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孔子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惹

孔子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惹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6-16 09:34:00

文/星空婉兒

遙想學生當年,《還珠》出場了,風靡全國;談笑間,作業無人問津。

看過瓊瑤《還珠格格》的同學一定被紫薇的那句“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感動得一塌糊塗。主題曲《當》也是傳唱甚廣:“當山峰沒有棱角的時候,當河水不再流……”

“棱角”是指“物體邊緣的接角”,山峰為什麼會有“棱角”呢?其實這應該是瓊瑤當初記錯了,導緻了國人大範圍地錯誤使用。

這句話出自《漢樂府》中的《上邪》,原文為“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是一首情詩,是女主人公以5樁誓言來表達自己對愛情的忠貞與堅定。“陵”指“丘陵”,女主人公向上帝發願:如果大山變成平地,江水枯竭,冬天雷聲陣陣,夏天飄雪,天地合到一塊,我才能與你分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人用最少的字表達最深刻的含義,有些文言的表達的确優于白話文,因此也一直使用至今。但是一些詞句在流傳過程中因為時代或網絡的原因,它們的意思被廣泛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整理一下。


孔子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惹(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1

《還珠格格》劇照

01 “學而優則仕”

很多人以為這句話表示學習學得好便可以去做官,實則不然。該句出自《論語·子張》,《論語》記錄着孔子的言行,代表着儒家的思想。

儒家盡管贊同“入世”,鼓勵有才能的人去做官,以造福天下百姓。但是儒家最重視學習,孔子甚至創辦了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格局。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優”通“悠”,表示“有餘力”的意思,而不是優秀,原文是指“做官如果仍有餘力,那就去學習,學習如果仍有餘力,那就去做官”。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有餘力的情況下多學習以修身,多造福天下以利他。


孔子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惹(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2

《論語》

02 “無奸不成商”“無毒不丈夫”

在影視劇中經常會聽到這兩句話,分别表示商人的奸詐和大丈夫的毒辣。

如果說商人是奸詐的,或許還可以理解;至于大丈夫的毒辣,明顯存在着邏輯謬誤。

“無奸不成商”又叫“無商不奸”,願意為“無商不尖”。古人在買米時以鬥作為量器,商人在賣米時會故意多給一點,堆成一個“小尖”,也就是一種讓利的行為,隻有這樣才能将生意做好。

任何關系都應該是互利方能共赢,這樣才能長久地維系這段關系。如果隻是憑借奸詐,損人利己,很難立足于時代的潮流之中。

同樣,“無毒不丈夫”也是以訛傳訛,改了一個字,原文選自關漢卿的《望江亭》“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度量太小的人無法稱之為君子,同樣,沒有度量的人也不能叫大丈夫。

兩個詞原本都是積極意義,鼓勵人與人相處時學會“吃虧”,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可是現在卻被傳成了相反的意思,其中的社會意義值得我們深思。從何時起,我們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

孔子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惹(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3

《望江亭》劇照


03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這句話很多人理解為孔子貶低女子,認為女子和小人一樣難養,因此得出孔子歧視女子的結論。

這一說法還有待探讨。首先,這與孔子一貫的思想不符。從孔子思想體系和整個《論語》來看,孔子并未有過偏激的言論。儒家尚“仁”,所謂“仁者,愛人”,孔子主張以博大的胸襟接納萬物,并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足見孔子的謙遜與包容之心。

其次,這與前文的“唯”意思相悖。“唯”“惟”在古代表示“唯獨、隻有”的意思,一般後面限定某一類人或者事物。王引之《經傳釋詞》說道:“惟,獨也。常語也。或作‘唯’、‘維’。” 《孟子·梁惠王上》:“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這裡的“惟”強調的是“士”。

“與”在現代漢語中表示并列,翻譯成“和”,但是在古文中可以翻譯為“如”。《廣雅•釋言》說:“與,如也。” 《孟子•滕文公下》:“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 與,應當解釋為“如”。那麼,《論語》中的“與小人”可以解釋為“如小人”,也就是“像小人一樣”。

“女子與小人”便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定語後置句,可以翻譯為“像小人這樣的女子”,“唯”修飾的是這類女子,這樣便說得通了。

孔子認為像小人一樣的女子是“難養”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意思是如果離她親近了,便會放肆無禮;如果疏遠了,便會埋怨忌恨。


孔子唯小人與女子不可惹(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4

05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

有些影視劇和小說中将這句話理解為“天地不仁慈,把萬物都當做刍狗”。似乎是在指責上天的不公。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家一向推崇“無為而治”,主張順其自然,無怨無恨,老子又怎麼會說出指責上天不仁慈之類的話呢?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

胡适将這句話解釋為“天人相分”的觀點。他認為老子打破了古代“天人同類”說,開天人相分之先河。在老子之前,大家把“天”看作是一個“有意志、有知識、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而老子打破了這一觀念,萬物相争相殺,人類相争相殺,便是天道無知的證據。

這裡老子講“天地”與“聖人”并列,顯然不會是咒罵“天地”和“聖人”。所謂“不仁”,是指“沒有所謂的仁慈”,也就是天地和聖人沒有任何的偏愛。在天地眼裡,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都如同用草紮成的狗。在聖人眼裡,百姓也都是平等的。

因為天地是公平地對待萬物的,所以統治者應該順應自然,遵循天地間的規律。這與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結語

很多古人名句在漫長的歲月中,它們真正的含義就如同曆史的真相,在遙遠的地平線上。後人在注解時未必就是當初的含義,故此,我們應該多思辨,而不是人雲亦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