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山海經》中這怪力亂神的一脈,在中國傳統中始終未曾斷絕。在我們這個以儒家之溫柔敦教的國度裡,頗可視為一件令人珍視的奇事。想來,紅遍了全球的《暮光之城》其實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原本一直就有一群中國姓名的妖怪,從遠古時代起,就與我們同在。
《捉妖記》裡的小妖王胡巴;《大魚海棠》裡的帝江、白澤、貔貅;《三生三世十裡桃林》裡的九尾白狐;《長城》中的怪獸軍團;《花千骨》中的上古十方神器;《大聖歸來》中的大肉蟲“混沌”……
這些年,我們在影視劇裡見到的大部分妖怪,并非編劇想象力的産物,而是源自同一本妖怪參考書——《山海經》
首先,咱們來看看
《山海經》裡的妖怪
哦不對~~神獸!!
都長啥樣吧:
猼訑(bó yí):基山,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從從(cóng):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
蠪侄(lóngzhì):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犰狳(qiú yú):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喙,鸱目蛇尾,見人則眠,名曰犰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
讙(huan):翼望山的畏獸,樣子長的像狸貓,體格嬌小,獨目,三條尾巴,可模仿上百種動物叫聲。
中山神:自女兒山至賈超山共十六座山,方圓三千五百裡。其山神都是馬身龍首神。
獓狠(ao yin):三危山食人巨獸,樣子有些像牛,長着四隻角,它的毛發很長,就像披在身上的蓑衣。
九尾狐:“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傳說中吃了九尾狐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氣,抗拒蠱毒。
蠱雕(gu diao):一種似鳥非鳥,似豹非豹的食人畏獸,獨角,叫起來像嬰兒啼哭。
猙(zheng):章峨山中有一畏獸,五尾一角,吼叫聲如雷劈石,以老虎豹子為食物。
狸力(li li):櫃山上的畏獸,樣子像豬,四肢卻長出了爪子,帶有鋸齒。見到它的地方,地面多起伏,猜測狸力善于挖土。
舉父(ju fu):崇吾山的畏獸,善于投擲,虎豹畏之。
矔疏(guan shu):一角馬,辟火奇獸。
帝江(di jiang):西方天山上的一隻神鳥,形狀像個黃布口袋,紅得像一團火,六隻腳四隻翅膀,耳目口鼻都沒有,卻懂得歌舞,名字叫做“帝江”。
…………當然,這些神獸,隻是《山海經》中的一部分。(注:以上圖片出自《山海獸》,由中央美術學院劉力文,仰賴前人所長,融合現代觀念所繪。)
那麼,這《山海經》到底是啥來路?
《山海經》
《山海經》以山為經,以海為維,記述上古世界。“經”有經曆,經過的意思。共22篇,約32650字,現存18篇。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内經》5篇、《大荒經》4篇。
《山海經》的内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産、藥物、祭祀、巫醫等。
誇父逐日、女娲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都出自于這本書。
《山海經》是一部極具挑戰性的志怪古籍,大體是戰國中後期到漢代初中期的楚國或巴蜀人所作。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研究,均有參考,尤其是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該書作者不詳,古人曾認為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現代學者也認為成書并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總之,《山海經》出現在中國人思維最奔放、想象最自由的時代,我們再也不可能有那樣的時代,也就再難有那樣的想象和叙述。
從某種程度上說,荒誕不經的《山海經》是給中國傳統文化在正襟危坐的儒家正統之外,開出了荒誕不經的一脈源頭。
明代大學者胡應麟在其《少室山房筆叢正集》中将《山海經》稱作“古今語怪之祖”。曆代受其影響的書,可以開出一份長長的書單,最光輝燦爛的當屬六朝時期的“鬼神志怪書”:《列異傳》《博物志》《搜神記》《幽明錄》《冥祥記》《神異記》……光是聽聽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神神鬼鬼的氣息撲面而來。
形形色色的唐傳奇中,亦不乏精怪影子,到了宋代,更有集大成的《太平廣記》,将曆代神仙、女仙、鬼、妖怪、精怪、異僧等故事分門别類地輯錄起來。
至于明清,《西遊記》《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子不語》等神魔、鬼怪、異聞作品依然方興未艾。
往期回顧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文章
觀 |《可心松鼠葡萄》顧正芳
鍊 接
摶 |《蘊瓢》徐丹靜
鍊 接
©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于石力族藝術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本平台,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每天都有超值名家紫砂作品等你圍觀,請關注zishachina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