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唢呐要一直吹嗎

唢呐要一直吹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7 19:14:27

前兩天在某視頻平台刷視頻的時候看到某個視頻中有這麼一句話:“沒有唢呐吹不走的人,沒有管子‘勾’不走的魂”。當我看到這句話後着實是思索了良久,但還是沒有思索出這句話的意思來,于是,隻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

唢呐要一直吹嗎(為啥說沒有唢呐吹不走的人)1

一、沒有唢呐吹不走的人

唢呐是我國民族吹管樂器中的一種,它是由波斯或阿拉伯人發明的,在公元3世紀的時候,才傳入我國民間。

唢呐的音色非常明亮,而且,音量很大,由于唢呐的上端裝有一個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着一個碗型的銅制喇叭口,因此,在一些地區将唢呐稱為“喇叭”;在廣東地區,唢呐被稱為嘀嗒;而在台灣地區,唢呐被稱為鼓吹。

我國真正有唢呐記載的是在明代。在明代的史籍中,戚繼光曾在軍中推廣使用過唢呐,并将唢呐用于軍樂的演奏。而到了後來,唢呐便在軍樂中被禁止使用了。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而導緻唢呐在軍樂中被禁止使用了呢?

由于唢呐發音開朗豪放,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音域寬廣,再加上當時的作曲人不多,所能夠寫出的曲子多為哀傷的曲調,從而導緻唢呐有了“傷情樂器”的代稱,如果将唢呐經常在軍樂中使用,容易使軍士們感到悲傷,進而渙散軍心。因此,唢呐便淡出了軍樂當中。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中有這樣一段對唢呐的描述:

喇叭,唢呐,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擡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與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隻吹得水盡鵝飛罷。

由此就可以看出唢呐在軍樂中被禁止使用的原因。

在民間,唢呐經常出現在鼓樂隊中,而鼓樂隊的身影則常在葬禮上出現,在葬禮上出現的鼓樂隊常常利用唢呐吹奏出一些非常哀傷的曲子,用以渲染悲傷的氣氛。因此,民間便有了“沒有唢呐吹不走的人”的說法。當然,這種說法有些誇張,因為唢呐也能夠吹出一些諸如《百鳥朝鳳》之類的歡快曲子,所以,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确。

唢呐要一直吹嗎(為啥說沒有唢呐吹不走的人)2

二、沒有管子“勾”不走的魂

管子,樂器的名稱,是一種吹管樂器,起源于伊朗,在西漢時期傳入我國的新疆一帶,後來,傳入中原一帶。

管子的音量與唢呐一樣,都是比較大的,而且,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質樸,富有非常強烈的鄉土氣息。同時,管子的演奏技巧也非常豐富,能夠演奏出顫音、滑音、溜音、吐音、花舌音、打音、跨音、涮音和齒音等。

管子在古代的時候被稱為筚篥、觱篥、笳管,經常在葬禮上演奏,因此,《舊唐書·音樂志》中稱:“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聲悲”。由此可見,管子在古代的時候也被當成一種“悲傷的樂器”使用。

既然管子經常在葬禮上演奏,同時,管子又能夠吹出比較悲傷的音樂,因此,民間便有了“沒有管子‘勾’不走的魂”的說法。當然,這種說法也和唢呐一樣有些誇張,因為,管子也同樣能夠吹奏出《萬年歡》等比較歡快的音樂來,所以,這種說法是不太正确的。

唢呐要一直吹嗎(為啥說沒有唢呐吹不走的人)3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總算是弄明白了“沒有唢呐吹不走的人,沒有管子‘勾’不走的魂”這種說法所要表達的意思了。同時,我也覺得這種說法有些片面,是不完全正确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