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兩個自己,一個是循規蹈矩家長喜歡的自己,一個是叛逆不聽話的自己,但我們都沒法做自己想成為的人。
電影《七月與安生》中的七月與安生,他們是彼此的影子,彼此羨慕着對方,想成為對方那樣的人,但又害怕自己的改變。
馬思純飾演的七月表面是一位老實、循規蹈矩的人,從上學、畢業工作直至結婚,都一步步按着父母的期待過,但七月心裡卻充滿了叛逆,她自私、不願主動選擇卻又有顆想流浪的心。
周冬雨飾演的安生是别人眼中的壞孩子,她吸煙喝酒,愛逞強,看似喜歡流浪,實際上卻渴望愛,希望擁有安穩的生活。
七月與安生的故事,從她們十三歲那年遇見開始講起,從那一年起,她們幾乎形影相随,直到蘇家明的出現,她們的生活開始變得不一樣。
無論多麼要好的朋友,一旦喜歡上同一個人,那麼這段友情就會變味了。友情和愛情之間的選擇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年少的人總以為友情大于一切,成全對方才是最好的選擇,卻不知道愛情是無法退讓的。
一、安穩的七月,流浪的安生成長是什麼呢?是你知道了長大的含義,生活也讓你變成了另一種樣子。
對于好孩子而言,她們的心中有着一個安生,向往不安穩的生活,可以抽煙、喝酒、打架,隻要不是現在的樣子就好。
但她們沒有勇氣去反駁别人安排好的生活,習慣性接受被選擇的結果,隻因這樣可以不用承擔責任,因為這是别人的主動選擇,自己是被選擇的。
七月是一位好孩子,她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聽話懂事,似乎什麼都好,沒有太多的意見,但内心确實反感這一切,她希望自己能像安生一樣,當一個壞孩子,卻沒有勇氣承擔後果。
七月和家明戀愛後,家明要去外地工作,七月卻固執的留在家鄉,讓家明一個人去外地工作。看似是七月體貼家明,不反對他的選擇,實際上卻是在等家明的選擇,給自己逃離現狀找借口。
但假裝穩定,假裝喜歡和享受,時間一久,這種穩定是會被打破的。所以,兩人結婚時,七月主動提起讓家明逃婚。家明的逃婚給了七月擺脫穩定生活的借口,她的離開由了光明正大的理由,于是開始流浪。
七月的流浪是自己喜歡,但安生的流浪時為了守護僅有的溫暖,她看似是為了歌手,實際上卻是為了成全七月。
安生說,歌手是除了七月之外對她最好的人,但發現歌手和别人在一起時,她就知道自己再也尋不到安慰的生活了。
于是,她去了一個又一個地方,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每到達一個地方後,她都會給七月寫信,但她卻的地方越多心越累,終于她感覺自己走不下去了,她問七月:“我可以不可以回家來?”
流浪的安生并不快樂,她隻想要一個安穩的家,七月是她僅有的溫暖,她甯願傷害自己也不願傷害七月,所以流浪那麼久的她,一直在等着七月喊她回家。
對于安生而言,心不在的地方,去哪裡都是流浪,既然心所在的地方不能回,那去什麼地方流浪,都沒有區别。
二、七月與安生,彼此的影子有時,朋友間太過了解彼此卻不是一件好事。七月與安生就是彼此的影子,她們相知卻又相恨。
家明不懂七月為什麼總是想讓他回去,可是安生懂的。隻是面對一切,安生選擇了退讓,七月選擇假裝不懂的接受。
對于安生而言,小時候可以把包子餡讓你,長大了也就可以把喜歡的人讓給你,但她的退讓是害怕失去。
我們大都像七月一樣循規蹈矩,内心卻又渴望着像安生一樣,一個背包潇灑自由的走天下。隻是叛逆要早、改變要早一些,否則長大了,付出的代價也救大了。
七月和安生因為一個男人鬧掰了,但七月懷孕之後,最先想到的人還是安生,隻因安生是隻要她回頭就能看到的人。
而電影《七月與安生》的結局更像是告訴我們,人長大是要付出代價的,而我們要學會與自己和解,很多時候因為現實留有遺憾,所以我們才總想在書中彌補自己的遺憾。
七月的叛逆來得太晚,結局也不好,但安生不願意面對這樣的結局,于是她在書中騙自己說,七月和安生互換了人生,七月離開之後去了一個又一個地方流浪,而安生過上了安穩的生活,與愛人結婚生子幸福地過一生。
當家明問起時,安生告訴家明,七月生了孩子之後把孩子留給了自己,七月開始四處流浪,而自己撫養七月的孩子。
安生把所有的一切都背負起來,她知道這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結局,是我們理想的狀态,但現實生活卻總是殘酷的,誰也沒有辦法改變,隻能騙自己說,這就是真的。
三、我們活成了别人羨慕的樣子,卻不是喜歡的自己生活中,我們總是在羨慕别人,卻不知道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是别人想要的,但我們想要卻難以擁有。
電影《七月與安生》的結局設置了三重結局,每個結局都不一樣,或者說這三種結局裡既包含了我們的美好期待,又讓人看到了現實的殘酷。
安生以七月為筆名寫了《七月與安生》這個故事,書中的故事和她給家明講述的故事,真實故事的版本都是不一樣的,前面兩個故事中,七月都活着,她們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真實故事太殘酷了。
在最終的真實故事版本中,七月生了孩子卻因産後大出血死亡,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隻留下一個孩子和安生生活。
但無論哪種結局,他人眼中的七月與安生都隻活到了二十七歲,因為之後的他們都變成了另外的人。安生成了安穩的七月,七月成了流浪的安生。
年少時,我們大多數人都像七月一樣,當着家長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是好學生七月的心中,有着一個愛流浪愛自由的安生,隻不過,隻有極少的人敢去改變。
後來,有些人不甘心一直做七月,成了安生,開始流浪折騰。有些人不甘心像安生一樣漂泊無所依靠,漸漸的變成了七月,安穩度日。
我們曾是七月,也曾是安生,可以做到人見人愛,但就是做不成自己。
隻是後來的我們,都學會了與自己和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