迫她退位讓賢呢?明代這種事情又不是沒有先例可循。
明宣宗朱瞻基當時就讓孫氏取代了胡皇後。雖說宣德時期的胡皇後沒有生下孩子,但是王皇後也隻生了個女兒,稍微給點壓力讓王皇後主動宣布辭後,神宗是完全能做到的。
明代皇後鳳冠
這麼做,連李太後都沒什麼話好說,說到底就是小兩口之間的事情,當年張太後這樣的女強人都沒管,現在還政于子的李太後更不會願意在此事上弄僵母子關系了。
但曆史上,神宗一直沒有采取過任何針對王皇後的過激舉措。那麼不禁想問,困擾萬曆年間長達三十年的“國本之争”,其本質到底是神宗簡單地偏愛幼子,還是朝臣的借題發揮?
說直白點,神宗也許的确有心思立三子朱常洵為太子,但前提是鄭氏自然進封皇後,或者長子朱常洛中途離世,不然神宗不打算在這件事情上違規操作。神宗屬于佛系心态。
也正是因為這個心态,我們看到在“國本之争“中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中,神宗都是采用拖延戰術,或者充當着和事老的角色,沒有做出傷害當事雙方舉動。
明代官員
而他即便對朝臣,後來也是不搭理,真的火了,隻是廷杖,貶官,并未興起大獄。事實上,很多“國本之争”的沖突事件,文官集團并不是單純的就事論事。
如果神宗真的如我所言這麼想這麼做的,那麼鄭氏是不是就屬于背鍋的主了?她能影響神宗,卻無法讓神宗下決心立儲。作為一個女人,鄭氏更多的隻是守着自己的夫君,偶爾吹吹枕頭風,發幾句牢騷,幾句委屈,卻沒有能力真正影響朝局走勢。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妖書案”,“續妖書案”乃至“梃擊案”中,明顯能看出幕後者故意把輿論導向引到鄭氏身上的原因;也是為什麼後世會感慨于鄭氏在幫兒子“奪嫡”這件事上犯了如此多愚蠢幼稚,毫無政治嗅覺的低級錯誤。
所以能不能這樣理解:鄭氏想讓兒子做太子,卻并未真正采取過實質行動。她在後世的諸多罵名,是士大夫居心叵測地強加于她的。
明代官員
黃粱一夢,晚景凄涼萬曆四十八年七月,58歲的神宗駕崩,鄭氏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離她而去。這一年,鄭氏也已經56歲了。
鄭氏之後在史料裡的亮相,就是光宗(朱常洛)時期的“紅丸案”和“移宮案”。其實這兩件事情,我感覺鄭氏也是躺槍。
“紅丸案”是說光宗縱欲過度,又大量服用秘藥,導緻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而在光宗登基時,鄭氏贈送給了光宗幾個美女。光宗身體不适之後,一共用過兩種藥。一種是掌管藥房的内侍崔文升給光宗開的“瀉藥”;另一種就是鴻胪寺李可灼進獻的“紅丸”
“紅丸案”托孤場景
崔文升恰好是鄭氏舊屬。于是朝臣就聯系到了萬曆年的“國本之争”,懷疑崔文升受鄭氏指使,意圖謀害新君。
“移宮案”呢?光宗的李選侍在光宗駕崩後,把太子朱由校(熹宗)藏了起來,意圖要挾群臣,獲封皇後。而當時有類似政治訴求的鄭氏與李選侍走的很近,因為鄭氏想當太後。
這兩件事情怎麼說呢?
封鄭氏當皇後,這是神宗在臨終之際的遺言。神宗在生命最後的那幾天,已經開始張羅了這件事情,為的就是給鄭氏晚年謀一個安定的政治待遇,不會過得太凄涼。隻是沒等這件事情做成,神宗便駕崩了。
故宮
繼位的光宗當時是打算遵照父親意願辦的,但朝臣不同意,各種理由各種拖。鄭氏在光宗登基後,送幾個美女讨好光宗,這事其實沒什麼好說的。畢竟以前關系僵,現在借此緩和一下,哪裡能看出是在謀害光宗?
而崔文升下“瀉藥”,其實在藥理上是有一定根據的,隻是最後用藥效果不佳。但把這件事情扯到鄭氏身上,我覺得用心險惡。
至于“移宮案”,主角一直都是光宗的李選侍。鄭氏即使有政治訴求,想做太後,本質上還是神宗答應冊封她為皇後的那點事情,隻是把渠道從光宗那移到了熹宗這。後來朝臣準備對李選侍下手,鄭氏是第一個知趣地讓步的,反正我是沒看出鄭氏有什麼極端企圖。
明熹宗朱由校 像
晚明三大疑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或多或少都與鄭氏扯上了牽連,且此三案在天啟,崇祯年間依舊被不斷重提拿出來說事,加入各方的說辭借以來政治鬥争,鄭氏怎麼看都變成了一個受氣包,隻要是髒水,就可以往她身上潑,誰讓她當初妄想讓兒子做太子來着,誰讓她死在神宗後面無人庇護,誰讓她是一個女人!
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崇祯三年,鄭氏,薨,年65歲。她人生的最後十年,其實可以算是寡居冷宮了。丈夫早已離世,兒子就藩異地,一個人受盡宮中冷眼,至死都沒混上皇後的尊位。
而十幾年之後,大明這座大廈傾倒,她的孫子反倒成為了南明的開國皇帝,即弘光帝朱由崧。朱由崧在位不到一年的時間,沉迷酒色,政治腐敗,卻也為自己的祖母追加了谥号:孝甯溫穆莊惠慈懿憲天裕聖太皇太後。
隻是不知道九泉之下的鄭氏,此時是該笑還是該哭。
一家之言,聊以解悶。
朝史暮想,獨家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