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50題及答案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50題及答案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7-01 00:30:28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50題及答案(儒林外史中的古代文化常識知識整理)1

清.吳敬梓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50題及答案(儒林外史中的古代文化常識知識整理)2

《儒林外史》

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錯名流隐括全文

1 頭戴瓦楞帽: 瓦楞帽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帽飾。即《留青日劄》所說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圓、或前圓後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傳。形似瓦楞的帽子。古庶民所戴,以别于士大夫之方巾。帽頂折疊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馬尾編結。嘉靖初生員戴之,後民間富者亦戴。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50題及答案(儒林外史中的古代文化常識知識整理)3

元代瓦楞帽男立俑圖

2 是諸暨縣一個頭役,又是買辦:

明、清時期,府、州、縣署衙役的敬稱,口語或稱之為頭翁。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馭衙役》:"其杖而黜革者五,是所謂積年頭役,執掌科書,為豪棍之黨羽者也。"《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人姓 翟 ,是 諸暨縣 一個頭役,又是買辦。"《白雪遺音·馬頭調·窩娼》:"冒充頭役在 曆城縣 ,從不到堂前。"

3 時常下鄉來看親家:

(1)父母之家。《管子·輕重一》:“為功於其親家,為德於其妻子。”

(2)指父母。《荀子·非相》:“婦人莫不願得以為夫,處女莫不願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3)泛稱親戚之家。 漢王符《潛夫論·思賢》:“自春秋之後, 戰國之制,将相權臣,必以親家:皇後兄弟,主壻外孫,年雖童妙,未脫桎梏,由藉此官職,功不加民,澤不被下而取侯。”《後漢書·皇後紀上·光武郭皇後》:“帝數幸其第,會公卿諸侯親家飲燕,賞賜金錢缣帛,豐盛莫比。” 宋梅堯臣 有《餘之親家有女子能點酥為詩并花果麟鳳等物一皆妙絕》詩。

(4)兩家兒女相婚配的親戚關系。《後漢書·禮儀志上》:“ 東都 之儀,百官、四姓親家婦女、公主、諸王大夫、外國朝者侍子、郡國計吏會陵。” 元 關漢卿《四春園》頭折:“他當初有錢時,我便和他做親家;他如今消乏了也,都喚他做叫化 李 家,我怎生與他做親家?” 沙汀《丁跛公》:“就是那個以正紳自命的 周三扯皮 ,也和他打上兒女親家。”

4差翟買辦持個侍生帖子去約王冕:名帖的一種。侍生是明清兩代後輩人在前輩人面前的自稱。據王世貞的《觚不觚錄》所載:明時翰林舊規,入館後七科者稱晚生,後三科者稱侍生。清時翰林入館後一科即稱侍生或館侍。在舊時地方官員去拜訪鄉紳,名帖上一般也寫侍生,表示尊重對方。

5 王冕笑道“卻是啟動頭翁”:頭翁是對衙役的谀稱。

6 日中時分: 日中,指日頭正當午;中午。見《水浒傳》:"趁早涼便行,日中熱時便歇。"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于現在的兩小時。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醜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醜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7 定鼎應天:指朱元璋建立明朝。鼎,在古代是政權的象征。應天,指代南京,明朝在南京設立應天府。

8 我帶了一本邸抄給你看: 邸抄 即 邸報 ,并有"朝報""條報""雜報"之稱,四者皆用"報"字,可見它是用于通報的一種公告性新聞,是專門用于 朝廷 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邸報"最初是由朝廷内部傳抄,後遂張貼于宮門,公諸傳抄,故又稱"宮門抄""轅門抄",這實際上就是最早的一種新聞發布方式。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50題及答案(儒林外史中的古代文化常識知識整理)4

第二回:王孝廉村學識同科,周蒙師暮年登上第

1 話說山東兖州府汶上縣有個鄉村: 兖(yan),古作"沇","兖州"作"沇州"。古為九州之一,在今山東西部與山東河北交界處,在古黃河與古濟水之間,今為濟甯市兖州區(九州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講學,"詩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兖州"一詞的出現始于春秋以後。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著書立說,把禹時的九州冠以稱謂,兖州即其一。

2 夏老爹時刻有縣主老爺的牌票: 舊時官方為某具體目的而填發的固定格式的書面命令,差役執行時持為憑證。

3直到巳牌時候:上午九時至十一時。古代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子醜寅卯等十二支表示。官府在衙門前挂牌報時,故稱某時為某牌。

4 ......原來明朝士大夫,稱儒學生員叫做“朋友”,稱童生是“小友”。比如童生進了學,那怕十幾歲,“老友”,若是不進學,就到八十歲,也還稱“小友”。就如女兒嫁人的:嫁時稱為“新娘”,後來稱呼“奶奶”,“太太”,就不叫“新娘”了;若是嫁與人家做妾,就算到頭發白了,還要喚做“新娘”。......

5 我那伯顧老相公家:同一年考取的秀才彼此稱同案或同年,稱對方的父親為案伯或年伯。案,指縣、府、院試公布的錄取名單。

6 是今年才開蒙?舊時指兒童入書塾接受啟蒙教育;泛指開始教兒童識字學習。

7王舉人笑道: 舉人:科舉考試中試者。是指被薦舉之人。 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 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 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亦稱為大會狀 、大春元。中了舉人叫“ 發解 ”“發達”。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

8 我學生是長齋: 佛教戒律中規定中午12時以後進食為非時食,稱遵守過午不食戒者為持齋,長時如此則謂之持長齋,在我國,持戒者多伴随着吃素(不食葷腥),故民間多謂終年素食者曰吃長齋。

9 在我白老師手下考過一個案首的:明清時科舉考試,縣、府試及院試的第一名,稱為案首。

10顧二哥是俺戶下的冊書: 1、冊為策的時候,冊書表示:1)策書,代指王命或英名。2)古代帝王用于冊封(冊立、封贈)的诏書。這種冊也表示策。3)有時候也指一般的诏書。2、冊為成冊的時候,冊書表示:書冊,書籍。

11有一個姓荀子的孝廉: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 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 清 對舉人 的雅稱。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150題及答案(儒林外史中的古代文化常識知識整理)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